[ 作者簡介 ]
裴紅芳,女,安徽東至人,安徽省東至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土地工程師,大專,研究方向:土地管理相關實踐與理論。
[ 摘要 ]
近年來,隨著大量基礎設施項目的密集建設,耕地占補平衡剛性要求與耕地儲備資源逐漸枯竭的矛盾日益凸顯。實現耕地與補償的平衡,已成為制約各類建設項目實施的主要因素。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耕地保護和改進占補平衡的意見》及安徽省委、省政府實施意見要求,有序有度利用自然,調整優化空間結構,構建科學合理的農業發展格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東至縣選取基礎條件相對較好,村民土地整治意愿積極性較高的大渡口鎮作為項目區申報“旱地改水田”項目,提高耕地質量,擴大水田規模,推進實施“以稻為主”。該項目區耕地面積224.9565公頃(折合3375畝),實現區域新增水田面積,加強區域內灌溉與排水的有效調配,保障區域農業向高效能現代化農業發展提供基礎性。
[ 關鍵詞 ]
土地整理;質量管理;東至縣;耕地質量
中圖分類號:DF45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10.056
1? ? 土地整理的背景和目的
1.1? 土地整理的基本定義和背景
土地整理亦稱“土地整治”“土地調整”或“土地重劃”,即重組零散、不規則或受損土地的過程,是土地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土地利用規劃的重要工具。主要內容包括農村建設用地管理、城市建設區域布局、大型建設項目用地規劃和農用地改良。[1]。
此次項目將主要通過對高低不平田地進行平整,適當降低田塊高度,并對土壤施以農家肥,提高土壤肥力;完善區內灌排設施,改善區內灌溉條件,增加區內有效灌溉面積;結合項目區原有路網,合理布置田間道、生產路,改善居民生產耕作環境,將項目區旱地或水澆地改為水田,所以確定為“旱地改水田”土地整治項目[2]。
1.2? 土地整理的基本目的
本項目的實施有效緩解了當前人地矛盾,為全縣經濟發展提供了用地保障,也為東至縣今后整理項目、耕地保護工作提供良好的經驗。促進《東至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進一步實施,深化和細化農田保護措施,全面提高土地質量,維持土地利用效益的不斷提高[3]。
2? ? 工程施工組織設計
2.1? 施工條件
項目區氣候條件良好,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溫度適宜,雨量充沛,有利于工程建設和施工,但在夏季多雨季節對施工有一定影響。
項目區水資源較豐富,可為施工提供水源,項目完成后可為項目區耕地提供灌溉水源。
項目區部分主干道為運輸建筑材料和機械設備提供了實用的運輸條件;將高壓線路拉近項目區,為項目實施打下了良好基礎;無線電通信覆蓋率較高,有利于項目實施;各種技術建設所需的材料和燃料可以就近購買,節省運輸成本。
2.2? 施工布置和方法
2.2.1? 施工總體布置
建設總體設計應遵循“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原則,與生產、生活、經營相適應。混凝土工作在整個施工過程中占很大比例,因此材料堆放位置非常重要。混凝土攪拌系統的位置應在相對平坦的空地上集中堆放,以減少運輸距離,避免額外材料的損失。
施工用水是通過將水抽到靠近水的豎井閘門來解決的,但在使用液壓水的過程中必須考慮到對水環境的保護。建筑和生活用電可以從項目沿線的電網供電。
2.2.2? ?施工技術供應
要想提高施工設備水平和完備性,確保整個工程按計劃完成,必須按照技術要求和施工計劃,及時完成技術供應和機械維修工作。
2.2.3? 施工方法
2.2.3.1? 渠道施工。施工前按設計要求做好土方開挖前的施工測量放樣、施工排水工作,將渠底、渠坡、渠埂表面的腐殖物、雜草、草根等雜物清除干凈,按照監理的指示運到指定的場地堆放。渠道工程施工須在渠系建筑物完工后進行。對斷面較小的溝渠土方開挖、填筑工程量相對較小,采用人工開挖渠內土方,就近運輸堆放平整,用人工結合機械夯實土方,人工修整渠底、邊坡。
2.2.3.2? 水工建筑物施工。水工建筑物工程多而不集中,每處工程量都較小。因此,采用人工開挖基礎土石方,用蛙式打夯機結合人工對土方進行填筑夯實。人工配以木工機械制作木模板,人工安裝模板。模板安裝的允許誤差應符合設計或規范要求。施工計劃包括混凝土攪拌機攪拌或人工攪拌,橡膠輪運輸車運輸,人工推入軸承,振動器振動軸承調平,等等,必須使用合格的水泥、沙子、碎石等原材料。用于混凝土攪拌硬化的水不能含有影響水泥正常澆筑和硬化的有害雜質。攪拌混凝土時,必須嚴格按照級配表的要求,對砂、礫石等骨料進行稱量,并滿足水量才能攪拌。運輸混凝土時應使用不漏泥、不吸水的容器。必須以最少的轉移次數將混合混凝土供應到鑄造筒倉;如果由于任何原因停機時間太長,則應在混凝土首先硬化后將其作為廢物處理。在混凝土運輸過程中,應避免分離、漏漿和過大的落差損失。如有離析現象,應進行二次拌合。混凝土自由落體高度不得超過2m;過多時,應采取下水道、縱梁或其他緩動措施。在澆筑混凝土前,應詳細檢查并記錄支撐、模板、鋼筋、預埋件、永久接頭和澆筑準備工作。混凝土必須按一定的厚度、順序和方向分層澆筑,澆筑面必須相當水平。混凝土應使用鑄件平整,不得使用振動器平整軸承。
田間道包括土方填筑和路面硬化,宜采用機械挖運和機械碾壓的施工方案。
施工時先用推土機清除原地面腐殖物,堆至監理指令地點,并做好施工測量和兩側排水工作。
3? ? 血吸蟲防治
建設項目開工前,設計單位應根據血吸蟲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意見,將血吸蟲病預防、控制措施納入建設項目設計要求。在項目提水工程中增加沉螺池,防止釘螺的擴散。
4? ? 土壤改良
項目區水土流失量較小,滿足土壤改良過程中的保土要求,不需要另外采取生物或化學工程對土壤進行改良。項目區可修建提水泵站及灌排渠道引水源水進行灌溉,并對項目區進行土地平整及土地翻耕。
針對一些農民在日常生活中長期使用的施肥方法,特提出幾點改善土壤肥力水平、培肥地力的有效方法。
4.1? 將有機肥料和化學肥料組合。有機肥本身既含有無機養分,也含有有機養分,現有養分比較豐富,無機成分的利用率很高,尤其是鉀。有機肥和化肥的配施可以活化土壤中的磷,提高磷肥的施用率。同時,有機肥中含有多種活性高的酶,能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質,增加土壤有效養分,鍛煉土壤肥力。
4.2? 基肥深施。基肥深施可促進作物根系發育,防止早衰。各種作物年有機產量約60%來自基肥。基肥深施時,應根據土壤特性和產量特性確定氮、磷、鉀的配比。
4.3? 鉀肥和微肥的目標施用。鉀肥應先施于喜鉀作物中,如甜菜、馬鈴薯、棉花等,再施于缺鉀土壤里,尤其是沙質土壤,可顯著提高產量,有效提高作物抗逆性。土壤中微量營養素缺乏的范圍應縮小并謹慎使用。施用微量元素時,嚴禁與磷肥混施,因為磷肥會阻礙作物對微量元素的吸收。同時根據作物生長時間,在根外施少量肥料。
4.4? 因地制宜施有機肥。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土壤變得沙質和壓實。生物肥料如農大哥、肥土特等有機肥在土壤改良方面已經得到專家和農民的認可,在沙壤土和沙壤土上更有效。
本項目施加發酵烘干雞糞,在土地平整完成后,均勻撒施后實施翻耕,將糞肥翻入耕作層。在作物耕種前幾天,再施加生石灰和鈣鎂磷肥。共對項目區進行三年土壤培肥,每年150元/畝的標準。
5? ? 后期管護
工程是基礎,管理是關鍵。項目的實施應杜絕“重建輕管”的現象。為保證所建設的工程設施能長久、有效發揮效益,工程竣工后必須明確管護主體、制訂管理措施,落實管理經費,加強工程后期管護。
5.1? 管護主體
項目竣工后,應及時將所建工程設施移交給村、組集體,按照“誰使用、誰管護”的原則,由受益者管理、維護。管護主體可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為明確責任,單個村民小組受益的設施可直接移交給集體經濟組織負責管理。
5.2? 管護措施
5.2.1? 加大宣傳力度。 農民是項目的直接接受者和領導者。 要讓當地農民認識到項目設施后續管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他們的管護意識和責任感。
5.2.2? 及時移交,完善移交手續。工程竣工后,項目業主(法人)應根據實際情況將所竣工的設施及時移交給當地政府或村、村民小組集體組織,簽訂交接協議,將工程設施有關竣工技術資料、工程質量保證書等一并移交。
5.2.3? 設立管理機構,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項目移交后,協助和監督地方和村社區組織制定和實施管理安排。管理制度的設計會在完全不同的情況下征求當地民眾的意見和建議。具體管理和保護措施可采取以下幾種方式:第一,派專人對當地村、村組進行管理;第二,地方、村委會指導項目區農民成立農民水協會等自治和保護組織,自行維護農業設施或田間道路系統;第三,由當地政府或國土部門成立專門的對工程設施進行后期維護的機構或團體。
6? ? 效益分析
6.1? 社會效益分析
6.1.1? 改善農業基本環境,為農業現代化提供基礎設施條件
通過項目的實施,為項目區配備了較為完善的田間道路系統和農田排灌系統;農業生產和收割綜合機械化水平由62%提高到75%;灌溉用水量從 0.7 增加到 0.8;為引進和使用農業新技術、運用現代農業經營方式、建設新型現代農業提供基礎條件和保障。
6.1.2? 提高農地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
隨著項目的實施,項目區農業道路和排灌工程將全面建成,耕地蓄水、施肥、抗災能力得到提高,農業生產形勢將明顯改善。在發達項目區,項目的實施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保障了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促進了農業可持續增長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6.1.3? 發揮示范作用,推動土地整理事業的發展
項目實施后,由于項目區良好的農業生產環境和經濟效益,大多數農民會覺得征地是事關土地、民生的事,是為民辦實事,幫助農民了解和提高對土地和土地管理的認識,提高農民“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耕地”的意識,鼓勵他們參與土地整理,促進土地整理事業更全面深入地發展。
6.1.4? 項目區建設血吸蟲病防治設施,減少疾病傳播
由于項目區為血吸蟲病防治區,所以項目開展了主要溝渠清淤、加固渠道和建設血吸蟲病防治工程,減少了血吸蟲病的繁殖,改善了農民生活條件,改善了人體健康。
6.2? 經濟效益分析
項目區耕地面積224.9565公頃(折合3375畝), 目前植物種植的主要結構是小麥70%、油菜20%、棉花90%,綜合產量指數為180%。 項目建設后,耕路、排灌溝渠等基礎設施得到有效改善,耕作土壤質量改善后種植的農作物以水稻、小麥為主。 項目區耕地改造前年純收入328.05萬元,旱地改稻后項目區年純收入638.89萬元,年均增加310.84萬元。
6.3? 生態效益分析
在環境保護的背景下,該項目集節水、農業設施集約化建設、農村道路建設、平整、田間建設于一體,結合水利工程排灌等工程系統,形成了高效的農地生態系統。項目實施以來,該地區的排水能力大大提高,土壤得到改善,環境得到美化,該地區生態環境進入良好循環并逐步改善。
6.4? 耕地質量分析
根據2017年編制的《東至縣耕地質量等級更新結果》來看,項目區耕地分為7等;排灌條件和土壤條件使項目區的土壤條件更加完善和優化。按照農用地分等定級確立等級因素綜合打分;即項目區內耕地還為7等。
7? ? 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項目實施后不僅能獲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而且從經濟效益來考慮,項目投資回報率也較高。因此,項目實施后,能夠實現社會、生態和經濟效益的統一,符合土地整理的目標。土地作為人類的共享資源,我們應當在保護土地的同時實現對其最大程度的開發和利用。合理的利用并不會對土地造成危害,耕地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來源,必須要保證2006年的18億畝耕地紅線的情況不再發生,我們需要在耕地紅線的基礎上擴展耕地的面積,在耕地的質量上也要做到十足的保證,以此來應對未來可能會發生的瘟疫甚至是饑荒。
參考文獻
[1] 王金.土地整理項目耕地質量管理問題及對策研究構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9(9):1.
[2] 張慶瑜.土地整理項目耕地質量管理問題及對策研究構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9(12):89-90.
[3] 郭棟梁.萬盛經開區耕地質量與糧食生產能力時空耦合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