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
[摘 要]文章以唐代邊塞詩等教學單元為例,探索“古籍今讀”理念指導下的軍校大學語文教學方式方法。立足“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在遵循語文學科特點規律、服務軍校大學生培養目標的前提下,探索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堅持時代思考,融入時代精神,刷新傳統文學經典的時代感,提升學員的傳統文化自信,助力積極人生觀價值觀的養成。
[關鍵詞]大學語文;經典;古籍今讀;邊塞詩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2)10-0183-03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植的文化沃土。無論是國內活動還是外交場合,習近平同志經常會引用中國傳統經史典籍中的華章佳句,不僅對這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有精準的闡釋,而且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使其閃爍著新時代的思想光芒,以古喻今,發人深省。
宋代陸游詩云:“書中至味人不知,雋永無窮勝粱肉。”經典的味道誠然雋永無窮,但如何使其從課堂走進學生心里,還是個難題。筆者所執教的軍校大學語文課,使用的是全軍院校統編教材,其中作品選讀卷遵循經典性、軍旅性、思想性和人文性的選文標準,共收入詩文66篇(首),其中清代(含)以前52篇,占比78.8%[1]。在課堂教學實踐和相關調研中,筆者發現,不少學生認為“大學語文就是學習文言文”“說的都是古代的事,缺乏現實意義”“唐詩宋詞很美,但對以后部隊任職沒啥用”,等等。“所學非所用”的認識偏差,再加上傳統教學方法的“就古說古”,缺乏時代感,使學生的主體體驗與感受未被充分激發,導致學習動力不足。
優秀經典妙用無窮,作為經典學習主陣地的大學語文課卻和學生產生了“代溝”,那一定是經典呈現的方式出了問題。傳統經典的思想內涵、審美價值需要課堂上“細讀法”的發現與“再創造”的參與,大學語文課不能始終在“傳統”“古典”的圈子里故步自封,“就古說古”“說文解字”,而應當以時代意識為燭照,潛心摸索出“古典今讀”的有效途徑,把經典講讀融入新時代革命軍人的時代關切,成為現代人文精神、時代意識燭照下的“經典”,為處于精神成長期的青年學生提供心靈滋養、解決現實疑惑。
一、關于“古籍今讀”
所謂“古籍今讀”,就是在傳統經典教學中融入時代精神,堅持時代思考,以“所學即所用”的時代感激發學生學習經典的興趣,提升其傳統文化自信,助力其積極人生觀價值觀的養成。軍校大學生承擔著強軍保國的重任,相比普通大學生在品格修煉、信念養成上更具特殊性,軍校大學語文課更應當把對所處時代的深沉思考揉進經典學習,讓優秀經典成為學生報效祖國、放歌時代、思索人生的助力器。
以我校教材中詩歌單元高適的《燕歌行》為例,這首詩生動全面地展現了戍邊將士的戰爭生活和內心世界,是盛唐邊塞詩中的名篇。在教學設計中,教員可以在分析邊塞詩的藝術特色之外,設計兩個凸顯時代性的閱讀視角,幫助學員讀詩見史,以古鑒今:一是圍繞“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一句進行深入發掘,援引歷代詩人對“飛將軍”李廣的熱情吟詠,分析《史記·李將軍列傳》中“飛將軍”李廣的形象特點,引導學生領悟一個優秀的軍事將領應當具備的軍事素養和道德品質;二是設計中西戰爭文學對比閱讀環節,將《燕歌行》《詩經·采薇》等中國歷代邊塞軍旅詩中有關戰爭過程、場景的描繪,與西方戰爭文學經典《荷馬史詩》中關于戰爭的血腥場面進行對比閱讀,通過中西方戰爭文學在戰爭動機、情感基調、描述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分析,引導學生認識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人道主義戰爭觀。
二、樹立“大語文”觀念,拓展教學內容
魏晉之際的思想家、文學家傅玄認為:“人之學,如渴而飲河海也,大飲則大盈,小飲則小盈,大觀則大見,小觀則小見。”[2]大學語文,不應當僅僅等同于“大學校園”“大學階段”的語文課,而應在遵循、尊重語文學科特點、規律的基礎上,努力實現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格局突破,真正成為更有寬度、更有深度的“大語文”,引導學員由“大觀”獲得“大見”。
(一)突破“孤島式”單篇講解,擴大閱讀視野
傳統語文課往往是以每個篇目為單位,針對字句篇章作“孤島”式講解,學生獲得的往往是碎片化的語文知識而非系統認知。“大語文”則要做到跨篇章、跨文體、跨古今中外,拓展學生的閱讀范圍和思考維度。
仍以詩歌單元邊塞詩《燕歌行》教學為例,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沿著“《燕歌行》—唐代邊塞詩—中國歷代邊塞軍旅文學—中西方戰爭文學比較”的漸進式脈絡進行拓展,以“中國傳統的人道主義戰爭觀念(兼論唐代邊塞詩空前繁榮的道德基礎)”為主線,對高適《燕歌行》、王昌齡《出塞》、西鄙人《哥舒歌》、杜甫《前出塞》(唐代邊塞詩),和《詩經·采薇》(先秦戰爭詩)、荷馬《荷馬史詩》(古希臘戰爭文學),以及孫武《孫子兵法·計篇》(先秦散文、軍事理論著作)等經典進行跨時代、跨國別、跨文體的比較分析,不僅能夠大大開闊學員的閱讀視野,還能讓詩中“飛將軍”李廣的形象更加豐滿生動,使沙場將士的內心世界更加真實立體。
(二)打破學科壁壘,建立“科文連線”
以我校為例,各層次學員未來任職方向主要是工程技術和作戰指揮,和很多理工科的地方大學生一樣,學員常常會有一種錯覺,自己以后要從事的工作和文學沒有什么直接關聯,“文學藝術是業余愛好,讀不讀全憑興趣”。這種認識偏差導致學員對大學語文等人文課的學習動力不足,傳統文學經典頻頻“遇冷”。
針對這種情況,教員應當自覺探索打破科學和文學之間的壁壘、使兩者巧妙連線的路徑,增加課堂容量,提升學習興趣,讓學員認識到文學是現實世界的寫照,詩情畫意中也包含著天道物理、科學思維與人文素養,其在個人成長和未來任職經歷中缺一不可。
以詩歌單元為例,針對學員具備理工科背景、自然科學知識較為扎實這一特點,可以組織一堂“科文連線——尋找詩情中的物理”校內實踐課,設置“‘數理唐詩——唐詩與數學”“唐詩‘風云錄——唐詩與氣象學”“成語中的科學”等實踐主題,讓學員根據自己的專業方向結成任務小組,選擇實踐主題,借助圖書館和網絡資源,在唐詩中尋找相關的科學知識,并在教員的指導下撰寫“詩情中的物理”主題小論文,組建“科文連線——尋找詩情中的物理”研學會,提升學生的經典閱讀興趣,啟發科學思維。
三、課內課外聯動,拓展教學組織方式與方法
要把古籍讀出“今味兒”,除了拓展延伸教學內容,還要對教學組織方式方法進行推敲琢磨。當代大學生思維活躍、時代感強,又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和表達愿望。大學語文課知識性、審美性和思想性兼備,學員在課堂上有較大的參與空間,可以結合兩者特點,一方面把傳統的問答式課堂教學推陳出新,另一方面積極引導學員開展“花樣”課外自學。
(一)不叩不鳴,善用問答式教學
《禮記·學記》云:“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后盡其聲。”[3]師生問答是傳統語文教學的經典教法。經驗豐富的教師如同經驗豐富的伐木工、撞鐘人,懂得循序漸進,輕重得當,不僅善于通過提問層層深入啟發引導學生,還善于應對學生的提問,準確抓住問題關鍵,讓學生豁然開朗。課堂發問不僅在于“問”本身,還應當具有明確的指向性,自然而然地將學生引入“進論辯難”,即學生自由討論交流,做到有叩有鳴。
以唐宋散文單元教學設計為例,教員可以圍繞唐宋散文特別是韓愈的語言創新成就,結合當下“漢語病”愈演愈烈的現狀,組織一次漢語革新主題討論,指導學員撰寫現代漢語生態網絡調研報告,引導學員正確認識“網言網語”泛濫背后的漢語危機,建立向經典學習、自覺凈化漢語生態的意識。
(二)“退息必有居業”,引導學生開展多形式自學
《禮記·學記》云:“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4]所謂正業,可以理解為按照規定時間進行、由師生共同完成的課堂學習,是常規教學的主要形式,但容量有限,對時間、場地、人數等都有較高要求,尤其是大學語文涉及的經典數量多、類型廣、內涵深,作為公共基礎課課時一般偏少,學員在正業之外的“居業”即課外自主研習就顯得尤為重要。豐富有益的課外自學活動可以幫助學員消化知識、拓寬眼界,和課堂學習相得益彰,共同組成真正長遠、富有深度的學習,讓學員“雖離師輔而不反”[4](即使離開教員的耳提面命,也不至于背離學習的目標)。
貼近軍校大學語文學科特點和培養目標的課外自學形式,其一可以是主題資料的搜集歸整,旨在擴大知識面,深化對課堂內容的理解。以《燕歌行》教學為例,邊塞詩作為唐代最富時代精神、最具軍旅精武氣質、最貼近軍校大學生精神生活的一種詩歌類型,2課時90分鐘的課堂教學很難充分延展。出于拓展教學內容、貼合時代強軍思想和強軍文化的需要,教員可以指導學員到圖書館集中查閱“中國文學鑒賞辭典大系”叢書、《最美古典詩詞(邊塞卷)》等,從歷代邊塞詩中“尋找最美軍歌”;通過查閱近年來《解放軍報》等軍事報刊刊發的戍邊守邊主題詩文,舉辦“(新)邊塞詩誦讀會”,充分理解邊塞詩的藝術特色和時代意義;注重閱讀收獲的固化深化,結合軍校學習環境和未來任職特點,在學員中組織“邊塞”主題文創設計,如設計突出“邊塞”元素的筆記本、書簽、文化衫、軍事俱樂部徽章等,還可以為古代邊塞詩人傳記、邊塞詩集設計封面、腰封,為軍旅題材影視劇作品設計海報,形成深度閱讀—深度思考—深度(創意)寫作的良性循環。
另一種自學形式可以是教員指導學員根據不同經典類型開展特色寫作實踐,旨在提高學員的文學鑒賞水平和應用寫作能力。例如在小說單元可以安排一次寫作實踐,學員可揣摩、模仿《世說新語》《三國演義》等經典寫人狀物的傳神筆法,試著用個性化的言行表現人物特點;在戲劇單元可以組織學員觀賞老舍的經典劇目《茶館》的劇本原作、話劇和電影片段,通過同一場景在不同藝術形式中的不同處理方法,引導學員揣摩劇本創作的藝術要領,并嘗試積累連隊日常生活素材,創作簡單的軍旅主題小劇本。
四、重視“后臺”擴容,挖掘更具時代感的教學資源
基于“古籍今讀”的軍校大學語文教學還應當在教學資源的挖掘上多下功夫。當代大學生處在信息大爆炸、文字被消解、讀圖更勝“看字”的閱讀大環境中,教員應當主動貼近學員的心理特征、學習習慣,盡可能地挖掘出更具時代感的大學語文學習路徑和資源,擴大學習特別是學員自學的“后臺”容量,讓學員以充滿現代感的方式自覺走近古典文學,提高主動學習的興趣。
以唐詩教學單元為例,可以推薦網絡熱帖《李白的“朋友圈”》以及制作精良的《唐詩三百首微電影》《歷史老師分享唐詩宋詞里的吃貨,古代也有“朋友圈”》等主流媒體的國學益智節目,讓學員意識到古典詩歌還可以這樣現代化地學。指導學員用自己喜愛的古典詩詞編排好看好玩的詩詞“朋友圈”,領會古典詩歌和現代生活的密切交集。鑒于學員的理工科背景,可以鼓勵精通軟件或網頁開發制作的學員嘗試以動漫的方式演繹唐詩,表達自己對古典詩歌的現代解讀。
在邊塞詩教學中,為了讓學員對唐代邊塞詩創作空前繁榮的時代背景、豐富的創作主題和藝術特色有直觀認識,可以在學員中推廣運用帶詩歌的地圖——“唐宋文學編年地圖”軟件,追蹤唐代邊塞詩人的創作足跡和心路歷程。設計“唐宋文學編年地圖”運用實踐主題作業,把學員分成不同任務小組,明確不同的實踐方向和重點,如分別以“詩人”為主線(高適、岑參等),以詩歌“關鍵詞”為主線(“玉門關”“陰山”“大漠”等),各小組把閱讀所得形成讀書報告,分享交流不同的收獲和感受。
在《孫子兵法·計篇》教學設計中,為了幫助學員加強對“主孰有道,將孰有能”“不戰而屈人之兵”等戰法和理念的理解,可以推廣應用中國軍事革命博物館網上展館、軍博微博、解放軍報客戶端、中國軍網等數字媒體平臺,指導學員從軍史、戰爭史中發掘典型戰例,把碎片化時間作為課堂教學的延展和有效補充。
五、結語
以大學語文為主的軍校大學人文課,其教學宗旨不應當僅僅落在知識、趣味和人文素養的提升上,而應當在有趣、有益、有內涵的基礎上,通過現代意識燭照下的“古籍今讀”,引導學員從經典中獲得解決現實疑惑的方法或思考方式,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做到“所學即所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基于“古籍今讀”的教學設計與實踐過程中,教員要時刻傳達給學員一種信息:好看好玩、有趣有益的“古籍今讀”,是基于對歷史和文化的尊重,對經典的熱愛與了解,對語文知識的系統掌握和現代運用,更重要的是,要勇于以現代人的思維和技術,重新賦予古老經典以鮮活的生命力,堅決拒絕惡搞、惡俗,拒絕對經典的隨意解讀、故意曲解。
[ 參 考 文 獻 ]
[1] 王吉堯,何靜.大學語文(作品選讀)[M].第三版.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8.
[2] 王云五.叢書集成·傅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89.
[3] 禮記·學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6:142.
[4] 禮記·學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6:135.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