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形橙子

唐明皇游月宮
傳說,某一年中秋節,唐玄宗、申天師和鴻都道士一起登臺賞月。唐玄宗望著皎潔如白玉盤的明月,突然興起,想去月宮巡游一番。道士鴻都微微一笑:“這有何難?”于是,鴻都當場作法,將三人送到了月球。但貴為人皇,唐玄宗依然無法進入守衛森嚴的月宮,無奈之下,只能站在月宮大門前遠遠地眺望著盛世璀璨的長安城。
不過,玄宗此行也并非全然沒有收獲。隱約間,玄宗聽到月宮內傳來仙樂陣陣,精通音律的玄宗暗自將樂譜記下,并贊嘆道:“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狈祷氐厍蛑螅诒銓⒋饲V寫了出來,并親自編舞,這就是后世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人類對月球的想象古已有之,在中華文化中,嫦娥奔月、玉兔、金蟾、天狗吃月亮等與月亮相關的傳說層出不窮。但局限于科技水平,古人對月亮的想象其實都是毫無科學依據的。這個時期,人類對月亮的認知還處于神話想象的原始階段,但是在文化作品中,我們依然能看到古人天馬行空的想象力。

菲洛勞斯
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哲學家菲洛勞斯就認為,月亮上有山有海,也有人類和動植物,而且他認為月亮上的生物都比地球上的生物要長得大一些。這是一個奇妙的巧合,因為今天的我們已經知道,月球的引力大約為地球引力的六分之一,如果月球上真的有生物,它們的體型的確比地球上同類型的生物要大一些。這也是目前筆者能考證到的最早的人類試圖用非神話的思維和語言去描述月亮的故事。
接下來,讓我們先來看一段文字:
“我想那些月亮人眺望宇宙的沉積物和殘渣時,會對地球更加感到好奇,它就像一個在濕氣、薄霧和云中隱約可見的不發光的、在低處而且靜止不動的斑點,他們會驚奇于它生成并滋養了能夠運動、呼吸且身體溫暖的動物?!?/p>
不知道大家看到這段文字之后是什么感覺,你們的腦海中是否會浮現出這個畫面呢?相信很多人都會認為這句話可能出自哪本現代科普書,但其實出自大約兩千年前羅馬帝國時期希臘哲學家普魯塔克的著作《論月面》。在這本書中,普魯塔克第一次試圖論證月球是否和地球一樣都是由相同的物質——土構成的。雖然在書中,普魯塔克對月球的想象在今天看來還有許多謬誤和可笑之處,比如在普魯塔克的筆下,月亮上有河流和永遠黑暗的幽深峽谷,還有月亮人在月亮的田野間平靜地生活。但可貴的是,普魯塔克認為,這些月亮人既非神靈也非幻覺,而是跟地球上的你我一樣,都是會生老病死的凡人。
17世紀的德國著名天文學家開普勒對此書有極高的評價,他盛贊這本書是“古人留給我們的關于地球衛星的最有價值的討論”。
有趣的是,我國的古人也曾對月球有比較科學的想象。在唐代,有位叫段成式的人所撰的《酉陽雜俎》里記載過這樣一件事情。在唐朝大和年間(公元827年—835年),中原人鄭仁本的表弟和王秀才一起到嵩山游玩,由于風景優美,兩人只顧游山玩水,渾然忘了時間,暮色四合,兩人才反應過來著急下山。毫不意外的是,他們迷失在了茫茫山林中,已經全然不知東南西北。突然,他們看到一個白衣人頭枕一個白色包袱在草叢間安睡,就急忙上前問路。沒想到,白衣人卻給他們講了一個離奇的故事。白衣人聲稱月亮是由七寶合成的,而且,月亮其實不是一個圓盤,而是一顆圓球。另外,月亮之所以看起來明暗相間,其實是不同區域凹凸不平,反射太陽光的能力不同導致的。白衣人還告訴他們,月球上有八萬兩千戶人家,負責修理月球,白衣人就是其中一戶。說完之后,白衣人還打開包袱給二人看,包袱中果然有鑿子、斧頭等修理月球的工具。最后,白衣人還送給兩人吃了以后就不生百病的玉屑飯,并且給他們指明了正確的下山路線。二人剛想回頭致謝,白衣人卻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普魯塔克
就這個故事傳遞的信息來看,中國古人對月球的認識也較為超前。此書大約完成于9世紀,而人類大約是在七百年后才發明了望遠鏡。故事中關于月球是球體以及反射太陽光的描述無疑都是非??茖W和正確的,這也充分顯示出我們祖先的高超智慧。而月球是由七寶合成、有八萬兩千戶在修理月球的橋段,在今天看來,無疑已經具有了科幻的色彩,它也許是在暗示月球是一個人工建造的球體,且有大量工程師駐扎其上。
世界上公認最早的科幻小說是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而大部分人認為世界上最早的關于月球的科幻小說是儒勒·凡爾納的《從地球到月球》,但其實這兩種說法都是有待商榷的。事實上,在《從地球到月球》出現之前,關于月球的幻想小說就已經層出不窮,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多,只是大多數都鮮為人知。下文中,筆者將做一個簡單的梳理和盤點,以饗讀者。
公元2世紀,生活在薩萊斯島上的希臘人琉善創作了一本名為《真實的歷史》的書,書中收錄了一篇名叫《月球之旅》的小說。在這篇小說中,琉善描述了一艘正行駛在大海上的帆船被一道旋風卷起,飛到了月球。帆船上的地球人不僅見到了騎在三頭禿鷹上的月球人和大象般大小的跳蚤,還見到了一場月球人之間的戰爭——這大概是人類最早的關于星際戰爭的描寫。也有許多人認為,這篇小說才應該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科幻小說。在他的另一篇小說中,主人公在胳膊上綁上了老鷹的翅膀,飛上了月球。故事的主人公從奧林匹斯山起飛,花了三天時間抵達月球,而在1969年的阿波羅登月計劃中,登月飛船也是飛行了三天才到達的月球,這又是一個奇妙的巧合。值得一提的是,琉善的這兩篇小說都有一個通行的設定——大氣層是從地球一直連綿到月球的,所以人才能通過這兩種方式抵達月球。而這個設定又來源于亞里士多德的論斷——大自然厭惡真空。盡管今天的我們知道,這個設定是錯誤的,但最新的研究表明,地球的大氣層其實真的綿延到了月球,只是在月球那個距離已經稀薄到近乎真空了。

琉善與《真實的歷史》
1010年,波斯學者菲爾多西(Firdausi)的史詩《列王紀》(也譯作《王書》)出版,在這部著作中,菲爾多西也描述了月球之旅。1516年,意大利作家魯多維科·阿里奧斯托在敘事詩《瘋狂的羅蘭》中描寫到,福音書作者約翰和不列顛公爵阿斯托佛騎著馬飛去了月球。月球上有著和地球上一樣的山峰和城堡。
任何一個時代的作品都能反映該時代的特征。從17世紀一直到19世紀,隨著科學在西方的萌芽和近代天文學的發展,人們對月球的認知也掀開了新的一頁。這期間,描寫月球的作品逐漸開始有了一些科學色彩。比如,在1686年,法國數學家伯納·德·馮特內爾撰寫了《世界多重性論文集》,在這本書中,馮特內爾對太陽系內其他行星上的生態系統也進行了構想。其中,馮特內爾認為,月球上的大氣可能極其稀薄,很難支撐生命的存在,而這已經非常貼合現實了。
1634年,不知道是不是受到了《論月面》的啟發,前面提到過的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也撰寫了自己的月球旅行小說《夢》。在這篇小說里,開普勒設想了居住在月球地底和巖縫里的奇怪生物,它們只在白天會短暫地來到月面。

開普勒
1638年,來自英國的主教弗朗西斯·戈德溫創作了小說《月中人》。雖然戈德溫是一位主教,但他對哥白尼和開普勒以及伽利略的新宇宙觀以及思想有著比較包容的態度。在《月中人》里,主教描寫了一位名叫岡薩雷斯的人被放逐到了圣赫勒拿島。岡薩雷斯為了逃跑,馴養了島上的一種野天鵝試圖逃走,但他沒想到的是,這種天鵝其實是一種星際候鳥,冬季來臨之時,這些天鵝帶著他飛去了月球。在月球上,岡薩雷斯見到了比地球上高幾倍的樹木和熱愛和平的月球人。月球人只居住在面向地球的月面上,他們建立起了一個烏托邦社會,沒有戰爭、謊言,也沒有憎恨和嫉妒。而且他們居然都是虔誠的基督徒,當岡薩雷斯念到耶穌的名字時,所有人都跪了下來。更值得一提的是月球人的語言,他們說著一種類似于音樂的語言,悅耳動聽,而這種語言是巴比倫塔建造之前人類所說的通用語言。17世紀的神學家們相信,世界上某個地方依然存在著這種通用語言。有趣的是,許多學者認為漢語就是這種語言,因為耶穌會傳教士曾經報告,不管中國各地的語言差異有多大,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能通過那種小圖畫似的文字進行溝通,而漢語的音調也的確讓漢語在外國人聽來有類似音樂的韻律感。

《月中人》
游覽了月球世界之后,岡薩雷斯又借助野天鵝回到了地球。有趣的是,他降落在了中國,但差點兒被當成巫師給處死??傮w說來,《月中人》是一部很有趣的作品,書中描寫的月球社會更類似一個接受了某些科學思想的主教心目中的烏托邦。至少,今天的我們已經知道圣赫勒拿島不存在這種星際候鳥了,不然三百年后,被流放到這個島上的拿破侖早就飛去月球了。
1657年,法國諷刺作家西哈諾·德·貝爾熱哈克在作品《另一個世界:月球國家與帝國詼諧史》中同樣描述了月球之旅。故事中的登月方式和前面提到過的那些作品中的荒誕截然不同,主人公在第二次登月時,在馬車上綁滿了層層疊疊的煙火作為登月的動力。這不禁讓我們想起了明朝初年萬戶試圖坐在綁滿煙花的椅子上飛天的故事,兩者的飛天方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且都與現代火箭的想法有些接近。值得一提的是,為了紀念人類歷史上第一位試圖用火箭飛天的英雄,20世紀70年代,國際天文聯合會將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萬戶山。

地月拉格朗日點
1703年,戴維·魯森在《月球之旅》(Iter?Lunare)中提到了隨著距離的升高,地球大氣層會變得愈發稀薄、重力也會減輕等科學原理,而且獨創了從地球去月球的旅行方式——利用彈射。1728年,莫塔·麥克德默的《月球之旅》(A?Trip?to?the?Moon)提到,主人公被旋風卷到了地球引力和月球引力相當的一個空間點——在現代天文學中,這個空間點是真實存在的——地月拉格朗日點。
進入19世紀后,月球相關的作品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科學元素。例如,美國最早的關于月球旅行的小說《月球之旅》(A?Voyage?to?the?Moon,1827)中,作者約瑟夫·阿特利寫到,科學家利用一種叫作“鑰”的金屬來實現登月,“鑰”具備反引力的特征,能夠被地球排斥和被月球吸引。同時,飛行器也采用了密封狀態以穿越真空。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本名是喬治·塔克,他是愛倫·坡的大學老師。愛倫·坡在1835年創作的《普法爾歷險記》中則設計了利用熱氣球前往月球的旅行方式,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熱氣球是人類掌握的唯一空中運輸方式。

《月界旅行》
1865年,亞歷山德拉·卡瑟里諾在《登月之旅》中更進一步,他設計了一艘名為“泰林蘇勒號”的全封閉宇宙飛船,飛船里還裝載了綠色植物以為宇航員們提供氧氣。同一年,科幻巨頭儒勒·凡爾納的《從地球到月球》橫空出世,這無疑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被很多人認為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與月球有關的科幻小說。小說一出版就風靡全世界,魯迅先生將其翻譯成中文,以《月界旅行》之名出版,也是引入中國最早的西方科幻小說之一。

喬治·梅里愛
凡爾納在創作這本書的時候,掌握了大量天文、數學和物理知識。和我們之前盤點的那些小說不同,凡爾納是遵循嚴謹的科學精神進行創作的。一百多年后,阿波羅登月計劃實施之后,人們驚訝地發現,凡爾納的這部小說表現出了驚人的預見性。比如,宇航員的數量都是三人,凡爾納計算的航速為36000英尺/秒,阿波羅計劃則為35533英尺/秒,相差無幾;更驚人的是,飛船的發射地點居然都在佛羅里達卡納維拉爾角。
1901年,另一位科幻巨頭威爾斯也創作出了屬于自己的月球科幻小說——《月球上最早的人類》。而就在次年的1902年,法國人喬治·梅里愛將凡爾納的《從地球到月球》和威爾斯的《月球上最早的人類》改編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科幻電影《月球之旅》。

《月球之旅》
1904年,一位署名荒江釣叟的作者在上?!独C像小說》雜志上連載了《月球殖民地小說》,小說的主人公乘坐熱氣球前往了月球殖民地。這本小說也是公認的中國第一部本土科幻小說。巧合的是,新中國的第一部本土科幻小說《夢游太陽系》里,作者張然也描繪了人類在月球的生活。
從前面這些盤點到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前人令人驚嘆的想象力。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有文字記錄的數千年的時間里,關于月球的作品遠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多,更不用提在文字出現之前,在那些古老民族口口相傳的故事中,月球也是非常重要的主角。我們的盤點也只能是管中窺豹,遠遠不可能包含所有的作品。

月亮人眺望地球
正如前文中提到的,任何一個時代的作品都能反映該時代的特征。進入20世紀之后,隨著科技的蓬勃發展,人類對月球的了解也越來越深入,作家們對月球的認知也逐漸從漫無邊際的想象和模糊變得更客觀和具體。這帶來一個典型的效應,20世紀以來出現的與月球相關的作品中,奇幻和魔幻的色彩逐漸褪去,科幻的成分逐漸多了起來。我們甚至可以發現其中的一個規律,以1608年作為一個明顯的分界點,在此之前的關于月球的作品奇幻成分更多一些,而1608年望遠鏡發明之后,隨著望遠鏡精度的逐步提升,人們看清楚了月球表面的細節之后,就很少再出現那種充滿孩童式幻想的小說了。

望遠鏡
另外,說句題外話,當月球的神秘色彩褪去之后,想象力無處安放的作家們又將目光投向了依然迷霧籠罩的火星。他們創作了大量關于火星的小說,似乎又重現了早期那些關于月球描寫的風格。在這些作品中,身材纖細的火星人劃著游船在交錯的火星運河里穿梭游蕩、放聲歌唱,遠處的崎嶇山崖上坐落著飽經風霜的紅色城堡。尤其是著名的《火星編年史》,布拉德伯里用夢幻般的筆觸勾勒了一個浪漫詩意的火星世界。而當1965年12月28日,美國發射的火星探測器“水手4號”第一次傳回了火星表面的照片后,科幻作家們都不禁發出哀鳴,又一個想象力的陣地被摧毀了。
但我們始終深信,沒有什么可以束縛人類的想象力。
【責任編輯: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