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氘

五四之后,嚴肅的作家們還關心科幻小說嗎?
1982年2月26日,就職于《光明日報》的科幻作家金濤到上海拜訪巴金。幾天前,他在廈門見到了上??茖W技術出版社《科學畫報》的主編饒忠華,后者與林耀琛為海洋出版社編的《中國科幻小說大全》即將付梓,該書旨在囊括清末以來的所有中國科幻作品。金濤此次來滬,是想請巴金為《大全》寫序。已經七十九歲高齡的巴金說他沒有讀過科幻小說,但聽金濤說起科幻小說發展的情況感到很高興,同時拒絕了寫序的請求。談話期間,金濤提及魯迅、茅盾早年都翻譯過科幻作品,因此想了解巴金先生留學法國期間是否接觸過凡爾納的科幻小說。
“巴金說他在法國時并不知道凡爾納,他說魯迅、茅盾先生比他早(指從事文學活動的時間),到了他從事文學創作的時候,主要是探索人生、生存與解放,與吃人的社會作斗爭,因此沒有精力過問科幻小說。他接著又說,在今天,搞四化建設,最基本的一條是要依靠科學。因此科學幻想小說是大有發展前途的?!茖W的想象永遠是寶貴的。他這樣說?!?(金濤:《巴金印象》)
很長一段時間里,研究者們都有這樣的印象:中國科幻萌發于清末,于五四之后沉寂。我也一直以為,巴金先生大概和科幻沒什么關聯。
但最近查閱資料,卻發現了一些以前不了解的情況。
巴金的三哥李林,是一位早逝的英文教師,也是一位翻譯家,譯過蒲寧、岡查洛夫、阿爾志跋綏夫等人的作品。巴金和三哥的感情深厚。1940年,李林從天津來上海養病。當時巴金住在霞飛路霞飛坊59號,他的好友、《科學趣味》的編輯顧均正住在63號。魯迅的夫人許廣平和兒子周海嬰住在隔壁64號。據巴金說(《月球旅行》后記,文化生活出版社,1947年版),李林住在《科學趣味》的另一位編輯余在學的家里,曾應邀為《科學趣味》譯過一些通俗科學文章,其中包括《科學小說家魏爾倫的理想之實現》?!拔籂杺悺闭撸捶矤柤{。
后來,李林和巴金住在一處(《伊達》后記,文化生活出版社,1948年版),時常就自己的譯文與巴金進行討論。李林去世后,巴金將其譯稿整理出版,其中有其未能譯完的威爾斯的科幻小說《莫洛博士島》(由其學生黃裳補譯完),這本科幻小說被納入文化生活出版社的“譯文叢書”。該書帶有介紹性的廣告文字:“這雖然是一冊所謂‘科學小說,然而,作者的智慧卻給了它更深的意義,使我們想起這個瘋狂的世界上發生著的種種泯滅人性的事實……”據說這些文字為巴金所寫(李濟生:《巴金與文化生話出版社》)。
由此看來,巴金先生年輕時并非與科幻毫無關系:跟他感情深厚的三哥翻譯了威爾斯的小說,介紹過凡爾納的預言;跟他交好的鄰居顧均正則是一位熱忱的科普雜志編輯(周海嬰在《我學無線電》一文中曾記錄,自己在初中時代曾根據顧均正編寫的《少年化學實驗手冊》在家做化學實驗),還出于科普目的創造性地改寫過美國科幻小說(后集結出版為《和平的夢》一書,是中國科幻史上的重要出版物)。
那么,為什么在三十多年后,巴金先生會說自己當年“沒有精力過問科幻小說”呢?也許是因為時隔多年,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被問及,一時沒有想起?或者他認為,整理出版三哥的譯著,算不上對科幻小說的“過問”?又或者有什么其他原因,那就不得而知了。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霞飛坊里,巴金寫出了“激流三部曲”的后兩部《春》與《秋》。在《春》中,主人公高覺民曾和朋友們閱讀了許多關于社會改造的書,其中有一篇名為《極樂地》的小說:“《極樂地》中關于理想世界的美麗的描寫和《一夕談》中關于社會變革的反復的解說給了這群年輕人一個很深的印象?!?/p>
從寬泛的意義上來看,《極樂地》算是一部科幻小說。此文又名《新桃花源》,作者魯哀鳴,1912年10月初版,標為“社會主義小說”,曾被無政府主義組織翻印、轉載。故事講述民國成立以后亂象叢生,信仰無政府主義的白眼老叟組織民眾實行社會革命,未能成功,遂逃亡漂流至海島“極樂地”,這里有七百年歷史,電話、電車、電風扇等現代化設備齊全,實行共產主義制度。之后主人公回國繼續革命。故事問世于辛亥革命次年,帶有明顯的烏托邦色彩和批判意味,有很強的思想力量,在當時頗有影響,對許多進步人士產生了很大的觸動。
看起來,對民國時代的進步人士而言,“與吃人的社會作斗爭”和“過問科幻小說”,其實也可以產生千絲萬縷的關聯。霞飛坊里的這幾位鄰居,就是這樣。
【責任編輯:阿 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