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寧

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正式發布,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拉開高速發展的序幕。公開資料顯示,2021年,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成都六城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均超過10萬輛。
熱潮之下,成都不斷加強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布局,加快打造世界級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為把藍圖變現實,成都大力實施新能源汽車產業建圈強鏈行動,加大新能源購車建樁等支持力度,提高新能源汽車使用優勢。目前,成都正在加緊研制《成都市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將結合成都汽車產業發展實際,在純電、燃料電池和智能網聯領域中選擇成都市新能源汽車產業未來發展重點及主攻方向。
隨著汽車動力來源、生產運行方式、消費使用模式的全面變革,新能源汽車產業生態正由過往單一的零部件、整車研發生產及營銷服務企業之間的“鏈式關系”,逐步演變成汽車、能源、交通、通信等多領域、多主體參與的“網狀生態”。在跨行業、跨領域、跨區域融合發展的背景下,成都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動力進一步增強,將推動形成互融共生、合作共贏的產業新格局。
成都新能源汽車產業能級如何?
當前,成都汽車產業新能源化步伐加快,亮點紛呈。聚焦純電動汽車、氫燃料電池汽車主攻方向,吉利帝豪EV450、沃爾沃XC60、神龍5008、東風愛麗舍重汽豪沃V7-X等中高端新能源車型接連推出,領克混動、野馬芒果等新能源整車項目相繼導入;四川一汽豐田氫燃料電池客車實現商業化應用,服務北京冬奧會;新津區純電動汽車產品矩陣加速拓展,邛崍市動力電池產業鏈加快完善,郫都區氫能全產業鏈初步形成,產業形成特色集聚。
產業供給方面,成都新能源整車企業達23戶,“三電”、氫燃料電池、智能網聯等關鍵零部件企業超100戶,新能源汽車產能達30萬輛,新能源乘用車、客車、貨車及專用車車型產品超150款,適用于公交、出租、環衛、物流、渣土、混凝土等各領域,初步形成基礎較好、結構完成、種類齊全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體系。2021年成都完成整車產量103.4萬輛,產值2000億元,綜合實力躋身全國八強。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達5.7萬輛,同比增長112%。
推廣應用方面,2021年成都新增汽車50萬輛,新增新能源汽車10.8萬輛,占比21%,同比增長約163%。成都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24.4萬輛,推廣總量位居全國第7,非限購城市第1。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及運行方面,2021年成都新建充電樁3.35萬個、充換電站711座,累計建成充電樁6.1萬個、充換電站1413座,“車樁比”達到3.9:1,初步形成“覆蓋全域、車樁匹配、適度超前”的市域充電網絡。此外,2021年成都累計建成3座加氫站,為完善氫能交通體系提供有力支撐。
強鏈:塑造產業新優勢、提高企業競爭力
圍繞推動產業鏈、要素鏈、供應鏈、創新鏈、價值鏈“五鏈融合”,成都加快提升新能源汽車產業和企業競爭力。“提升競爭力主要有兩個核心突破口,一是用好自身資源技術優勢,二是發揮人才市場優勢。”成都市綠色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生態圈聯盟常務副理事長、秘書長鄧小亮表示。
資源方面,發揮四川省零碳水電、鋰輝礦產等優勢,吸引動力電池產業鏈企業聚集,打造細分產業鏈的集群優勢,為純電動汽車行業發展提供資源支撐;支持東方電氣集團氫燃料電池核心優勢,吸引聚集鏈上企業,形成在全國范圍內具有標識度的產業集群,為氫燃料電池汽車行業提供技術支撐。人才方面,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研究院所及部分龍頭企業擁有在新能源領域發展較好的研究基礎和各類人才,可充分為成都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所必需的技術創新提供支撐。
目前成都已擁有信通院車聯網創新中心、綜合交通大數據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等車聯網領域創新平臺;引進一汽大眾全球唯一數字化研發中心、威馬汽車全球研發中心、野馬新能源汽車研究院等研發平臺,整車研發設計環節短板加速補齊;建成華川電裝新能源技術研發中心、東方電氣中央研究院、凱邁新能源動力技術研發中心等關鍵核心零部件研發平臺,在純電動驅動電機、燃料電池電堆、電池管理系統等領域開發出一批標志性成果。
成都持續優化技改支持政策,逐步推動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引導一汽大眾、沃爾沃、吉利、威馬等乘用車龍頭企業加快導入新能源汽車中高端車型,支持成都大運、雅駿新能源、重汽王牌等商用車龍頭企業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新能源物流車、專用車,支持成都客車、中植一客等企業加快發展新一代新能源客車。
同時成都積極組織國際汽車展覽會,引導各大汽車生產商和經銷商參加車展推廣“成都造”新能源汽車新產品,開展成渝德眉資新能源汽車產業供需專場會,拓展“新能源+”公交、出租、物流、環衛、混凝土、私人消費等多類型應用場景。
延鏈:持續擴大產業鏈“朋友圈”
“通過發揮體制機制作用,持續協調解決發展中的問題。”鄧小亮表示。成都已成立新能源汽車產業建圈強鏈工作推進小組,統籌協調推進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構建發展工作,制定產業發展方針、路線、規劃和政策。
對照國家《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成都順應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潮流趨勢,積極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等重大戰略機遇,逐一梳理摸清全市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現狀、基礎和面臨的挑戰,科學細分產業鏈。
一是從整車制造維度分為新能源乘用車、客車、貨車及專用車四個細分鏈條;二是從技術實施路徑維度分為傳統關鍵零部件、“三電”(電池、電機、電控)、氫燃料電池、智能網聯四個細分鏈條;三是從新能源汽車產品制造和使用等維度分為上游零散和總成部件、整車四大工藝、整車批發零售、運營、報廢拆解和循環利用五個鏈條;四是從產業生態體系維度分為研發、金融、人才、市場、檢驗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等N個鏈條。
對標上海、廣州等先進城市,成都利用本地及四川省資源、市場、人才、產業等優勢,深入梳理技術路線圖,動態修訂產業鏈全景圖,圍繞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下游、左右岸,精準確定產業鏈招商引資方向。通過制定專項行動計劃,實施重大項目,推動“卡脖子”關鍵性項目建設,持續做強產業鏈、擴大“朋友圈”。
7月6日,成都經開區與吉利控股集團舉行新能源項目簽約儀式。自2007年以來,吉利控股集團已在成都布局生產吉利遠景、領克、沃爾沃等品牌車型,建成整車產能38萬輛的制造基地。如今,基于良好的合作基礎,吉利控股集團將導入全新高端新能源車型,進一步豐富成都汽車產品類型,填補成都高端新能源乘用車領域的空白。7月8日,成都市政府與比亞迪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在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開展更加廣泛、更深層次的務實合作。
穩鏈:補足薄弱強缺環節
長期以來,受多重因素制約,成都汽車產業鏈供應鏈存在關鍵核心器件制造能力缺失、本地配套率低等問題。今年3月,上海、吉林、江蘇等我國主要汽車零部件集聚區爆發疫情,對全國汽車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造成不利影響。3-4月,全國汽車產銷量暴跌50%。其中商用車疊加全國交通物流通道阻斷,影響尤為突出,產銷量下跌75%。
“成都的情況與全國大體一致,在蓉整車企業因零部件缺失頻繁停產,產業鏈供應鏈薄弱問題需引起重視。”鄧小亮表示。針對以上情況,成都迅速采取標本兼治、多措并舉的方式,大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
一是從根本上推動傳統能源汽車向新能源汽車方向轉型升級,降低對上海、吉林、江蘇等地傳統零部件的依賴度。二是出臺支持政策措施,鼓勵整車企業實施近地化替代,一方面推廣使用成都造、都市圈造汽車零部件;另一方面支持與重慶零部件企業配套,共建世界級汽車產業集群。三是加速完善新能源汽車“三電”產業鏈,打造世界級動力電池產業鏈,目前,成都動力電池規劃產能已達200G瓦時,可裝配約200萬輛新能源乘用車或50萬輛商用車。
為保障新能源汽車產業能持續健康發展,成都加快打造高效能的營商環境。依托產業基金支持新能源汽車、氫能源產業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開展金融機構與在蓉企業對接活動,推動金融對產業鏈企業精準支持。同時,成都加快建設國家汽車零部件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四川)、中德智能網聯汽車試驗基地等國家級檢驗檢測平臺,完善新能源汽車產業測試評價體系,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開放共享服務。“依托產業鏈‘鏈主企業,成都市綠色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生態圈聯盟積極發揮自身平臺作用,以打通產業鏈、構建產業鏈、做好協調對接為核心功能,助力成都推動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價值整合。”鄧小亮表示。
未來,成都將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作為發展方向,推動龍頭企業導入高端車型,積極引進主流汽車品牌,培育壯大新勢力車企,提升整車綜合競爭實力,將市場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以構建自主可控、高效協同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新生態,推動世界級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加快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