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旻
一、模塊基本信息
模塊基本信息包括、學科、實施年級、課程模塊、使用教材、模塊名稱、模塊課時、設計者等,具體可呈現表格,也可以文字的形式呈現,以“高中太極拳模塊”為例,呈現如下內容。
學科:體育與健康。
實施年級:高三。
課程模板:必修選學(運動技能系列)。
使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全一冊。
模塊名稱:太極拳“八法五步”模塊。
模塊課時:18個課時。
二、模塊教學設計
(一)主題名稱
在生活情境中運用太極拳“八法五步”健身防身,體悟太極文化。
(二)主題概述
1.依據《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確立主題思想
依據《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改革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優良品格,關注對學生學習和發展有意義的傳統體育項目,重視具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色的武術、民族民間體育活動和養生方法的教學工作,強調要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系。同時,力求倡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將教學置于實際情境中。
2.梳理教材找準主題定位
武德是體育品德在武術運動中的特殊表現和“尚武崇德、修身養性”的具體表現,使學生養成見義勇為、自強不息等品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向學生介紹太極拳文化,了解太極拳基本理論,介紹太極拳養生健身的知識和方法,如,太極樁功、雙人推手的方法,體會太極拳“心靜體松、內外兼修”“引進落空、借力打力”“意氣相合、連綿不斷”“天地合一、浩然正氣”等理念。同時,向學生說明和演示所學動作的攻防技擊含義,還可以組織2名學生1組,進行實戰情境中的攻防演練,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還應結合運動特點,設計并穿插安排一些游戲和比賽活動,以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3.構建知識技能結構模型
太極拳“八法五步”知識技能結構模型是模塊教學設計的依據,通過對模型整體結構的分析,可以準確地把握所要學習的核心技能,梳理出各個教學內容在整體結構中的位置關系,以結構化的視角分析和解決實際應用場景中的問題(圖1)。
(三)主題學情分析
教學對象是筆者學校高三年級武術選修課的學生,學生已系統學習長拳基本功以及形神拳的套路,具有一定武術基礎,學習積極性較強。按照計劃應在學習太極拳的同時,了解生活中的自衛防身技術,學會應急避險、自我保護。
學校每學年選報1次體育選修課程,盡量滿足學生們的多種興趣和項目輪換需求。其中大部分學生會選擇3年固定學習1個項目,通過前期調研的數據來看,約77.8%的高一、高二學生都選擇了武術項目,12.5%的學生從高二開始選擇武術項目,只有9.7%的學生是在高三年級首次選擇武術。學校武術選修課程全稱《武術與散手校本選修課程》,每周2個課時,高一主要學習包括形神拳在內的武術套路和器材,高二學習散打基本拳法、腿法和摔法,高三學習太極拳和擒拿防身術。雖然高一沒有選報武術的學生占22.2%,約為1/5,但由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居家學習初期,本年級全體學生通過線上教學完成了武術基本功及形神拳套路的學習,對相關知識技能還是具有一定了解的。
(四)開放性學習環境
1.物理學習環境
場館:根據秋冬季節特點,選擇室內、通風良好且安靜明亮的體操館;場地:設置太極套路展示、推手比賽的專用場地;設備:準備能聯網的多媒體音響設備和視頻錄制設備;器材:提供多種學習太極的輔助器材。如,體操墊、眼罩等,以及用于專項體能練習的器材,如,小錐桶、彈力帶等。
2.人文學習環境
學習氛圍:創設人文、自主的課堂學習氛圍,與校園文化、理念對接;文化氛圍:以太極拳為載體,大力宣揚民族傳統文化,為每節課以及每個環節設立文化主題,滲透文化理念;聯想氛圍:提供聯想的時間、空間、條件(語境、氣氛、音樂等),在樁功、實戰等學習中,充分發揮想象力;創新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創新意識,將創意作為寶貴資源和學習載體,從枯燥單調的體能練習中挖掘具有創造性的教學內容。
(五)引領性學習目標
1.運動能力
體驗并理解傳統太極拳文化,把握太極拳的基本特點,掌握太極拳“八法五步”的基本技法和套路,在挑戰性學習任務(如,實戰模擬、推手對抗和展示比賽)中熟練運用,通過“八法五步”健身防身,發展上肢和核心力量、動作和反應速度、協調性和靈敏性,增強在現實生活中防身自衛、自我保護的能力,爭取在比賽中獲勝。
2.健康行為
學會制訂合理的體能鍛煉方案,能利用課間、課后等課余時間進行太極拳練習,能調控挫敗、恐懼、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養成良好的健康行為習慣。
3.體育品德
弘揚見義勇為、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傳承武德禮儀,塑造正義勇敢、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
(六)挑戰性學習任務
1.第2單元《體悟虛靈頂勁的養生要義第3課時)》案例
學習任務:學習掤、捋基本手法;初步學習前3動:起勢、原地左掤、原地右捋;太極防身應用:復習引化、閃避的應用;學習捋的解脫手法;上肢力量比賽。
任務分解與細化:說出太極拳基本手法掤、捋技法的動作名稱和“虛靈頂勁、松肩墜肘”的要領含義及養生鍛煉價值;按上述要領獨立完成3遍以上正確的掤—捋組合動作;說出同伴動作中存在的問題并幫助其糾正;當生活中遇到對方單手欲鎖自己頸部時,學習用捋的手法動作解脫躲避自我保護;在與同伴的模擬對抗練習中,成功解脫5次以上;積極進行上肢力量比賽,增強力量、速度和靈敏性的素質。
教學流程見圖2。
挑戰解析與策略:虛領頂勁的挑戰首先在于保持頂勁,是體驗太極“內勁”的基礎,除了定式練習,還要通過掤、捋的連貫動作體驗,包括在模擬實戰練習中,全身心投入并揣摩其要領;化解單手鎖喉最大的挑戰在于要出其不意,在不暴露意圖的前提下,快速準確做出判斷和解脫動作,既需要和同伴反復模擬練習,增強反應速度和綜合判斷能力,也需要在多變的復雜情境中,沉著冷靜、機智果斷、隨機應變,增強見義勇為的浩然正氣。
2.第2單元《體悟虛靈頂勁的養生要義第4課時)》案例
學習任務:基本功練習;復習前3動;初步學習第4~5動:原地左擠、原地雙按;太極防身應用:復習捋的解脫手法和學習雙按的解脫手法;協調性比賽。
任務分解與細化:說出太極拳的基本手法:擠、按技法的動作名稱和“虛靈頂勁、松肩墜肘”的要領含義及養生鍛煉價值;按要領獨立完成3次以上正確的掤—捋—擠—按組合動作;說出同伴動作中存在的問題并幫助糾正;當生活中遇到對方單手拉扯自己的頭發時,學習用雙按的手法動作掙脫并進行自我保護;在與同伴的模擬練習中,成功解脫5次以上;積極進行協調性比賽,以此增強協調性、速度和靈敏性等素質。
教學流程見圖3。
挑戰解析與策略:本節課的挑戰在于由虛靈頂勁向“內勁”遷移,需要在練習擠、按技法時反復體會含胸拔背、身備五弓的“內在對抗”感覺,對太極拳的“松而不懈”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和理解;化解拉扯頭發的挑戰在于避免猛力撕扯,準確把握時機尤其關鍵,要敢于自我保護、善于自我保護,不能因為對方暴力強勢,輕易放棄鎖壓自救,一定要快速果斷、全力以赴。
3.第2單元《體悟虛靈頂勁的養生要義第5課時)》案例
學習任務:基本功練習;復習前5動;初步學習第6~7動:原地右採、原地左挒;太極防身應用:復習雙按的解脫手法和初步學習採、挒的組合解脫摔法;靈敏性比賽。
任務分解與細化:說出太極拳基本手法:採、挒技法的動作名稱和“虛靈頂勁、松肩墜肘”的要領含義及養生鍛煉的價值;按要領獨立完成3遍以上正確的掤—捋—擠—按—採—挒組合動作;說出同伴動作中存在的問題并幫助糾正;當生活中遇到對方揪住自己的衣領,并用手掄打自己頭部時,學習下潛閃避的同時用採—挒的組合手法動作,轉身跪摔對方后解脫自保;能在與同伴的模擬練習中,成功背起同伴5次以上;積極進行靈敏性比賽,增強靈敏性、速度和力量等素質。
教學流程見圖4。
挑戰解析與策略:本節課虛靈頂勁的挑戰在于練習採、挒技法時,勁力向以腰為主的“整勁”遷移,反復體驗“一動無不動”“周身渾然一體”的內涵,在練習中尋找樂趣;學習被揪拽毆打的解脫方法,挑戰在于,明察秋毫的同時精準預判,才有可能成功解脫化解,因此不要過分關注自己被揪拽下的被動狀態,應留意對方下一步動作,且不能放過對方的任何一個細小動作,隨時做好閃避解脫反擊的準備。
4.第2單元《體悟虛靈頂勁的養生要義第6課時)》案例
學習任務:基本功練習;復習前7動;初步學習第8~9動原地左肘:原地右靠(及左側共17個動作);太極防身應用:復習轉身下潛的步法和進一步學習採—挒組合解脫摔法;積極進行下肢力量比賽。
任務分解與細化:說出太極拳基本手法:肘、靠技法的動作名稱和“虛靈頂勁、松肩墜肘”的要領含義及養生鍛煉價值;按要領獨立完成3次以上正確的左右兩側掤—捋—擠—按—採—挒—肘—靠組合動作;說出同伴動作中存在的問題并幫助共糾正;當生活中遇到對方揪住自己的衣領,并用手掄打自己頭部時,學習下潛閃避的同時,用採—挒的組合手法動作,轉身投摔對方后解脫自保;在與同伴的模擬練習中,使同伴腳離地過膝5次以上;積極進行下肢力量比賽,增強力量、速度和靈敏性等素質。
教學流程見圖5。
挑戰解析與策略:本節課虛靈頂勁的挑戰在于通過“頂功”練習,強化身體重心和下盤的穩定性,以此體驗太極自下而上、連綿不斷的勁力;反復強化腳趾抓地、落地生根的感覺,和同伴一起做重心對抗游戲;下潛轉身投摔的技術應用是本節課較大的挑戰,針對不同身高、體重、力量的對手,如何選擇最佳時機和控制方法,需要實踐智慧和勇氣;太極所講的“避實擊虛、以柔克剛”并非鼓勵柔弱無力,而是集中有限的力量打擊敵人的弱點和不足。
(七)持續性學習評價
教師應要求學生根據每節課的學習目標和課后的完成情況,進行自我檢測,并記錄在“學習成長檔案”中。以“運動技能”目標學習情況的評價維度為例,在實際操作中可以基本了解自己的水平。未能完成的學生也可通過反思,分析出自己不能完成任務的原因。對于“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的評價,需要結合課上、課下活動和思想活動進行針對性測評,并補充到“學習成長檔案”中。同時,多鼓勵學生通過獨立分析進行個性化評價,建立追蹤測評—反思重構—主動遷移的深度思維。以下為以第6次課為例設計的課后學習表現記錄卡片(表1)。
(八)反思性教學改進
太極拳教學應盡可能安排在相對獨立、安靜的室內體操房。但是也有一點弊端,當設計團體流動性的比賽形式時,如何有效組織實施就成了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此時,需要教師有隨機應變、現場解決問題的經驗和能力;如果在太極拳教學中進行慢跑,會使學生內循環速率快速提升,若再驟然進入如站樁調息等太極拳專項熱身內容,這又需要氣息和身體快速平復下來。因此,建議教師安排自編的武術操、養生操等代替慢跑;當學生接受一項全新的技術時,關注點往往在模仿動作上,未必會及時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部分自主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甚至會依賴教師的提示。因此,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善于發現和調動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對于太極拳教學來說,后半部分的防身自衛教學應適當加大動作難度和運動負荷。如,教師應增加快速下蹲后將同伴扛起的模擬實戰動作,并反復練習,這對增強下肢力量和腰腹核心力量都有一定效果。在體能比賽環節,教師應適當增加難度,并帶領學生加油鼓勁;對于“如何通過反思活動,提升學生體育品德”的問題,本模塊教學進行了積極探索嘗試。在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認識到,面臨險境時應做到“一膽,二力,三功夫”,以沉著應對的膽識和勇氣,機智冷靜的態度從容應對。當民族有難時,要做到英勇無畏、保家衛國。從開展體能比賽中的反思得出“眾人拾柴火焰高”的結論,要善于運用大家的智慧,切忌單打獨斗。
(九)模塊作業設計
1.課后學習探究
探究太極拳文化和理論知識,就相關話題展開討論,形成自己的觀點,撰寫題為《浩然正氣》《傳承的責任》等課后作業。
2.設計體能比賽
根據單元體能目標,創設游戲、比賽式的練習情境,做到創新比賽形式、豐富比賽內容、增強比賽效果。
3.編排自主練習
在模塊前期自主學練,在模塊中后期的挑戰賽和綜合展演中,編排比賽隊型、設計團隊口號、制作太極文化衫、選擇表演配樂、和同學彩排預演。
4.觀看精彩賽事
每月至少觀看2場國內、國際太極拳、推手比賽。
5.參與推手比賽
在小組間或班級間開展1次推手比賽,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