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強
一、教案亮點
1.能基于學生與教材的關系進行分析
以往教案中的教材與學情分析,通常是從前滾翻的價值、特征、結構,從學生的生理、心理進行分析,往往忽視了所教的學生與教材之間的關系,本節課是新授課還是復習課?復習課學生存在什么問題?很多教師都沒有進行深入分析。但是本課教師的教案在學情分析上比較到位,對所教學生前一次課學了什么,學到了什么程度,存在著哪些問題,有哪些困難學生等,都進行了詳細表述。這樣的分析有針對性,真正做到了以生為本,這個“生”不是廣義的生,而是參與本次課學習的具體的“生”。
2.準備活動專項化,為后續學習做鋪墊
準備活動要想做到常換常新,就需要準備活動專項化。專項化的準備活動是根據教學內容與教學任務而設計的,本課準備活動中,慢跑熱身“進果園”營造了情境氛圍,專項準備活動“低頭數數”和“前后滾動”不僅對本課學習內容有針對性,還真正為后續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3.尊重個體差異,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教學中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學生的特點,選擇適宜的教學內容,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與學習評價方式,為學生創造公平的學習機會,促進每一名學生產生良好的學練體驗,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更好發展。本課教師在前一課的教學上發現了3名學生學習滾翻有一定困難,從而在本次課的教學中設計了斜坡滾翻的方法,真正對學困生因材施教,為其獲得良好的學練體驗搭建了平臺。
4.課后反思深度化,能提出改進建議
教學要有提高,反思與批判性思維不可缺少。課后反思是教師對自己教學的審視與思考,是為了后繼教學的更好發展。本次課的課后反思不流于形式,教師從教學過程出發,能真正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日后改進的建議。
二、不足之處
1.指導思想需更具體
“健康第一”是體育教育教學總體的指導思想,落實到某一節課就需要更具體化。一節課的指導思想應該是要把宏觀的教育教學理念轉化為符合本單元或本次課的微觀指導思想或教學理念,如,運動致趣、先練后教、先教后練、深度學習、項目化等,這樣課的特點將更鮮明、更具體。
2.情境教學需更深入
情境教學符合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但本節課的情境教學一直沒有深入,流于表面。通過一個故事情境引入教學,只是一種外顯情境,是淺情境;通過學練方法引入教學,這是一種內涵情境,是真情境,才能真正從行為上改變學生的學練過程。本節課通過“小刺猬運送蘋果給外婆”的情境,符合前滾翻的學習內容,但是沒有深入,在教學設計中只出現3次,第1次是課開始的情境導入“刺猬媽媽想要小刺猬去果園撿蘋果送給外婆,小刺猬想要同學們幫助,同學們愿意嗎”,這是情緒調動;第2次是基本部分的情境導入“想一想小刺猬到達果園,看到地上的蘋果,會用哪些方法摘到蘋果”,嚴格說,小刺猬不是摘蘋果而是運蘋果,運的過程符合小刺猬的特點,也符合本課的教學內容;第3次是學練過程中教師語言提問“小刺猬在運輸蘋果中遇到危險會怎么樣”,引出團身緊,構建了“夾沙包”進行練習,方法較有效。但提問如果從小刺猬運送蘋果給外婆的角度出發,應該是在運送過程中如何才能安全送達,這樣才符合團身緊的要求,真正與學練內容吻合、匹配。建議從學練方法上構建情境,如“下頜夾物”“低頭找月亮”解決低頭現象,“腹部夾物”解決團身現象,“膝關節夾物”解決分腿現象,“從高向低處滾”解決蹲地無力現象等,這些方法才是為學生的學習構建“腳手架”,從單純的語言引導轉化為實用的方法引導,更能有效促進學生的學習。
3.學練方式需更豐富
現行課程標準要求注重教學方式的改革,強調從“以知識與技能為本”走向“以學生發展為本”,本節課在學練過程中“教”重于“學”,大部分停留在“我說你做”,沒有創設出多元化的學習過程。在前滾翻練習中,可以考慮采用小組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己去探究小刺猬如何才能團身緊,為什么要團身緊等,由于是水平一的學生,可能出現答案不統一、不正確等問題,但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的思維參與到了學練的過程,有了思維和探究的意識,有了同伴間合作學習的經歷,這比單純掌握前滾翻的技術動作更重要。
(本文點評人系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中小學體育教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