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宋玉
【摘要】在“雙減”背景下,教學工作者必須專注于質量教學,有效地挖掘學生向前發展的潛力,從而真正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課堂作業是檢驗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內容,必須引起重視。本文對此進行研究和分析,先分析“雙減”背景下指導學生課堂作業的必要性,然后闡述“雙減”背景下教學工作者指導學生課堂作業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具體的改良策略。
【關鍵詞】“雙減”政策? 課堂作業? 指導? 規范性?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2)08-0115-03
隨著“雙減”政策的出爐,教學工作者的教學目標適應性改變。為培育對社會更具有競爭性的人才,教學工作者必須激發出學生的探究欲,使學生在精神理想的催發下竭力探索。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學工作者必須要轉變傳統思維,基于學生的真實情況,構建多元開放的教學環境,使學生能獲得愉悅的心靈感受,從而轉化為用心實踐的需求。課堂作業是課堂教學的組成部分,教學工作者需要重視起來,改良傳統的課堂作業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多元探究課堂作業,在課堂上完成及時的思維轉換[1]。本文以小學數學蘇教版為例,對此進行系統闡述,為相應的教學工作者提供教學策略。
1.“雙減”背景下教學工作者指導學生課堂作業的問題
1.1缺乏重視,使課堂作業教學流于形式化
從目前來看,雖然教學工作者接收了“雙減”政策的相關信息,但是并沒有對自身的定位明確探究,對教學內容和目標的設計缺少思考。這主要是由于,各所學校的具體情況不同,雖然“雙減”的要求統一,但是具體如何細分工作內容,相關學校并沒有形成明晰的意見,對教學工作者各方面的責任沒有制定規章制度予以監管,很多教學工作者習慣于高居于主位,不愿意轉變思維并為學生服務,被動地按照學校的要求執行指令,并沒有基于學生的客觀情況,將課堂教學各部分的傳導過程有效梳理。因而,很多教學工作者仍然淺顯地認為,課堂作業就是輔助性的檢驗工具,并不能參與教學過程。教學工作者仍然圍繞基本的教材,讓學生仿照數學圖形在練習本上描摹,或者出幾道應用題,讓學生計算和測量數值[2]。通常來說,課堂作業之所以與課后作業有著區別,就在于作業內容的時效性。在課堂上,教學工作者能夠與學生深入接觸,從而能夠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并且根據學生的解題習慣和練習行為,對學生潛在的學習障礙推測分析。但是很多教學工作者并沒有發揮示范性職能,沒有及時地和學生建立互動,只是讓學生自主學習,導致學生敷衍了事,囫圇吞棗。
1.2沒有建立系統目標體系,作業教學較為零散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中《三角形》一課來說,學生必須掌握了三角形的邊長和角度的運算定理,才能夠從定理中邊、角和面積對應的關系,思考出邊、角的規律。盡管小學的三角形知識較為簡單,在運算上并不復雜,但是由于小學生容易被主觀思維干擾,常常會遺漏感覺上較為乏味的數學名詞,導致很多學生不能快速地得出三角形的計算答案。相比之下,小學生反而更容易對三角形的圖形變換感興趣,對等腰三角形至直角三角形等一系列三角形的變化產生學習需求,但是學生并不能清晰地理解,等腰三角形至直角三角形等系列三角形的變化,實際上是由內部邊角規律變化導致的。等腰三角形的兩腰數值相等,與底邊的夾角為45°,等邊三角形的三條邊相等,兩邊與底邊夾角為60°[3]。從中表明,三角形中的數學元素蘊含著某種規律,而這種規律使數學元素之間能夠相銜接和串聯。再或者,在學生以往所學的數學知識中,學生學習了運算定律,懂得如何運用分配律和交換律來計算數值,在三角形的知識框架中,學生為了快速計算三角形的周長和面積,也可以將這些定律融會貫通,甚至于學生可以通過這些定律,梳理出三角形學習的方法。如,學生可以通過分配律,理解三角形邊角等元素分配協調的直觀感受,從而在構建直角坐標系時,在未知邊角數值的情況下,能夠通過整體結果數值,對局部邊角的數值分配和推測。而這些都要求教學工作者幫助學生將各部分的元素清晰提煉,使學生深刻記憶各部分元素的使用法則。但是很多教學工作者并沒有加強規劃設計的力度,僅僅是隨意地對學生進行講解,在學生完成作業過程中或者作業后對學生監督和直接講解,并沒有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思維啟發,等于是重復了一遍課堂教學。還有的教學工作者并沒有真正地挖掘出各元素的多維應用過程,只抓住了元素應用的一個方面,對學生的作業進行指導。
如:在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有一課《小數的初步認識》,其中涉及小數的加減和乘除運算,但很多教學工作者往往只是列出幾個運算題目,然后讓學生去做,學生機械化地學習,很難產生效果。教學工作者必須要系統地搭建管理機制,挖掘影響學生作業訓練效果的各個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解決,并且要逐步引導學生建立長期學習的作業規劃,使學生從低到高不斷地階梯進取,從而突破自我。由于學生在學習能力和實操能力上有著巨大差異,教學工作者必須要構建差異化教學模式,對不同學生的學習作業規劃長期提升流程,使學生都能投入到作業訓練的場景中。教學工作者必須要清晰提煉各元素在實際應用中的方法,從而設計出實用的內容,然后根據學生的差異調整難度,對每一位學生完成的進度和結果進行全面評價,并且通過多元的方法對學生啟發和長期引導。因此,教學工作者必須要不斷地提升個人的技術能力,對學生的視野有效拓展。教學工作者要脫離單純的課本教材,引入各種真實的社會場景,并且結合信息渠道,搜索數學問題,讓學生能夠系統地創建思維導圖。
1.3欠缺生活實踐,難以激發學生的直觀情感
雖然有些教學工作者構建了系統目標,并對學生的視野進行了拓展,使學生能夠構建數學元素的邏輯規律。但是由于數學知識較為枯燥,而各種元素創建思維導圖的過程相對多元化,考查學生融會貫通的實際應用能力,很多學生產生排斥心理,不愿意在作業訓練過程中進行思考。很多教學工作者欠缺了對學生生活經驗的挖掘,導致很多學生并不能理解作業體系構建與生活的聯系,也并沒有激發出責任感和榮譽感,不愿意持續探索,寧愿訓練以往的作業習題,濫竽充數地完成任務。教學工作者并沒有完善作業教學的多種模式,雖然在作業內容上進行了規劃設計,但是在作業教學的過程中仍然一本正經,只是通過講授的方式幫學生梳理各元素建構的方法和結果,學生的學習動力不足,難以提升學習效率。也正是如此,學生并不能專注,很容易受到周邊環境的影響,擾亂作業學習的秩序,教學工作者難以有效地管理,促使作業教學流于形式化。
2.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學工作者指導學生作業的具體策略
2.1加強重視力度,轉變教學定位
教學工作者必須要及時地轉變教學思維,自覺履行教學職責,發揮表率作用,在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開展研究分析,對學生在學習上遇到的各種問題進行歸納,盡可能基于這些問題,探討出有效的方法,在作業教學過程中及時規避。教學工作者也必須要認清作業教學與課本教學的相同點與區分點,善于提煉出作業教學的價值精髓。例如:在蘇教版小學數學中有一課《長方體與正方體》,由于學生對于長方體的立體結構認知不深,依然停留在傳統的思維,不知道如何將內外的實線和虛線轉換,也不知道如何通過圖形折疊平移和翻轉線條,始終認為線條和點面都是固定不變的,即便有的學生知道,也無法清楚地建構技能方法,不知道如何快速有效地處理圖形轉換。有一些教學工作者研究了這一問題,就在作業教學中插入了圖形轉換的圖片,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梳理長方體和正方體點、線、面之間的關系。但是這些教學工作者忽視了作業教學的本質,作業教學更側重于訓練,強調讓學生實操,教學工作者如果利用多媒體技術梳理這些內容,往往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就缺少時間引導學生及時轉化為實操。因而,教學工作者必須要清醒地認知到作業教學的重要性,并且加強思維設計的力度,對作業教學的目標和重難點等用心提煉,圍繞著作業教學的目標細分學生各階段的技能要求,然后為此配備相應的技術道具和實驗設備,在提升學生興趣的基礎上讓學生身臨其境,真正地完成實踐訓練。因此,學校必須要為教學工作者提供相應的條件,并且加大對教學工作者的監督力度,通過各種有效的調節措施對教學工作者各階段進行考核,并開通各學科實踐教學的晉升渠道,指導教學工作者在數學教學上持續探究,不斷地迸發出思想的源泉。
2.2構建目標體系,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
數學知識蘊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老師在教學設計中,應該深度挖掘所要講述的知識內容,并且發掘蘊藏在生活中的相關知識類型,才能提升教學效率。例如在蘇教版小學數學中有一課《小數的加法和減法》,有很多教學工作者只是幫助學生分解了小數點左右數值,教會學生進行加減[4]。但數學知識的應用考究的是數學優化思維的調動,學生必須要總結多套方法,才能更快地解決問題。當出現了類似于三個以上小數相加或者小數相加需要十進位的情況,很多學生就很難快速加減。教學工作者就會引導學生轉化為整數乘法和整數除法的形式,如0.5=1÷2,3.65≈11÷3。但是這樣依然無法解決更復雜的小數問題,就需要用到坐標系進行數形結合。但是教學工作者并沒有在適當的應用題中應用合適的解題方法,也沒有引導學生對小數和整數的關系等內容進行銜接,教學工作者完全是零散地將各種數學知識元素一股腦地拋出來,為了強調個人開展了作業教學,在學生寫作業的過程中,針對每種題型都給出可能用到的元素,然后對學生講解。雖然學生能夠理解這些元素在應用題中應用的具體過程,但是由于知識太多,學生很難立刻消化,而且教學工作者并沒有引導學生長期規劃訓練的內容,學生在離開課堂后難以自主搜集數學元素,再遇到新的問題,難以舉一反三。
這都是因為教學工作者沒有構建系統的目標體系,在思維導圖的構建和邏輯系統的銜接等方面缺少全面的思考。教學工作者可以引導學生參與實踐,在教學實踐中,從生活的一個點進行切入,再向大家揭示需學習的知識,在這種教學手段下,能夠讓學生對陌生的知識產生似曾相識的感覺,如此,才能引導學生對數學教材進行更加深層的研讀,這種學習背景下,學生才會產生理性的思維。而在教學實踐中實現生活實際與數學教學的有效聯系,則是實現小學數學作業生活化設計的有效體現。通過系統化的教學引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才會首先想到將數學知識與生活相互結合。最后,學生在生活化作業的踐行過程中,才能夠充分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意義所在,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數學學習的方法,體會數學學習的價值,如此,學生才能改變過去枯燥乏味的學習現狀,使得抽象的數學知識更加形象化和生活化。
2.3回歸生活學習,有效應用數學知識
學生能夠將所學的知識點都用來解決問題,這就是數學學習中的最大成果,同時也是數學教學的最終目標。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的今天,數學知識也在不斷更新,知識的應用層面也在不斷擴大,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老師還應該讓學生明確數學學習中,還蘊藏著技術創新的相關因素,引導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回歸生活空間,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相關的問題。在教學的過程中,筆者也突發奇想,能不能讓學生也分析一下習題呢?講完例題后我會讓學生說一說怎樣做,然后寫一個習題分析,形式自主。剛開始學生還不太會,機械性地抄了習題和解答。筆者和學生進行了進一步的交流,告訴他們可以畫圖進行描述,只要能表達清楚題是如何做的就可以。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筆者發現學生分析得越來越好,畫圖時會用不同顏色的筆加以區分,偶爾有個溫馨小提示,提醒大家不要掉進出題人的“陷阱”。比如在教學“圓的面積”這一部分的內容時,學生親自動手,把一個圓平均分成偶數份,然后進行了粘貼,感知圓的面積和長方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通過這一系列的實踐活動,學生對圓的認識也更加深刻,并自主嘗試進行推導。每一個自主探索的過程都是有意義的,每一個主動思考的瞬間都是有價值的。
3.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適應性需求隨之改變。教學理應逐步與社會接軌,改良教學目標和方式。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學工作者必須要進一步發揮調節作用,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加強引導,促使學生主動聯系生活,更快地解決難題,在愉悅的氛圍中獲取技能,從而真正減輕學習負擔。本文以小學數學教學為例,通過作業教學的重要性和策略分析,對教學工作者做出了相應啟示,望予以重視。
參考文獻:
[1]王雨.淺談“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作業的優化設計[J].小學生(下旬刊),2022(1):47-48.
[2]郭慶峰.關于小學數學實踐性作業設計方法的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2(1):7-8.
[3]王占松.淺談小學數學家庭作業多元化設計的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2(1):55-56.
[4]李艷.“雙減”政策下如何優化小學數學的作業設計[J].新課程,20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