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繼紅
“以小見大”法是通過小題材、小事件和細節來揭示重大主題、反映深刻內涵的一種寫作方法。
換句話說,就是較“大”、較“寬”、較“虛”的話題以一個小事件切入,通過“小切入點”來揭示“大內涵”。
“以小”是為了“見大”,“小”既是具體的事例,又是描寫的焦點;“大”則是文章的主題。
寫作時,怎樣才能做到“以小見大”呢?
一、篩選材料,寫有價值的小事,體現人物的精神風貌
如莫懷戚的《散步》便選取了一家三代四口人在田里散步這樣一件平凡的小事,反映了祖孫三代之間深沉的愛以及中年人應承擔的責任,以小見大,立意不凡。
文中有多處表現互敬互愛的細節。如把“母親要走大路,兒子要走小路”說成“分歧”;而且,面對“分歧”,“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就像領袖人物在嚴重關頭時那樣”。大詞小用,增添了文章的幽默感和生活情趣。
結尾,“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似乎也有點兒“小題大做”,但這個結尾富含深意、耐人尋味,使讀者一下子領悟到了中年人特有的心境和責任感。
二、平凡小事,展示細節,發現意想不到的“亮點”
每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都離不開細節的支撐,成功的細節是作品優秀的標志。典型的細節描寫,能更好地展現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中心,但不能為了寫細節而寫細節,要看所寫的細節對中心、主題有沒有用處,有多大的用處,然后再確定是否采用。
如下面這個片段:
那天,狂風怒吼,草木蕭條,我剛準備下公交車,卻看見了一個人,黑壓壓的天,凜冽的風中,那人正不住地顫抖著。風不時地掀開他的衣角——是父親!
透過窗子,我清晰地看見了父親的白發,沒有月亮清輝的點染,就是白發,是一根根、一片片的白發。父親的白發,一次次被狂風壓倒卻又一次次不屈地挺直,那一倒一挺中,我的心微微有些疼……
小作者通過對父親白發的描寫,讓我們感受到了如山的父愛,令人感喟。
三、重大主題,選取微小角度,深入挖掘內涵
寫作中,我們可能會遇到反思社會、呼吁和平、歌頌祖國、感嘆生命奇跡之類的作文題,這類題目范圍很大,看起來似乎有很多內容可寫,但一動筆,就會發現腦子里的東西全是些大道理,寫出來較空洞,這時,就可以考慮從生活中選取小材料。
如電影《我和我的祖國》就聚焦家國大義,影片中的每個故事都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大事件,但那些大事件均體現在每個普通人的身上,將以小見大的家國情懷演繹得感天動地。
可見,選材唯其“小”,才便于把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把主題表現得較為充分。
需要注意的是:
1.小題材可以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個片段、一個細節甚至一句話,也可以是一只小動物、一株小植物、一個小人物。大主題可以是一種人生的道理,也可以是一份情感、一種思考。
2.細心觀察生活,合理篩選材料,重視細節描寫,于細微處見精神。
3.小材料與大觀點要統一,具有相似性,不能空發議論。
綜上所述,以小見大的“小”是作者獨具匠心的安排,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小”,而是小中寓大、高度提煉的產物。
巴爾扎克說,成功的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積驚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從小事、細節、小部分、小物件、小人物著筆,往往能“用最小的面積”揭示出驚人的大主題來。
“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妙用以小見大法,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