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萌
壓縮空氣過程中產生的余熱也能“回收再利用”。9月1日,2022中國(太原)國際能源產業博覽會上,大成節能科技公司的智慧空壓機能源基站沙盤前,吸引了很多人駐足觀看。該公司員工林青穎正在為來自東非厄立特里亞的Nagy和他的朋友們進行講解:“我們配套一個綜合余熱回收系統,回收工礦企業的余熱資源進行再利用,為職工澡堂進行洗浴供水、辦公樓供暖、井口保溫。每年既可以為客戶節約燃煤的使用,也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節能效果十分明顯……”
聽完講解,Nagy表示:“感謝你的講解,我受益良多,我要把這些革命性的技術和觀點帶回非洲,幫助我們實現利用光能等清潔能源,實現發展的可能。”
在推動實現“雙碳”目標過程中,晉能控股裝備制造集團能服大成節能科技公司主動領題,深入探尋綠色創新發展之路,推出了一個降低企業用能成本能源梯級循環利用的“綠色”項目——智慧空壓機能源基站沙盤,可以將看不見摸不著的余熱,經過精細化處理,不僅可以“梯度”利用,還能盈利。同時,能源消耗占比較大的空氣壓縮機,通過智慧系統聯結,能夠互相“對話”,通知彼此“上班營業”,避免亂用電,為企業節省可觀的經濟成本。林青穎說:“我們希望在碳達峰、碳中和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在國內外客商面前,展示我們集團公司做出來的努力和貢獻。”
空壓機作為工業生產中不可或缺的動力設備,占全國工業電能消耗的9%~15%,是“耗能大戶”。在空壓機全生命周期管理中,采購和維護成本僅占總成本的5%,90%的成本來自于電費。但在電能轉化為壓縮空氣勢能的過程中,能源轉換效率只有60%~70%,很多能量以熱能形式被消耗。
在能服大成節能科技公司智慧空壓機能源基站云平臺上,一塊智能屏幕上閃爍著各個空壓機設備的運轉情況,這個系統能充分利用空壓機使用過程中產生的壓縮動能,當企業處于用能高峰期時,云平臺會通知空壓機“上班營業”,反之他們將合理安排休息時間,余熱通過“體內循環”實現內部消化,變身為工業生產的“口糧”。
林青穎告訴記者:“我們的智慧空壓機能源基站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為客戶量身定制智能高效空壓站及綜合余熱利用系統。該系統采用節能診斷、優化設計、遠程智控、高效運維、共享云倉等核心技術,通過對陳舊空壓站的空壓機、儲氣、供氣以及供電系統進行整體節能智能化改造,解決客戶空壓機假性需求、高壓低用、系統泄露等低效運行問題;同時配套的綜合余熱利用系統,可實現空壓站穩定高效供氣和供熱。”
采訪過程中記者了解到,位于長治潞安化工集團漳村煤礦五號井智慧高效空壓站是該礦核心空壓機站,主要承擔選煤廠、選矸廠、井下區域的供風。原站原系統服役年限較長,設備能耗及故障率高,每年電費、維檢、檢測等費高達725萬余元。今年3月,能服大成節能科技公司在該站投資承建了智慧高效空壓站,該項目自2022年3月啟動,歷時3個月改造完成,8臺嶄新的智慧空壓機一“上崗”,就受到了客戶的一致好評。
漳村煤礦機電科科長崔小康說:“經改造后,該項目具有高能效、低噪音、自運行、穩供氣、收余熱等特點。能夠更穩定的為我礦提供熱水和井下供風,目前每日可供氣35萬立方米,供洗浴熱水300立方米;同時預計每年可為我礦節約標煤2.7萬噸,減排二氧化碳7萬噸,產生節能效益380余萬元。在產生經濟效益的同時,大成節能公司還在技術、維護等方面為我們提供了優質可靠的服務,解決了我們的后顧之憂。”
除了漳村煤礦,智慧空壓站還在潞安化工集團、平煤神馬集團等15家工礦企業得到廣泛應用。據了解,通過智慧空壓機能源基站建設,每年可為用戶可節省20%~30%電能,節約5%人工成本,降低5%維護費用。這在能耗“雙控”政策要求下,不僅降低了單位壓縮空氣能耗,也為企業增加了用能空間。截止目前,大成節能先后承建了潞安化工集團等多家煤礦企業的余熱綜合利用、智慧空壓站項目,每年創造節能效益達3900萬元,節約標煤26萬噸,年減排二氧化碳6.5萬噸。
“智慧空壓機能源基站”具有系統能效最優、通訊節點全覆蓋、無人值守精準智控、遠程監控云端賦能、專業化一條龍售后服務等五大優勢,已經取得了15項專利,研究成果經中煤協科技成果鑒定為國內領先水平。
面對國家提出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求,能服大成節能科技公司將企業經營的重點始終放在機電設備節能優化服務、余能余熱綜合利用、綠色智能照明改造節能服務及環保節能設備的銷售等方面,助力企業節能減排。截止上半年,該公司完成合同能源管理合同簽訂近1.8億元,擁有專利36項,90%可實現科技成果轉化。
關于公司未來的發展,董事長杜國梅表示:“我們將進一步優化智慧管理云平臺,在對空壓機應用成熟的基礎上,向其它機電設備延伸,拓展其它機電設備的智慧節能運維管理業務;同時,逐步將項目建設中所需的的主要核心設備實現定制化生產。目前,我們正在規劃生產用地,也得到了屯留區政府的大力支持。”
杜國梅還表示,大成節能科技公司將牢記綠色環保宗旨,持續發揮生態文明建設“主人翁”精神,深耕主責主業,大力推進節能減排,推動綠色發展,為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源源不斷地貢獻新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