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
習作能力,是語文學習中應當具備的重要能力之一。這次想要分享給大家的,是發現作文素材的方法。
其實,只要同學們善于觀察,練就一雙能夠發現“主題”的慧眼,就可以找到作文素材了。這也是挖掘語文學習本真與趣味的過程。
我們不能把語文當作一門只需要死記硬背的學科。有一個詞語叫作“意會”,意會是一種能力,若想提高它,既需要同學們對生活、學習積極思考,也需要長期積累,這也是為什么老師會經常布置同學們寫小練筆、讀書筆記,摘抄好詞好句等作業的原因。
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雖然寫作和音樂沒有必然聯系,但它們都是內心情感的共鳴與表達。同學們要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的意義與價值,從中找到與自己內心情感產生共鳴的結合點,再予以整合和表達出來。如果表達能力較強,就可以成就一篇佳作。
如何發現素材呢?首先要開拓同學們的思維,讓大家跟隨體驗,發現更多可以寫的內容。在一次習作課堂上,我讓同學們暢所欲言。因為性格各異、經歷不同,他們的表述也豐富多樣,所說的生活細節與氛圍也是不一樣的,有的令人感動,有的令人興奮。
當時有一位女生,回憶起了這樣一件事:每天晚上學習的時候,媽媽都會給她送一杯牛奶。一天晚上,她學習到很晚,在萬籟俱寂中看到媽媽悄然走近她身邊放牛奶的身影,突然有了別樣的感覺——在這樣一個夜里,這杯牛奶里蘊藏了無限的溫情和關愛。
這種寫作前的討論,可以幫助同學們找到寫作素材,更可以在回憶與寫作的過程中,發掘自己之前沒有認真體察的情感。
另外,同學們還可以成立“日記小組”,5至6個同學為一組,每個組員輪流寫日記。后寫的同學能看到前面同學寫的內容。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提升同學們觀察生活的能力,觸發更多的感受,還可以加深同學間的交流和感情互動——這也是素材的積累。
小學作為語文能力培養的奠基階段,最重要的任務并不是對文字知識的記憶與學習,而是培養共情與表達能力,這樣才可以學以致用,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