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可怡
人生路上,走走停停,總有那么幾個地方令人過目不忘。
——題記
己亥年冬,我們一家背上行囊,戴上口罩,滿懷期待地奔赴邕城。
雖說是冬天,那兒的氣溫卻達24℃。我們搖著船,劃著槳,聽著“阿妹”悠悠的歌聲,不覺有一種“人間美好,都是久別重逢”之感。蕩漾在碧波通透的小河上,大家你一句“蒙內(你好)”,我一句“背馬(再見)”,相互打招呼,氣氛甚是和諧。我想,“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的景象亦不過如此吧!
上岸,下船,眼前便是有名的“明仕田園”了。最不容錯過的是那“花好月圓”的美景。從九曲橋的橋壁小圓洞里向外望,就可以拍出“方框圓景”的照片了。夕陽斜斜地映著湖水,湖水柔柔地襯著夕陽,日色尤其溫柔,人間皆是浪漫!
翌日,經過三小時車程的顛簸后,我們來到了中越邊境。泛舟“歸春河”上,右手是中國的“德天瀑布”,左手是越南的“板約瀑布”。一條“歸春河”,記載了太多太多。這里的冬季天氣多變。那天,天陰沉得厲害,一會兒便下起了瓢潑大雨。雨珠一串串斜滾而下,水簾般掛在船檐,模糊了視線。那瀑布被遮擋得全然不見,只剩水天一色。
午后,我們在古龍大峽谷漂流了近兩個小時。沿途,一米多高的“滴水觀音”,青綠色的大葉子隨風搖曳,鮮嫩欲滴,甚是惹人喜愛。途中經過了兩個純天然的溶洞,沒有燈光,只靠船工的探照燈輔助前行。水一滴一滴從鐘乳石上落下來。一層層堆疊的巖石,認真地刻下歲月的滄桑。兩個溶洞之間,有一個天然的大瀑布,奔騰的水勢不是《游青溪記》中的“跳珠濺雪”,而是“千軍萬馬”飛瀉而下。
云南、廣西這一帶是少數民族的聚居地。到了這里,定要體會一下當地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離開大峽谷,我們來到了“壯家古寨”。午餐時,餐桌上會放一個大竹匾,飯菜都盛放在里面,大家圍坐在一起同食。這就是壯族的用餐方式。少數民族多用銀飾,因此壯族工匠的打銀技術是一流的。日常生活中,他們多用銀梳、銀筷、銀碗等銀制的器物。
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水光山色,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出去走一走,放眼看世界。青春,應是一場不負韶華的旅行。
【浙江慈溪實驗高級中學】
◆點評
本文記述了小作者游邕城的所見所感。
兩次描寫都是與水有關的景物,一是雨水,二是瀑布,兩者相互融合,向讀者展示了一幅“天然去雕飾”的山水畫卷,不僅做到了重點突出,而且有力地表達了小作者對山水的熱愛與贊美之情。行文中還插入了對當地民風民俗的描述,增強了作文的文化內涵。
在結尾處,小作者點出自己的所感所悟,使主題得到了升華。
(指導老師:賀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