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艷 袁曉娣
摘要: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引發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上市公司作為經濟發展中的主力軍,不僅要滿足市場需求,還肩負著保護資源和環境的重任。行為金融學是融合了社會心理學和金融學的一門新興邊緣交叉學科,參考點依賴是該學科的主要觀點之一,即投資者往往會選擇同伴的行為作為參考。本文以同群效應為研究視角,探討了企業承擔環境責任行為存在同群效應的理論基礎以及同群效應對企業環境責任可能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企業環境責任;同群效應;行為金融學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4.030
0引言
近年來,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氣候變暖、環境污染、生態退化由局部地區問題逐漸成為世界問題。企業作為經濟發展中的主力軍,不僅要滿足市場需求,還肩負著保護資源和環境的重任,社會各界也開始關注企業環境責任這一話題。企業環境責任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部分,指企業在追求利潤的同時還應當綜合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兼顧利益相關者的責任,包括引進節能環保的生產設備、研發對環境和人體無害的產品、按照國家標準處理廢棄物等。為了推動企業積極履行環境責任,政府和相關部門制定了一系列環境規制措施。最近幾年,中國國家環境保護部頒布的三項綠色經濟政策以及中國銀行監督委員會出臺的“綠色信貸指引”,從制度上要求企業承擔環境責任,一定程度上給企業造成了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壓力,促進了股票投資者環境偏好的形成。隨著環境規制措施的多管其下,我國上市公司的企業環境責任水平大體呈現逐年上升趨勢。這里令人疑惑的是,企業承擔環境責任很明顯將對上市公司短期績效產生負面影響,上市公司環境責任的上升趨勢至少表明上市公司有足夠動力去主動承擔環境責任,問題是這種動力難道僅僅源于規制壓力或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嗎?
“同群效應”能幫助企業解決這一問題。Manski于1993年提出同群效應是指個體或組織行為會授予之關系較近的同一群體內其他成員的影響,企業在做決策時往往處于復雜且難以預料的環境中,模仿和學習同群企業的行為能獲取有效信息,減輕決策風險。
1同群效應概述
同群效應是指關系較近的個體之間在相互作用時,某一個體或組織行為會受所處參照組內其他成員行為或特征的影響。同群效應最早應用于社會心理學領域,學者發現孩子們的認知能力和道德判斷能力形成受到同伴關系的影響,也有學者通過實證檢驗證明了青少年犯罪存在同群效應。
除社會學領域外,經濟學和管理學也以企業為研究對象發現企業在公司行為和決策中存在顯著的同群效應。國內外眾多學者主要研究了同群效應在企業高管薪酬、投資并購決策、融資決策以及高管減持等方面的影響,既有研究證實,上市公司的行為與同行業或同地區企業的行為類似,同群企業的行為和表現能為目標企業提供參考價值。
學術界認為同群效應的傳導機制有以下三點動機:(1)信息獲取動機。企業經營績效及未來成長具有不確定性。在這種環境不確定、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企業獲取信息的成本較高,參考同群企業的行為決策能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的,通過其行為獲取有效信息。(2)競爭動機。根據動態競爭理論,企業為維持自身競爭優勢和緩解來自于其他企業的壓力會通過觀察觀察競爭對手的行為來調整自己的決策。積極承擔環境責任的企業能夠獲取政府的肯定,在企業與政府之間搭建橋梁,建立和強化政治關聯、與政府資源互惠,增強自身的競爭優勢。當觀察到同群企業承擔環境責任能得到政府支持時,他們也會紛紛模仿和學習其環境戰略,從而表現出同群效應。(3)聲譽動機。當管理者與群體內其他人行為不一致時可能會被解雇或得不到工作的。在面對不確定環境下,管理者很難預測其決策行為的結果和風險,為規避風險和分擔責任,可以通過學習和模仿區域內其他更有能力的管理者來獲取行為上的“合法性”。經理人一旦做出錯誤的決策,會直接影響其他人對他的信任感,因此,管理者有激勵盡量保持與其他管理者行為一致。而當同群企業逃避應盡的環境責任義務時,企業會出于“僥幸”心理,認為自己這么干也不會受到懲罰,用大家都是這樣干的為自己進行道德辯護。
2企業環境責任同群效應形成的理論基礎
2.1行為金融學理論
行為金融學是一門融合了心理學、社會學和金融學的新興邊緣交叉學科,用微觀主體的心理因素來解釋其在金融市場上的行為,力求能建立起一種能正確預測微觀主體決策行為和市場變化的模型。行為金融學與傳統金融學最大的差異在于,行為金融學假定微觀主體是“有限理性”的,因為人的時間、精力和能力有限,在做出決策時會考慮多重目標和價值,而不是純粹追求效用最大化,所以決策的制定是相比較而言的。
Tversky & Kahneman最早在一項心理學研究中提出錨定效應,后來逐漸用于解釋金融市場主體的行為,指在不確定環境下,個體企業通常會根據最初確定的目標值作為決策和判斷的依據,給予其過多的重視,使最終結果不斷趨向于這一初始值,也可稱為錨值。錨值區可進一步分為內在錨和外在錨,內在錨是主體根據自己可獲得的以往信息和經驗及自我主觀意識產生的參考值,外在錨是對外部信息進行整合或參考他人提供的建議而確定的基準值。由此,錨定效應也可以分成內部錨定效應和外部錨定效應。外部錨定效應可以用于解釋企業環境責任表現存在同群效應的行為,企業在決定是否承擔環境責任和對環境保護投入程度時可能將同群企業的環境責任表現作為外在錨,使企業承擔環境責任的表現逐漸接近于錨值,如果同群企業為了短期利益逃避承擔環境責任,那么將其表現作為外在錨值進行參考的企業也會效仿其行為決定不承擔環境責任,造成“扎堆違規”的現象。
前景理論認為,人的效用感受不取決于絕對值,而取決于相對值,即和誰比較,這里的誰就是一個參考點。影響參考點的因素有三個:一是歷史水平,在金融學中,投資主體總是會關注歷史成本,將當前的價格與成本價相比,如果當期價格高于或等于成本價,能夠獲得一定收益或不至于虧損,投資主體才會做出投資決策;二是期望水平,投資者在做出決策前可能會存在一個心理預期標準,此時這一心理預期就是參考點;三是身邊人的決策,將參考對象定為同伴或朋友,與其決策相比較,我國行為金融學家陸蓉將這種現象稱為“同群效應”。如果同地區其他企業環境責任表現好,提升了企業財務績效或社會聲譽,目標企業也會做出類似行為以期獲得同樣的回報;如果同地區其他企業企圖減少應承擔的環境責任,即使決策者知道這種行為是不好的,可能也會出于僥幸心理與其他企業行為保持一致,也就是“近墨者黑”。
2.2利益相關者理論
利益相關者理論的產生是對股東至上理論的一種修正和改進,強調公司經營的目的不再是簡單地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而是要調和利益各方間的沖突與矛盾,充分獲取外部資源,完善資源配置,進而提高企業的投入產出效率,促進企業發展。一方面,利益相關者為企業提供必要的資源,承擔一定的經營風險,當然希望更多地參與進企業的經營管理中,了解企業各方面的發展狀況,包括企業承擔環境責任的情況。若企業有閑置資金投入環境責任中,一定程度上可以證實企業的經營狀況良好,向外部呈現出正面的形象,傳遞非財務信息,從而提升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的信任,向企業提供各類資源。另一方面,對企業來說,為了保持競爭優勢,樹立在利益相關者心中的形象,企業的管理層更傾向于將自己與其他同類型企業進行橫向或縱向的信息比較,以便做出最優決策,即企業對利益相關者的重視使其不僅僅只關注企業價值的提升,還會盡可能滿足利益相關者的需求。此外,利益相關者能觀察到每個企業的情況,也會在不同企業間進行橫向比較,因此,企業也更希望在同地區企業中表現突出,將關注點放在同地區企業的環境責任表現上。
2.3聲譽顧慮理論
基于委托代理理論,公司管理者和所有者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和決策目標不一致等問題。在重復的博弈過程中,管理者更注重長期利益和未來發展,勢必會追求良好的職業聲譽,這也直接導致他們會通過與群體行為保持一致來維護自身聲譽和形象,從而產生同群效應。
有學者指出基金管理人會從私人利益出發,為提高自身聲譽和分擔責任而在投資決策上表現出羊群行為,聰明的管理人能夠接收到對投資決策有用的高質量信息,獲得更多投資機會,愚笨的管理人只能接收到少量與決策有關的信息。前者獲取的信息相似且有用,做出的投資決策也類似,而后者因信息不足只能通過模仿前者的行為來掩蓋自身能力的缺陷,維護自己的職業聲譽。聲譽顧慮理論就能很好地解釋同群效應。在面對不確定環境下,管理者很難預測其決策行為的結果和風險,為規避風險和分擔責任,可以通過學習和模仿區域內其他更有能力的管理者來獲取行為上的“合法性”。經理人一旦做出錯誤的決策,會直接影響其他人對他的信任感,盡管簡單地模仿其他管理者的投資決策而忽略大量的私人信息是低效的,但與反向投資相比,遵循他人決策的經理人會得到更有利的評價,否則管理者會因屬于“離群值”而無法得到工作或被解雇,因此,聰明的管理人在做出是否承擔環境責任的決策時會充分考慮到自身的聲譽影響,盡可能地與同行業或同地區的企業保持一致,參考其行為決策,避免成為“離群值”。
3同群效應對企業環境責任影響的未來趨勢
3.1完善企業決策體系
承擔環境責任短期來看消耗了企業資源,但是長期來看,承擔環境責任能傳遞出正能量的信號,在公眾面前樹立好的品牌形象,吸引顧客,提高競爭力。企業模仿行為可以作為制定決策計劃的短期依據,長期來看為了保持競爭優勢地位,企業應增加環境責任的異質性。將同地區企業的行為作為參考點雖然能降低企業決策的不確定性等風險,但企業環境責任是一項特殊的可盈利性戰略布局,可幫助企業獲得聲譽資源,增強競爭優勢。因此,管理層在做出決策時不應過度依賴同群企業,即在決定是否承擔環境責任以及承擔何種程度時要綜合考慮企業性質和其他內外部因素,制定獨特的、不可復制的環境責任策略,充分發揮實施環境責任的優勢。
3.2監管機構制定有效的獎懲政策
一方面,企業承擔環境責任受到地區內其他企業環境責任表現的影響,監管機構可以在地區內營造良好的社會責任氛圍,通過政府補貼和專項資金等形式鼓勵部分企業先履行環境責任,為社會做出貢獻,再帶動更多的企業基于聲譽顧慮也履行環境責任,形成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態度,構建和諧美麗的社會;另一方面,企業會出于僥幸心理逃避承擔環境責任,監管機構應當加大對有環境違法行為企業的懲處力度,制定嚴格的監管政策而,避免企業因觀察到同群企業違法卻并未受到懲罰,認為自己這么做也不會被懲罰,從而形成惡性的同群效應。
3.3投資者更全面地看待企業行為
對投資者而言,只能看到企業表象的一面。一直以來,投資者更青睞那些社會責任表現更好地企業,它們樹立的良好形象能向投資者傳遞正面信號,即企業擁有足夠的資源和業績,有助于建立品牌忠誠度。但是本文的研究分析證實了企業承擔環境責任可能是模仿同地區企業的行為,隨波逐流,而不一定是具有正面效益。因此,投資者應該更全面地看待企業的行為決策,不僅是社會表現方面,還應該關注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以及近期的重大事件等,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再做出是否投資的決策。
4結語
同群效應廣泛應用于社會學、經濟學和管理學領域,是指某一個體或組織行為會受所處參照組內其他成員行為或特征的影響。本文對同群效應的概念和傳導機制進行了梳理,并詳細闡述了企業環境責任同群效應的相關理論基礎,分別從企業、監管機構和投資者的角度探討了同群效應對企業環境責任可能產生的未來影響趨勢。通過研究分析,我們得知企業承擔環境責任的動因是多種多樣的,同群效應是其中一種全新的分析角度,而這種效應對企業行為決策的影響具有兩面性,需要得到恰當地運用,社會中的各類相關者,包括企業、監管機構和投資者都要通過合理的方法和手段利用好同群效應,讓更多企業承擔起保護環境的責任,共筑和諧美麗的家園。
參考文獻
[1]Tversky A D,Kahneman. 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 Heuristics and Biases[J].Science,1974,(185):1124-1131.
[2]Manski C F. Identification of Endogenous Social Effects: The Reflection Problem[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3,60(3):531-542.
[3]Zwiebel J. Corporate Conservatism and Relative Compensa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5,103(1):1-25.
[4]陸蓉,常維.近墨者黑:上市公司違規行為的“同群效應”[J].金融研究,2018,(8):172-189.
[5]彭鎮,連玉君,戴亦一,等.企業創新激勵:來自同群效應的解釋[J].科研管理,2020,41(04):45-53.
作者簡介:張小艷(1974-),女,湖北黃陂人,博士,三峽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金融工程、國際金融;袁曉娣(1996-),女,湖北武漢人,三峽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司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