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蕾
三重底線(TBL),是一種思考社會責任的方式,它包括公司的利潤,也包括人與社會的因素。公司在追求經濟上合理性的同時,也要追求生態和社會期望的目標。
一、三重底線的概念
企業社會責任的基礎之一是三重績效線的概念,它源于可持續發展的范式,并基于尋找三維經濟、生態和倫理之間的平衡。“三重底線”的概念在1994年約翰·埃爾金頓的論點中首次使用,即公司應該準備三條不同的底線。第一個是傳統的企業利潤衡量方法——損益表的“底線”。第二個是公司“人員賬戶”的底線——以某種形式衡量一個組織在整個運營過程中對社會責任感的程度。第三個是公司“地球”賬戶的底線——衡量其對環境責任的程度。
“三重底線”可解釋為“通過衡量一個組織的活動對世界的影響來抓住可持續性的本質……包括其盈利能力、股東價值和社會價值、人力和環境資本。”所有這些定義的共同之處在于強調可持續發展,而不是只關注一個目標。
在相關文獻中,三重底線與人、利潤、社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為它的目標是讓商業實體對環境和社會領域的行為被視為財務結果——因此明確地確定了在這些領域的表現。除了經濟領域,三重底線還包括社會和環境領域,它不僅有助于企業關注其產生的經濟價值,而且使環境和社會價值成為可能。
三重底線狹義上可以作為衡量和報告公司在業務、社會和環境參數方面表現的基礎。在最廣泛的意義上,這個概念被用來掌握公司需要考慮的一整套價值觀、問題和過程,以盡量減少其活動造成的任何有害影響,并產生經濟、社會和環境價值。
三重底線強調公司應該衡量其業績與利益相關者(包括當地社區和政府)的關系,而不僅僅是那些與公司有直接交易關系的利益相關者(如員工、供應商和客戶)。對于許多組織來說,實現TBL是困難的,因為它意味著公司的責任遠不只是生產產品和提供客戶想要的服務(經濟方面)相關的責任,還要符合監管標準,并以盈利為目的。TBL是將社會和環境績效指標添加到大多數組織通常使用的經濟指標之外。環境績效通常指一個公司在其經營活動中使用的資源(如能源、土地、水)和其活動產生的副產品(如廢物、空氣排放、化學殘留物等)。社會績效一般是指企業(及其供應商)對其所在社區的影響。用這些指標來衡量績效是一項復雜的任務。股東價值、市場份額和客戶滿意度相對容易確定,一個組織開發的措施很容易轉移到其他組織,但社會和環境績效幾乎肯定是每個組織或每個行業獨特的,它們通常很難被量化。
二、三重底線的歷史與發展
“三重底線”一詞最早是由JohnElkington在1994年提出的,他的觀點是——企業應該準備三條不同而且相當獨立的底線。三重底線由三個p組成,即利潤(Profit)、人(People)和地球(Planet)。它旨在衡量企業在一段時間內的財務、社會和環境表現。只有生產TBL的公司才會考慮到做生意的全部成本。這三重底線由社會、經濟和環境因素組成。“人、地球和利潤”簡潔地描述了這三條底線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1997年,英荷石油公司殼牌(Shell)的第一份可持續發展報告中使用了這個詞。
三、三重底線的資本類型
三重底線(TBL)的理念是將注意力轉移到經濟資本、社會資本和環境資本三種類型的資本上。它們的豐富或短缺決定了全球范圍內國家、區域和地方的發展前景。它們在過去的使用產生了越來越多的負面評價的同時,也刺激了對未來使用它們的原則的討論。問題是如何保持全球體系的更新能力,以便為后代多年的行動保留必要的條件。
“人”這類資本是指一個公司在其經營活動中,對勞工、社區和地區的公平和有益的商業貢獻。遵守TBL的公司設想了一個互惠的社會結構,在這個結構中,企業的福利、勞工和其他相關者的利益是相互依存的。
一個三重底線的企業尋求的是使許多勞工受益,而不是剝削或危害他們中的任何群體。產品的銷售利潤可以部分返回到原始的原材料生產者的手中,例如,公平貿易農業實踐中的農民。TBL企業也不會使用童工,并監察公司所有合約中是否涵蓋剝削童工的情況,會向工人支付公平的工資、維持安全的工作環境和可容忍的工作時間,不會剝削其勞動力。TBL企業還通常會尋求“回報”,通過提供醫療保健和教育等服務為社區的發展做出貢獻。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制定了指導方針,使企業和非政府組織能夠有效比較報告企業的社會影響。
“地球”(自然資本)指的是可持續的環境實踐。TBL公司努力使自然秩序盡可能地受益,或至少不造成損害,并使環境影響最小化。TBL努力通過謹慎管理相關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減少廢物的制造。同時,在安全合法的方式下處理廢物,努力降低排放的廢物毒性等措施來減少其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從搖籃到墳墓”是TBL制造企業最重要的想法,它們通常對產品進行生命周期評估,以確定其真實的環境成本,即從原材料的生長和收獲到生產、分銷到最終用戶處置的循環中確定。一個三重底線的公司不生產有害或破壞性的產品。但目前,處理不可降解或有毒產品的成本是由政府承擔,環境方面由垃圾處理場附近的居民和其他地方承擔。在TBL的思維中,一個企業生產和銷售的產品會產生浪費問題,這個問題不應該讓社會搭便車,應讓制造和銷售有問題產品的企業承擔才更為公平。從長遠來看,環境的可持續性往往是企業更有利可圖的途徑。當對一段時間內的商業過程進行分析時,認為環保成本更高的觀點往往是似是而非的。一般來說,可持續發展報告指標在環境問題上比在社會問題上更能被量化和標準化。
作為可持續發展的一部分,“利潤”是組織在扣除所有投入成本(包括被占用的資金成本)后所創造的經濟價值。因此,它不同于傳統會計對利潤的定義。在最初的概念中,在可持續性框架內,“利潤”方面需要被視為東道國社會所享有的真正經濟利益。它是組織對其經濟環境所產生的真實經濟影響。這常常被混淆為局限于公司或組織的內部利潤(這仍然是計算的基本起點)。因此,除非將其他實體的“利潤”計入社會效益,否則不能將原始的TBL方法簡單地解釋為傳統的企業會計利潤加上社會和環境影響。賺取的利潤應考慮到人和環境保持一致。
TBL概念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它使公司能夠進行更平衡和更生態的活動。它使共同創造社區成為可能,它表明一家公司的經營不僅是為了利潤,也是為了這個社區的成員。因此,TBL概念指的是需要監督自然資本和社會資本的使用過程。TBL基本上已經是一種工具,它不僅引導管理實體的注意力轉向經濟附加值,而且也引導實體通過增加或破壞這些資本而產生的生態和社會價值。TBL的概念對商業環境極其重要,因為它通過TBL目標的實施加強了公司的信念。迪克森和克利福德甚至創造了“生態企業家精神”一詞,來描述那些在創造經濟上可行的企業同時保持其核心環境和社會價值觀的個人和組織。它們作為社會和環境價值的副產品產生經濟價值,并從環境和社會承諾的角度過濾資源的潛力。
四、三重底線與企業活動
公司的生產經營活動較為復雜,公司只是關注一個優先要素還是公司的目標,這三個要素的平衡值得研究。
根據前人的抽樣調查研究,當受訪者被問及他們如何理解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每個人都根據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做出了回應。然而,重要的是,根據TBL的“精神”,所有受訪者都對企業社會責任的主題了如指掌。答案包括:企業社會責任是“公司的活動符合環境和社區的期望”,“不僅是對員工、上級的責任,還有對國家、社會、同事的責任。”“負責組織的公司對周邊地區和環境的影響”、“對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地球、人類、經濟”、“公司活動的影響更近和更遠的周邊地區環境,并以一種讓附近地區也能獲利的方式進行商業活動。”
另一方面,關于被調查者對企業社會責任概念及其在管理實踐中的應用的看法。這里的回答在原則問題上有分歧:一些受訪者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具有實際應用價值,他們指出“大公司進行這樣的活動,中小企業誤以為是營銷和廣告,認為他們追求利潤,為自己帶來直接效果。”另一些人認為這種想法只是理論。經驗表明,這種情況在實踐中極其罕見,與“企業社會責任是一種理論”并沒有多大關系。企業在廣告材料(主要適用于大型企業)和網站上了解企業的使命和愿景時,都會提到企業的社會責任。然而,在實踐中卻有所不同,因為無論是小公司還是大公司,在追求利潤的過程中,都會使用任何可能的手段來實現利潤最大化。
據調查研究,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最認同的觀點是,企業不僅應該關注自身利潤的最大化,還應該為提高社會生活水平做出貢獻。另一方面,超過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企業應對自己的行為、對社會負責,應積極參與社會問題。只有一名受訪者(來自金融行業的大公司高層管理人員)認為,公司有關社會問題的活動以不正當的方式增加了客戶的成本,降低了投資者的利潤。有趣的是,當被問及公司實施的理念是什么時,她的回答是公司的義務,即公司除了實現自身利潤的最大化,還應該為提高社會生活水平做出貢獻。在50%的情況下,答案是一致的,即公司的活動與受訪者的態度是一致的。在參與調查的公司所有者的情況下,這些答案是一致的。因此,我們可以假設,一個公司所實施的理念是由企業家所持有的價值觀。
受3P理念激勵的公司,能夠將公司負責任地與環境、社會和經濟方面巧妙結合起來。公司對誰負責,受訪者表示,公司通常對員工、當地社區和自然環境負責。除了供應商之外,其他回答還包括:客戶、所有者、收件人、首席執行官、“每個人”。一位來自一家大公司的受訪者寫道:“應該對上述所有人負責,但實際上,只對損益表負責。”
超過一半的受訪者確定了他們的利益相關者群體,然而,只有極少數公司確定了與這些群體的關系的性質。近四分之一的受訪者發現了公司及其利益相關者群體存在的問題,可以得出結論,與利益相關者形成關系的過程對公司來說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能夠應對它。然而,重要的是,實際上所有公司都應接受這一挑戰,并根據自己的能力實施這些挑戰。根據引用的聲明,很難說TBL概念的實施,特別是如何向公眾輿論衡量和報告公司在這三個方面的表現。
結 語
所進行的研究表明,公司為利益相關者群體的利益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是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關注仍然太少,而根據員工的利益和市場刺激來安排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目標可能是困難的——利潤、地球和人是難以保持平衡的三個概念。
然而,考慮到公司的長期利益,采取這種措施的努力是值得的。畢竟,每家公司都是組成商業、社會和生態基礎設施的一部分。TBL方法的本質是以一種簡單的方式轉移戰略理念:一個組織通過逐步管理其業務、環境和社會影響來增加其短期和長期的價值,從而產生更多的可能性并將風險最小化。公司不僅為自己創造了價值,它們的影響也為社會進步帶來了好處。
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是以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統一協調發展為前提的。基于三重底線的理念,從環境利益角度入手,將環境利益與經濟利益相結合,契合了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邏輯的同時,也能增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對于企業各方利益相關者理應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努力將企業與政府、社會的力量相融合,將企業社會責任作為企業獨特的競爭力,真正實現環境與企業經濟目標一體化,從而推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