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雪梅 徐明雪
摘要:針對協同創新視角下研究生聯合培養機制進行研究,以S大學經管學院為例,深入調研后發現其研究生聯合培養存在的不足,為其健全研究生聯合培養機制提供新思路與政策保障,高校、企業、科研機構多方合作滿足人才發展需求,有效促進高校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深度改革。
關鍵詞:協同創新;聯合培養機制;創新創業;經管學院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4.048
0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到“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多次強調人才的重要性。隨著國家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多,社會對高校研究生的高素質人才需求及標準發生變化。本文基于協同創新為理念,以當地經濟發展為導向,從利益相關者角度出發,結合S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現狀改善原有的人才培養方式,構建高校研究生聯合培養機制的新途徑。重點從高校、企業、科研機構、個體四個方面總結出適合S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研究生培養的新模式,為高校研究生的高質量培養和高校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和可靠保障。
1文獻綜述
國內外諸多學者針對協同創新、聯合培養為中心進行研究(黃巨臣,2018;崔金棟,2019),有些學者研究聯合培養中內部資源的投入、配置和共享之間的關系(劉賢偉,2016),也有些學者研究校企聯合培養博士生中存在的問題、高校與科研院所聯合培養博士生研究(何峰,2014;汪小會,2016;Maria,2016;Maddalena,2020),還有一些學者從協同創新、學科交叉角度出發,對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進行現狀分析(盛明科,2016;蔣國斌,2016;管國鋒,2017;趙文華,2018;張紹麗,2018)。但研究協同創新視角下研究生聯合培養機制的學者甚少(劉巨保,2020;王立權,2020;韓團軍,2022;Lindsay,2017)。
2研究協同創新視角下研究生聯合培養現狀及問題
協同創新是在國家意志的引導和機制安排下,高校、企業、科研機構發揮各自優勢進行資源整合,相互協作、互相補充的科技創新的新模式。其主要形式是產學研協同創新,引企入教,政府服務,校企合作,堅持“政府主導、多方合作、協同創新”的原則,適應當地經濟發展要求,構建協同創新視角下研究生聯合培養機制。此種新模式的推行得到了各高校的大力推崇與高度認可,對其本身和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有著積極作用。經過實地調研發現,S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采用研究生聯合培養新模式后努力探索、嘗試取得一定進展,但在各方合作、資源配置、評價考核等方面依然存在些許不足。
2.1研究生聯合培養平臺管理薄弱
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力度還需深度加強,搭建研究生聯合培養平臺管理需要進一步優化。經管學院研究生部鼓勵和引導學生完成課程學習、論文研究等工作的順利完成,分工明確,為研究生提供實習、創新實踐專業咨詢的管理人員。學校為其提供三峽會計師事務所、安琪酵母、三峽集團、湖北一致魔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私企等實習就業單位,注重專業人才培養與技能進步。但是高校、企業、科研機構之間資源分配、利益分擔、合作交流稍顯欠缺,以項目為依托打造項目型團隊需進一步融合,如何尋求更多的合作項目調動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積極性和分工合理性還需進一步探索。
2.2校內外導師互動及創新實踐課程設置有待完善
高校校外導師和校內導師合作參與度較為欠缺,學生創新實踐課程的設置專業針對性不足。S大學經管學院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打破了“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教學觀念,對人才培養盡量滿足適應當地經濟發展目標的需求。但是在實踐過程中對于學生問題解答與成果匯報,主要是以學生分別對校內外導師交流為主,校外導師與校內導師的溝通聯系方式與次數還需進一步加強。另外,對于專業學位碩士與學術型碩士創新實踐課程培養目標重復性較高,以至于其定位不夠明確。課程設置與授課教師更多由針對學生理論知識學習的校內導師商討共同決定,因此學生在實踐上的研究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上還有待提高。
2.3激勵措施、評價體系仍需補充
以創新協同為理念的研究生聯合培養機制激勵措施、聯合培養的評價指標較為單一。S大學經管學院根據學位論文、導師及輔導員評價、思想道德評價、課程學習情況、參與校內活動得獎情況等設置了不同的打分標準,給予學生頒發獎章與學業獎學金不同方面的鼓勵支持,開拓了學生的學術視野,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但是對于參與聯合培養機制表現能力突出的研究生給予獎勵措施有待補充,專項獎學金的類型細化程度仍需調整;目前評價指標體系還不夠成熟,科學全面的研究生效益、結構方面的培養質量評價指標以及規模、總量方面的數量評價指標需深度研究。
3健全協同創新視角下研究生聯合培養機制
以協同創新為理念,通過“高校+企業+科研機構”成立研究生培養協會,校內外實踐基地等打造創新實踐教學新平臺,保持各個主體之間人才培養理念與目標一致性。在借鑒其他高校人才培養機制經驗的基礎上,采用雙導師責任制的管理,增加校外導師對課程學習實踐專業領域的補充。構建激勵機制與評價考核指標,高度關注研究生的自我性、突破性、創新性。加深校企合作的深度與廣度,全面統籌并協調,結合當地社會需求和經管專業學科特色培養應用型人才。
3.1完善經濟與管理學院組織與培養管理機構
一是高校、企業、科研機構共同參與建立研究生聯合培養協會,高校發揮積極性主動與企業和科研機構取得聯系。以政府為主導,企業與高校合作發力,搭建“高校+企業+科研機構”新平臺。地方政府及相關領域部門及時對高校研究生聯合培養的現有科技、教育、財政政策進行梳理歸納,確保各方能夠了解最新政策實現法治保障;學校對其基礎知識進行培養,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企業加大財政支持,指導學生進行專業實踐活動。二是協會需要定期監督與管理,按照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式,高校和企業進行多次溝通、交流,形成管理層和教學層的項目制團隊管理,科研教學與具體經營綜合提升。保障研究生在實踐中的合法權益,制定切實可靠的流程安排:鼓勵學生主動積極填寫項目研究計劃書,簽訂聯合培養意向協議;協會對項目進行評審,確保可實施性,簽訂聯合培養正式協議,更加明確利益分配、各方責任等問題。三是通過校企合作建立校內外實踐基地。校內實踐基地可成立研究生協同創新工作站,主要負責研究生的實踐反饋、畢業設計等需求。校外實踐基地可成立研究生聯合培養辦公室,主要解決研究生的項目研究、創新成果等問題,校內外結合的方式共同推進研究生全面發展。
3.2推行經濟與管理學院雙導師團隊模式
一是適應協同創新下聯合培養研究生新模式的要求,完善導師篩選管理制度。校內導師的選擇為專業針對性強、學術能力高,主要負責課程進度學習、學術要求進度安排,保障學生基礎知識的學習,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聯合培養合作項目。校外導師選取管理經驗豐富、專業知識對口的高質量人才,指導學生實踐項目的實施、畢業論文的選題,突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確保學生將理論知識靈活熟練運用到實踐生活中去。二是將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學習全面改革,將研究生聯合培養納入課程培養中去,建立協同創新課程學習體系。協同創新課程學習改變以往先理論知識學習,再參與社會實踐的教學方式,同時設置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在滿足學分要求的前提下,學生可自主安排時間,還可根據項目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課程形式也區別于傳統的教學模式,更多以案例教學、實地企業考察等實踐性知識學習,打造符合現時代性的多元化、智能化、個性化的線上與線下混合教學方式。三是協同創新課程體系由校內與校外導師根據行業發展、企業標準等原則共同設置,授課也以校內與校外導師共同完成。導師之間加強溝通交流的機會實現資源整合、信息共享,考試評價方式可根據項目參與度、項目類別作為評價標準,在學生畢業論文開題、中期考核、答辯環節邀請校內和校外導師共同參與,從不同角度給予學生專業性指導,充分考慮學生學術能力和實踐能力綜合培養,以“培養高端應用型人才”為原則優化和重構協同創新課程,形成招生、培養、就業承接聯動機制。
3.3構建經濟與管理學院激勵與評價考核指標
一是對積極參與學校與企業聯合培養的研究生,從精神與物質方面給予鼓勵,完善獎助體系。對表現能力突出的學生頒發證書支持,加大參與社會實踐的學分在學業獎學金方面的比重。設置研究生參與聯合培養方面的專項獎學金,通過學業獎學金與專項獎學金共同激勵學生參與積極性,形成一種形式多樣、可持續發展的學習氛圍。二是為確定學生的實踐能力,設置導師+學生雙向考核評價指標。根據校內與校外導師共同評價原則為基礎,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則,決定每個參與學生的實踐學習情況。學校不止對學生成績設置考核,也應根據科研教學成果、思想教育水平、學生的關心程度設置導師考核制度,采取學生+導師雙向打分模式,為經管學院研究生的理論知識學習、整體人格塑造、綜合素質提高提供保障。有效解決在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內部矛盾,在協同創新模式下整體提升研究生質量水平。三是可利用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建立線上研究生聯合培養評價平臺,政府擔負主導作用與引領功能,對當地實施情況進行調研,進行各方的信息溝通和總體考核。對重視新技術及新產品的知識產權保護進行考核,對研究生聯合培養模式在實施過程中的資金標準進行考核,對學校預測下年參與聯合培養的研究生數量進行考核。保證各方利益相關者的工作可以正常運行,最終完成研究生聯合培養方案全程、全方位實施。
4結論
社會需求的改變對研究生創新就業提出了更高要求,協同創新視角下的研究生聯合培養模式為高校提供了新思路。通過研究S大學經管學院研究生培養較為欠缺的方面,為健全研究生聯合培養機制提出有效改進對策。以創新為突破點,以項目團隊為支撐,建立線上與線下各方合作平臺提高研究生實踐能力,政府進行指導引領,多方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使得培養質量高效化、培養模式多元化。在繼承與創新中尋求突破,在協調與共享中優勢互補,適應時代經濟發展要求培養高質量人才。
參考文獻
[1]朱云辰,黃杉,華晨,等.基于協同創新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以浙江大學城鄉規劃專業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01):73-77.
[2]陳維霞,韓志達,錢斌,等.基于協同育人的專業學位碩士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6,(10):207-210.
[3]賈海彥,周慧,韓祎祎,等.公共管理學科研究生創新能力和科研實踐的協同培養研究——基于S省高校的調研實踐[J].中國高校科技,2020,(08):56-61.
[4]陳慧,林宏輝.高校與科研院所研究生培養的協同創新模式構建[J].中國高校科技,2015,(10):51-52.
[5]韓團軍,尹繼武,黃朝軍,等.基于產學研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的高校驅動改革機制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2,5(03):64-66.
[6]王立權.“河長制”背景下水利工程專業碩士產學研聯合培養模式創新實踐[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11):60-61.
[7]劉巨保,孫明明,王繼紅,等.協同創新視角下的黑龍江省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機制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08):10-12.
[8]于兆吉,單詩惠,王海軍,等.產教協同模式下的高質量創新人才培養[J].現代教育管理,2021,(02):23-29.
[9]任艮豐.校辦企業在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育中的協同機制[J].中國高校科技,2018,(04):78-79
[10]周海龍,李昊,王海龍,等.淺析新工科背景下產學研協同創新研究生培養機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2,(04):7-9.
[11]李林,王藝,賈佳儀,等.產學研協同創新項目成功度研究——基于政府介入和利益分配方式的協同作用[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4(01):49-57.
[12]葉婷.高校應用型創新創業人才協同培養路徑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6):56-58.
[13]侯衛紅,劉金娥.高校協同育人培養機制創新方向探討[J].中國大學教學,2020,(01):42-44.
基金項目:三峽大學研究生教學改革研究項目(SDYJ202019)。
作者簡介:韓雪梅,女,經濟學博士,三峽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師;徐明雪,女,三峽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MPAcc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