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龍云
摘要:泉州地方黨史資源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泉州的新進分子、革命群眾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創造的并極具閩南僑鄉特色的先進文化,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精神內涵。泉州地方黨史資源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主線、以堅守理想信念為主責、以自我犧牲奉獻為本色、以創造革命性為保障,有利于在新時代黨史學習教育中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挖掘泉州地方黨史資源,傳承起牢記初心使命的全局意識、堅定信仰信念的堅守意識、自我革命的創新意識,對開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局中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關鍵詞:泉州黨史資源;黨史學習教育;時代運用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4.068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閩考察時指出:“福建是革命老區,黨史事件多、紅色資源多、革命先輩多,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具有獨特優勢。”泉州,著名僑區之一,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豐富的黨史資源(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為例)。1927年1月,中國共產黨泉州及泉屬各縣地方組織誕生,開展反帝反封建的工農運動,直到1949年迎接解放大軍南下,泉州全境(除金門外)解放,在22年的民主革命斗爭中,歷經曲折“紅旗不倒”。黨領導泉州人民革命斗爭的歷史是光榮的歷史,它是中國共產黨歷史的組成部分,在中共黨史學習教育中具有獨特優勢。
1中共黨史學習教育基本內涵
中共黨史資源是指中國共產黨在其歷史進程中創造和形成的,具有歷史價值和時代價值的,可以為我們當前及今后開發、運用、轉化、傳承的各種物質載體和精神載體的總和。“意識、精神和文化具有統一本源和同質性的,并且是逐漸遞進的關系”。中共黨史資源作為文化資源的一種,記錄了中國共產黨從誕生時刻起,在實現“民族復興、人民幸福”歷史使命的斗爭中創造了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資源。中共黨史資源見證了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以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為目標,團結帶領各族人民踐行初心使命并不斷發展壯大的歷史,昭示了共產黨的先進性、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及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因此,在全黨全國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就是要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
2泉州地方黨史資源的文化內涵
從中共泉州特支到泉州中心縣委,黨領導泉州人民歷時二十多年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歷程,在勝利與挫折、高潮與低潮、順境與逆境中磨煉始終戰斗不止、紅旗不倒的崇高革命品質,不僅是中國共產黨歷史的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共產黨精神系譜的組成部分。
泉州地方黨史資源文化是指1927年1月中共泉州地方組織第一個支部中共泉州特支建立之日起到1949年中共泉州中心縣委(中共泉州工委),中共泉州地方組織所走過的整整22年的光輝革命歷程中形成的一種獨特區域精神,并以此而凝結的區域文化。其豐富內涵主要有:第一,革命舊(遺)址、革命文獻等實體的物質文化資源。如德化坂里福建省委舊址、金谷安南永德蘇維埃政府舊址、永春福鼎朱德紅四軍2、3縱隊休整駐地等革命舊(遺)址,1928年中共永春縣委通過的《政治任務報告決議案》等文件,東區農民代表大會通過的《實行二八減租》《制止鋪張浪費》《廢除舊婚姻惡習》等革命文獻,1929年,中共惠安縣委機關刊物《火花》、中共永春縣委創辦刊物《磨礪》、永春福鼎朱德紅軍文告《反對軍閥混戰告工農兵群眾》等革命文物;第二,中國共產黨人在泉州區域所執行和貫徹的革命路線、政策、方針、辦法、策略等制度文化資源。如1933年安南永德蘇維埃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發展經濟的政策措施,泉屬各縣黨組織及安南永蘇區的創建與斗爭、保衛中央蘇區的反“圍剿”及中央紅軍北上抗日戰略轉移、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中為我黨我軍人物培養鍛造,土地革命、工農武裝割據理論,黨組織建設、統一戰線法寶提供了重要的政治舞臺。第三,革命黨人和群眾在泉州地區所形成的革命精神、理想信念等精神文化資源。如黨領導下的泉屬各地軍民在革命實踐中創作了大量的作品、雜感、詩歌、紅軍歌謠、革命標語。這些文藝作品,真實地記錄了在泉州大地革命精神和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
3泉州地方黨史資源在“中共黨史學習教育”主題活動中的新時代作用
泉州地方黨史資源在“中共黨史學習教育”主題活動中的新時代作用,主要體現在學史“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四個維度。
3.1泉州地方黨史資源以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為主線,有利于學史明理
我們黨從誕生起就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泉州地方黨史就是一部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泉州革命的實際結合的歷史。根植于泉州大地的黨組織一方面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作為指導;另一方面劃清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的錯誤傾向。土地革命時期,探索從工農武裝到游擊隊的建立,從“農民暴動”到“工農武裝割據”道路。抗戰時期,團結包括廣大泉籍華僑(僑屬、僑眷)在內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同時發展黨員,鞏固黨組織。解放戰爭時期,從農村“反三征”到城市“兩反”斗爭,配合游擊隊和開展策反工作。黨領導下的泉州地方革命史表明,馬克思主義同泉州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實事求是、因事因地制宜開展斗爭,我們的主觀認識就比較符合客觀實際,我們的路線、方針、政策就正確,就能打開革命的局面。歷史是最好的老師,通過鮮活的泉州地方黨史革命過程和極其豐富的經驗、教訓,有助于人民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學懂弄通中國共產黨能、社會主義好、馬克思主義行的道理。
3.2泉州地方黨史資源以堅守革命理想、堅定政治信念為主責,有利于學史增信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泉州黨組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堅持不懈,創造一個又一個的勝利。先后隸屬于不同系統的泉州地方黨組織始終戰斗在黨的旗幟下,朝著共同的革命目標英勇奮斗。剛剛建立的中共泉州特支等地方黨組織在工運、農運方面積極開展工作,把國民革命運動推向新高潮。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后,中共泉州地方組織迅速轉變斗爭策略,轉入農村,建立和發展農民武裝,打牢堅實的群眾基礎。抗戰時期,國民黨頑固派制造罪惡的“泉州事件”行徑,中共晉南工委和泉州中心縣委(臨時工委、工委)一以貫之地堅持高舉抗日大旗,堅持聯合又斗爭、統一又獨立的抗日統一戰線策略,堅持抗日反頑斗爭與黨的建設并舉。抗戰勝利后,蔣介石為維護“四個家族”和大地主階級的利益,勾結美帝國主義,挑起內戰,中共中央決定自衛反擊。泉州黨組織根據新形勢確定方針任務,廣泛建立和發展黨的地方組織,發動農村游擊戰爭取得了一系列斗爭的勝利。泉州地方黨史是一部刻錄著共產黨人堅守共產主義理想、堅定社會主義信念的艱苦斗爭史,通過泉州地方黨史資源,有助于人民學史增信。
3.3泉州地方黨史資源以不怕犧牲、艱苦奮斗為本色,有利于學史崇德
泉州地方黨史是一部悲壯人物史。無數共產黨員和革命志士為了全國革命的勝利,沖鋒陷陣,出生入死,甘灑熱血春秋,涌現一大批不畏艱難、不怕犧牲、艱苦奮斗的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和先進模范。泉州地方黨史是一部風雨歲月故事史。從藍飛鶴在獄中豪情寫下“橫胸鐵血掃難開,浩劫推磨志不灰”的就義詩到英雄群眾王屋冒死給被圍困的游擊隊送飯,從泉州中心縣委為賑濟民眾發動“反饑餓搶米暴動斗爭”到被譽名為“曲七審”“曲九嫂”的晉江縣僑屬陳碧娥、林貴攀變賣金銀首飾購買曲七、曲九短槍送給黨組織。泉州地方黨史是一部偉大斗爭精神史。從“軍民團結、艱苦奮斗”的“五抗”斗爭精神到“不怕艱難險惡”的配合反“圍剿”斗爭和三年游擊精神,從“艱苦奮斗、勇于開拓”的抗日反頑斗爭精神到“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配合南下大軍解放的斗爭精神。學習泉州地方黨史,能夠增強人們對黨為民族解放和國家的富強英勇奮斗,百折不回的精神。革命先輩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擲地有聲的鏗鏘誓言,給人鼓舞,催人奮進,有利于激勵人民投身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征途,賡續紅色血脈。
3.4泉州地方黨史資源以先進性、革命性為保障,有利于學史力行
泉州地方黨史是一部優良作風史。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帶領泉州人民取得了革命的勝利,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形成并運用了三大法寶與三大優良作風。泉州地方黨史是一部探索共產黨在革命發展中解決問題、困難的科學方法史。泉州黨組織堅持馬克思主義與泉州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創造出許多行之有效的方法策略。從中共泉州特支到泉州中心縣委都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加強黨的建設,通過理論學習、各級會議開展整風,在革命斗爭中進行鍛煉和考驗,使泉州地方黨組織各位黨員保持先進性、革命性、模范性。領導泉屬各地黨組織的中心縣委(工委)等在開展斗爭前,無不做好實地地形地貌、社情風貌的調查研究,無不注重正確斗爭策略的研究部署,取得一次又一次的勝利。泉州地方黨史資源促進人民運用黨的寶貴經驗、優良作風、科學方法在奮進第二個百年目標中啟迪智慧、磨礪品格、開拓思維。
4泉州地方黨史資源在“中共黨史學習教育”主題活動中的時代價值
泉州地方黨史資源所蘊含的牢記初心使命的全局意識、堅定信仰信念的堅守意識、自我革命的創新意識能夠在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提供精神指引、意志支撐、動力支持。
4.1牢記初心使命的全局意識是精神指引
全局意識是泉州黨史資源文化的重要元素。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泉州,作為閩南水路交通樞紐,經濟、文化的中心地帶,國民黨統治勢力歷來較為強大,在敵強我弱的條件下進行地下斗爭或游擊斗爭,但是,泉州人民奮勇爭先,積極投入革命,從全國、全省的大局出發來開展紅色斗爭。如1933年下半年,蔣介石以50萬兵力分北、南、西、東4路“圍剿中央紅軍”,閩西和閩西北是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中共中央關于第五次反“圍剿”的指示,安南永德蘇區人民從全局出發,發動了如巖山反擊戰、夜襲貞洋、達埔伏擊,再到苦湖突圍。由于采取主動出擊,保衛紅色區域為出發點的策略,在中央紅軍撤離中央蘇區后,安南永德蘇區軍民便把自己的基本實力暴露給敵人,以致成為國民黨軍隊“清剿”的重點區域之一。但是,黨領導的紅二支隊和晉南游擊大隊在人民群眾的有力配合和支持下,拖住了國民黨宋希濂和李延年2個師的大批兵力,為反“圍剿”斗爭和中央紅軍長征,作出了積極貢獻。今天,我們要充分弘揚這種全局意識,并把這種內化與心,外化于行,在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偉業提供重要的精神指引。
4.2堅定信仰信念的堅守意識是意志支撐
堅守意識是泉州黨史資源文化的特殊品質。在環境較為惡劣、敵強我弱的白區進行地下斗爭,泉州革命前進性與曲折性時常伴隨,這就需要黨組織和共產黨人堅守信念、堅持斗爭、勇挑重擔。如1947年秋,全國解放戰爭形勢急劇發展,國民黨反動派在國統區大肆搜捕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實行白色恐怖。10月間,由于閩中黨員干部被捕叛變、繼而閩南白區黨員干部被捕,導致閩南白區負責人和四個工委的主要領導人都被捕,涉及泉州、廈門、漳州、中國臺灣的黨組織系統遭受破壞,因而與上級黨組織的聯系中斷,處境十分困難。泉屬黨組織黨員干部張連、林文芳等先后歷時10個月輾轉上海、香港再返回福建,接上組織關系,整頓恢復閩南白區黨組織,開辟安南永游擊區。當前,世界正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于關鍵時期,機遇與挑戰并存,泉州地方黨史資源蘊含的堅守意識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堅強的意志支撐。
4.3自我革命的創新意識是動力支持
自我革命的創新意識是泉州黨史資源文化的標志性內涵。泉州的革命斗爭長期在國統區進行的,地下斗爭情況復雜多變,很多時候都是根據上級指示開展,但當黨組織遭受破壞或與上級中斷聯系的緊急時刻,泉屬黨組織也能獨立自主、開拓進取地完成革命任務。如1942年初夏,國民黨頑固派制造了針對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的“南委事件”,這是繼“皖南事變”之后的由一起嚴重反共事件。為避免更大的損失,中共中央南方局作出指示精神,在白區的黨組織全部解散,停止活動。12月,南安同白區黨組織向到安溪龍門的閩南特委特派員提出了“停止發展黨員,但不散伙,實行長期隱蔽,保存組織,保存基地”的方案,得到閩南特委和閩粵邊委的批準后,安南同黨組織為積蓄革命力量,采取了別具一格的3條措施:“廣交朋友”“扛著紅招牌去學校”“同流而不合污”。安南同黨組織的共產黨人表現了對革命的堅定信念、開拓進取精神,運用“白皮紅心”策略,隱蔽下來,保存工作基地和革命力量。這些無不體現了泉州黨史資源文化的創新精神,因此,我們要從老一輩革命家身上汲取創新意識、斗爭精神,將創新意識根植于黨的在治國理政方方面面,實現在理論、制度、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創新提供強大的動力支持。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在泉州的革命實踐中,形成的一整套光榮傳統和一系列政治優勢,正是依靠這些光榮傳統和政治優勢,黨贏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愛戴,帶領人民群眾推翻三座大山,取得革命的偉大勝利。在新的歷史時期,泉州地方黨史資源所蘊含的光榮傳統和政治優勢不僅是我們黨和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更是需要我們進一步挖掘、移植和滲入偉大的新時代,為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提供新時代動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以史為鏡、以史明志、知史愛黨、知史愛國[EB/OL].(2021-06-16)[2022-01-15].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1-06/15/c_1127561026.htm.
[2]賈微曉.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與紅色文化理論解析[J].理論月刊,2018,(10):62-68.
[3]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EB/OL].(2021-03-31)[2022-01-15].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066280.
[4]卓治國.習近平關于黨史學習重要論述的生成邏輯、理論內涵與現實價值[J].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學報,2021,(04):8-14.
[5]中共泉州市委黨史研究室.中共泉州地方史主要事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
[6]馬明沖.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學好黨史“必修課”[EB/OL].(2021-04-14)[2022-01-15].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066280.
[7]鄢姿.福建紅色文化的新時代價值探究[J].閩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03):14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