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在融媒時代,新的傳播媒介與傳播方式為媒體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媒體融合背景下如何利用現代傳播媒介講好中國故事?本文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試圖展示通過“融”力量和矩陣優勢講好中國故事,為進一步促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明晰思路和舉措,也為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媒體 現代傳播媒介 中國故事 傳播矩陣
隨著媒體融合的深度發展,新聞傳播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世界也已處于“一張網中”,這為媒體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那么在融媒時代,媒體怎樣利用現代傳播媒介講好中國故事?筆者結合多年媒體從業經歷,擬從新聞實踐角度作初步探討。
一、利用現代傳播媒介講好中國故事的路徑
講好中國故事必須依托傳播媒介。在現代傳播學里,媒介是指傳播信息的物質實體及與之相應的媒介組織。現代傳播媒介又叫大眾傳播媒介,廣義上主要包括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伴隨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VR/AR、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出現,傳媒業也迎來了媒體形態、傳播方式和傳播思維的巨大變革,各種現代傳播媒介的廣泛應用,為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一)采用大數據算法為受眾畫像
“隨著互聯網新技術及智能手機的普及,受眾獲取信息的途徑愈加豐富,每個受眾都被巨大的信息量包圍,導致對被動接收的信息產生抗拒心理,對推送的內容采取不接受、不閱讀、自動屏蔽的態度。”①許多媒體在講述中國故事時,不僅僅關注內容量上的推送,也開始關注受眾需求,開始利用大數據算法分析為受眾畫像。
所謂受眾畫像,即受眾信息的標簽化,是媒體通過收集、分析受眾數據后,抽象出的一個虛擬受眾,可以認為是真實受眾的虛擬代表。受眾畫像的核心工作就是為受眾匹配相符的標簽,即按照受眾感興趣的內容進行精準推送新聞內容。通過采用大數據算法分析,媒體可以有針對性地設置故事主題和編排內容,從而實現個性化分發。這種精準性的操作方式,能夠如實反映社會事實和公眾關注點,快速形成輿論場。2018年全國兩會上,新華社利用大數據算法分析等現代傳播手段,從5億多網頁中整合出有價值的新聞線索,僅用15秒就發布了全球首條關于全國兩會的視頻新聞,為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媒體將大數據算法分析后的內容進行深入解讀和潤色,形成從新聞內涵挖掘到產品生產再到傳播發布的快速機制,對中國故事產生了潤物細無聲的傳播效果,從而提高了讀者的閱讀興趣,增加了受眾的黏合力。今日頭條等社交媒體就是利用大數據算法為用戶精準推送新聞的典型案例。
(二)VR技術無限延展故事的空間
“把科技時代的高科技應用于媒體呈現,并能通過多維度全方位的全媒體進行全面傳播,正是當下媒體融合更加科技化、智能化的最好體現。”②利用VR技術呈現中國故事,對受眾來講,既可以享受實景帶入的身臨其境感,又能充分調動感官和邏輯思維獲得強烈的認同感。
2021年7月1日,《內蒙古日報》(漢文報)重磅推出《“永遠跟黨走”——熱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百年百版”特別報道,并利用VR技術制作了“百年百版”網上展廳。進入網上展廳頁面,設置有導覽、播放、快捷導航、視角等UI按鈕,受眾可以點擊“導覽”手動觀賞,也可點擊“播放”自動游覽。“視角”可選擇三維和漫游兩種方式。展廳通過設計紅色黨建裝飾,強烈烘托出整個主題的氛圍;將電子版報紙以展覽的形式,裝飾于整個展廳之內,受眾點擊后可以放大瀏覽每一張報紙的細節;搭配展廳內《到人民中去》的主題音樂,讓受眾能夠身臨其境去閱讀每一篇新聞報道,感受黨報魅力;展廳內設置了類似熒幕效果的視頻模式,點擊視頻就能播放。該產品利用VR全景的形式,向受眾全方位、立體化展示中國故事。還能夠在VR全景設置中添加互動環節,通過添加熱點,受眾點擊VR場景中指定物體時打開相應彈窗,或者跳轉至固定頁面,使受眾獲得強烈的沉浸式體驗。媒體通過VR技術講好中國故事,全景展現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受眾以第一視角“親臨”場景中,根據受眾的需要建構出“超現實”的世界圖景,感受中國故事的獨特魅力。
(三)移動短視頻提升故事的魅力
近年來,短視頻異軍突起,成為新聞傳媒最重要的信息承載形態之一,它能夠以動漫、快閃、微電影、紀錄片等多種表達方式講好中國故事,重新探索故事的敘事模式,聚焦主題形成視覺亮點。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時,內蒙古日報社與西藏日報社、新疆報業傳媒集團、廣西日報傳媒集團、寧夏日報報業集團聯袂制作推出快閃《我和我的祖國》,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及全網視頻平臺爭相轉載,5個自治區屬地媒體在重要位置推薦,登上微博熱搜、百萬+網友留言熱議,2000萬+的點擊量……這一快閃作品將全國各地講好中國故事推向高潮。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內蒙古日報社與人民日報客戶端聯合制作了微視頻《內蒙古這百年》,該視頻經過2個多月、50余次的精心打磨與不斷完善,于2021年8月26日推出。視頻在創意與制作階段,從百年時間軸線上進行精細梳理,在畫面剪輯選擇上精益求精,形成鏡頭語言合力,以發展成就、重要時間和重大意義為線一以貫之,全面體現出永遠跟黨走的堅定信心與決心,為講好中國故事樹立了典范。形式上的創新,情感上的共鳴,讓該視頻獲得現象級的傳播和社會廣泛好評的雙重效果,也是地方媒體與中央媒體通力協作、融通互聯的有益探索。
(四)云直播、長圖等媒介的形象表達
相比短視頻的短、平、快,云直播在深度和廣度上更勝一籌。云直播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受眾加入講述中國故事的行列,極大拓展講述中國故事的參與主體。2021年6月中旬,內蒙古日報社派出20余名記者兵分四路,深入12個盟市開展“‘永遠跟黨走——草原云·百名記者萬里行”大型傳播活動,策劃了云直播、行進式圖文稿、短視頻、長圖等形式多樣的報道,其中,12場云直播觀看人數達到千萬,云直播參與主體創歷年新高,講述中國故事的能力全方位提升,力求通過普通民眾的生活視角透視出和諧社會的風貌,在云直播環境中營造出生機勃勃的國家形象。
此外,人民日報利用“5G+8K”技術進行直播報道,最大程度地再現真實的中國故事,受眾置身其中、感同身受,引起受眾的情感共鳴。
長圖以其圖文并茂、直觀形象的特色而獨具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提到“齊心協力建包鋼”的歷史佳話,內蒙古日報社及時推出《跟著總書記了解內蒙古丨包鋼故事》長圖產品。該產品采用連環畫的呈現形式,于一連串圖片中,道盡了包鋼一路走來的艱苦奮斗歷程。包鋼的建設凝聚了全國人民的力量、智慧和汗水。包鋼見證了我國民族工業發展的光輝歷程,譜寫出一曲各民族團結奮進、守望相助、共建美好家園的和諧樂章,是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力證。作品整體可視性、閱讀性極強,故事性、啟迪性俱佳。長圖設計大氣、制作精美,無論是圖案繪制還是文字排版,都體現出設計和制作的用心。
二、依托合理傳播矩陣獲取最佳傳播效果
如今,新媒體平臺層出不窮,主流媒體加入各種新平臺后使得分發渠道更加多元,這種形勢下,主流媒體必須構建合理的傳播矩陣,才能讓中國故事取得最佳傳播效果。筆者認為,主流媒體要基于自身實際情況,有主有次地建立自己的新媒體傳播矩陣。
(一)堅持移動優先,搭建多功能網絡平臺
媒介融合中,“網站+兩微一端”已經成為各大主流媒體的標配,已構建起龐大靈活的新媒體傳播矩陣。微博、微信、客戶端、網站是廣大民眾了解社會圍觀世界的重要平臺,也是受眾進行碎片化閱讀和發布信息的主要陣地。移動媒體以其快速高效的特點,越來越被傳統媒體重視,移動優先的理念深植傳統媒體人的心中。講好中國故事需要緊跟科技發展潮流,積極構建多元立體的新媒體傳播矩陣,廣泛利用微博、微信、客戶端、網站的自身優勢,以圖文、動漫、長圖、H5、VR、AR、AI、SVG交互、音視頻、云直播、游戲互動等多種表現形式,將中國故事呈現給受眾,達到傳播效果最優化。
(二)擴大傳播途徑,注重傳播渠道相融合
在媒體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講好中國故事,要注重融合多種傳播渠道。在人人都是媒體的大環境下,各類社交平臺、搜索引擎、商業門戶網站、自媒體等新媒介正在與傳統媒體搶占輿論制高點,這些新興傳播媒介正在不斷深入參與新聞作品的生產和傳播,憑借天然的開放性、交互性、擴散性和情感融合性等媒介屬性吸粉無數,傳統媒體要主動擁抱新媒介,積極加入新媒介的行列,進一步合理優化傳播矩陣,增加分發渠道,擴大傳播覆蓋面,使中國故事傳播走向多樣化、人際化、個性化。
(三)優化傳播布局,推進網站對外傳播
媒體融合時代,新技術的使用實際上是在龐大的信息系統中提供了無窮的信息資源,表現出文化的多元性。要增加中國故事對受眾的黏性,就需要大力推進重點網站對外傳播策略。內蒙古日報社的索倫嘎新聞中心就是加強與蒙古國交流交往的重要網站,成為世界感知中國、讀懂中國的重要窗口。通過與蒙古國各類新聞媒體的廣泛合作,實現策劃、生產、發布、運營等方面的“就地化”,最終讓中國故事借力境外主流媒體和傳播平臺廣泛傳播,最大限度地展示中華文化魅力,實現中國故事傳播效果的最大化和最優化。
(四)構建合理矩陣,做好新聞垂直化發布
隨著媒體深度融合,旗縣融媒體中心工作一派生機。然而,通過調研發現,旗縣融媒體中心在運行中也存在很多問題。旗縣融媒體中心除了具備“兩微一端”外,往往還注冊了多個新聞傳播平臺,有的地方甚至將所能注冊的新聞傳播平臺都進行了注冊。表面上看,這種多渠道傳播對形成地方媒體傳播合力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實際效果并不理想,不但沒有形成傳播合力,反而極大地弱化了傳播效果。“由于旗縣融媒體中心人手不足,一條新聞在多個新聞傳播平臺發布后就算完成任務,根本無法考慮各新聞傳播平臺的內容定位、受眾定位與市場定位,結果多個新聞傳播平臺全部成為‘半拉子媒體。”③要想構建合理傳播矩陣,就要減少、優化新聞傳播平臺,大力發展流量較高的平臺,并依據平臺特色生產相應內容,同時做好新聞垂直化發布,即將不同的主題和故事分發給不同的垂直平臺,形成差異化運營、垂直化吸粉的新媒體傳播矩陣,進一步增強中國故事的傳播力。
三、結語
面對媒體深度融合形勢,以及媒體形態、傳播方式和傳播思維的深刻變化,媒體要主動順應融合發展趨勢,依托現代傳播媒介,充分利用好移動互聯網的優勢,積極整合新舊媒體資源,形成資源集約、結構合理、差異發展、協同高效的全媒體傳播矩陣,用不斷創新、受眾喜愛的各種方式立體生動地呈現中國故事,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文化,樹立中華民族文化自信。
注釋:
①薛來.淺議媒體融合發展現狀及其趨勢[J].新聞論壇,2018(05):71-72.
②沈浩,袁璐.人工智能:重塑媒體融合新生態[J].現代傳播,2018(07):8-11.
③徐峰,薛來,張敏.構建全媒傳播體系打造融媒優質產品[J]新聞戰線,2021·10(下):45-48.
作者簡介:薛來,內蒙古日報社經濟新聞中心記者、主任編輯
編輯:孟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