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

出生農家,赤手空拳南下闖蕩25年,成為當地名角兒的京劇演員甄淑梭,最近幾年因為觀眾流失嚴重而失了業。數年奮斗終歸零,對于任何人來說都是毀滅性的打擊,但這位來自農村的京劇演員不僅沒有一蹶不振,還熱情滿滿地以拍短視頻、直播的方式傳播戲曲文化,很多90后、00后因為她喜歡上了戲曲。截至2022年9月,甄淑梭在抖音短視頻平臺已經有146萬粉絲。從中年失業到小有成就,她深有感觸地說:“經歷挫折并不可怕,只要相信自己,與時俱進,人生不過是換個舞臺繼續出彩——”
甄淑梭1971年出生于河北省曲陽縣黨城鄉城南村,兄妹四人中排行老二。她從小機靈聰明,特別喜歡翻跟頭、拿大頂(技巧運動的一種)。
1983年春節期間,村里來了劇團,甄淑梭天天跑去看戲,戲臺上的精彩演出讓她眼睛都不夠用。有一次,劇團演出的劇目是《呼延慶打擂》,飾演呼延慶的演員干凈利落的打斗動作和英姿勃發的表演讓甄淑梭看得如癡如醉,同時也讓她萌生了學戲的想法。
此后,甄淑梭在河北省定州市、曲陽縣、唐縣等地學了兩年戲劇。她專攻的戲路是刀馬旦。刀馬旦專演巾幗英雄,最考驗演員的基本功:穿著幾十斤重的戲服,要能唱、念、做、打,還要側重表現人物威武穩重的氣質。練武受傷是刀馬旦的家常便飯,甄淑梭經常被摔得鼻青臉腫。在傷痛和血淚中,甄淑梭練就了扎實的基本功。1990年,甄淑梭在曲陽縣評劇團結識了在劇團唱花臉的丈夫馬三權,兩人情投意合,很快結了婚。
20世紀90年代初,國內興起打工潮,南下打工的人越來越多,在農村留守的大都是老人和孩子,戲曲觀眾越來越少,北方戲曲市場日漸凋零。1994年,甄淑梭經同鄉人介紹,踏上了去溫州的“淘金路”。她之所以在春節前趕到溫州,是因為劇團過年期間演出多,正好趁這個機會多演幾場。要知道,劇團發工資的錢也是靠演員辛苦演出掙來的。
刀馬旦這個角色不但要有深厚的基本功,還要天天練。來溫州之前,因為平時照顧孩子、做家務,甄淑梭每天練功的時間較短。來溫州時路途遙遠,舟車勞頓,甄淑梭在溫州僅練了幾天功,正月初一便被派上了場。
讓甄淑梭沒想到的是,第一炮不但沒打響,而且還啞了火。溫州是著名的戲曲之鄉,這里匯集著大量國內知名演員,很多演員還是國家一級演員。初次上場,甄淑梭有些不自信,可她越怕出錯就越容易出錯。要么是拋起的刀沒接住,要么是接住后又失了手,就連平時拿手的后空翻也幾乎失手,糟糕的表現引得觀眾喝起了倒彩。
下場后,一向自尊心很強的甄淑梭崩潰大哭,想立刻打道回家,哪怕沒有路費,走也要走回家。丈夫馬三權勸也勸不住。這時,劇團里的一位老演員走過來安慰她,說:“你資質很好,潛力很大,只不過初來乍到,對新環境不太熟悉,堅持下來就好了。”
老演員一番話入情入理,說到了甄淑梭的心坎上。看到妻子沉默不語,丈夫馬三權故意刺激她:“難道你甘心這樣灰溜溜地回老家嗎?這可不是你的性格啊!”甄淑梭骨子里是個要強的人,聽了丈夫的話,她把淚水一抹,挺直腰板,仰起頭,一字一頓地說:“我不走,我要證明甄淑梭不是孬種!”
打定留下來證明自己后,甄淑梭給了自己半個月的調整時間。那半個月里,丈夫陪著她刻苦練功,每天都練得筋疲力盡。半個月后,甄淑梭再上臺,感覺像換了個人似的,唱、念、做、打行云流水,各種兵器拿得起放得下,尤其是開場由她領銜的武行表演,更是讓觀眾喝彩連連,叫好聲不絕于耳。
演出成功提振了甄淑梭的信心。此后,她愈發努力,每次上臺都會引來觀眾的喝彩。漸漸地,她以“妞妞”的藝名在溫州戲曲圈闖出了名。只要有她的表演,當地觀眾都會成群結隊地過來捧場。如果甄淑梭哪天不上臺,觀眾們都會“抗議”。
一年冬天,寒潮來襲,溫州氣溫驟降,甄淑梭偶感風寒,發燒燒到38℃,頭昏腦漲,特別難受。她向團長請了假,下午的刀馬旦換成了另一位演員。觀眾們對于劇團臨時換演員的做法非常有意見,集體起哄,說看不到“妞妞”出場就退票。
盡管團長在臺上做了解釋,可觀眾仍不愿意,集體有節奏地喊著“妞妞,出來!妞妞,出來!”為了回報觀眾的厚愛,甄淑梭向團長請示:帶病也要演!于是她換上戲裝,走到臺上。鼓點一敲,鏗鏘有力的樂器響起,甄淑梭頓時來了精神,在臺上該翻跟頭就翻跟頭,該舞槍弄棒就舞槍弄棒,樣樣不含糊。臺下觀眾對她報以熱烈的掌聲。甄淑梭退場時,向觀眾們再三鞠躬致謝!
那是甄淑梭最風光的一次。那段歲月,最忙的時候她一個月要演30天,一天演兩場,白天一場,晚上一場。好的時候,她一天能掙數百元甚至上千元,抵得上在老家縣城干一個月的工資。
雖然成了老百姓喜愛的名角兒,甄淑梭并沒有滿足。藝無止境,甄淑梭整天琢磨如何在老前輩關肅霜大師演技的基礎上加深難度。在丈夫的配合下,經過日夜苦練,甄淑梭逐漸練成“靠旗轉刀”“靠旗挑槍”的絕活兒。只見她手里拿著槍,背后的靠旗在不停地轉動一把刀,刀從左邊轉到右邊,轉動方向從逆時針變為順時針。她完全用肩控制著一連串讓人眼花繚亂的動作。老戲迷們連聲贊嘆:“妞妞這絕活兒,沒有十幾年的底子,難以做到!”
南下多年,甄淑梭在江南戲曲界聲名鵲起,婦孺皆知。她成功的那段時光正處在戲劇行業最繁榮的階段。然而,人生總有起落,再受歡迎的曲目,也會迎來落幕那一天。
后來,看戲的人越來越少,劇團之間競爭十分激烈,一些劇團辦不下去只能解散,很多演員為了生計無奈轉行。甄淑梭和丈夫感受到了戲曲的蕭條,她所在的劇團也是慘淡經營。更讓人想不到的是,2020年春節期間,新冠肺炎疫情的到來讓所有的文藝演出按下暫停鍵,甄淑梭和丈夫也隨之失了業。
后來,在兒子的建議下,甄淑梭夫婦倆拍起了短視頻:丈夫負責拍攝,她來表演。做直播的第一天,直播間里沒有幾個人,有些網友進來看一眼就退了出去。第二天,直播間里涌進來數百人,直播練功第五天,直播間人數突破了一萬人。與此同時,甄淑梭上傳到網上的耍刀視頻也火了,播放量超過1000萬。瞬間,甄淑梭意識到自己似乎找到了更大的舞臺。
2020年3月,溫州疫情緩解,甄淑梭和丈夫回到河北省曲陽縣老家。甄淑梭一天不練功便渾身不舒服。于是,她在家繼續練功,丈夫負責拍攝、剪輯、總結。甄淑梭將鄉間小路、鍋灶旁、街道邊當作拍攝場地,隨手抄起的一件家什都能成為她的道具。
一次,甄淑梭在院里用柴火燉肉,她把一根長長的木棍塞進灶膛,五分鐘后抽出冒煙的燒火棍,在院子里舞了起來。她動作嫻熟、身手敏捷,冒煙的燒火棍被她舞出了各種高難度動作,引得圍觀的人大聲喝彩。這條視頻獲得點贊數有138萬,評論數達7.3萬條。有網友在評論區留言,稱其為“燒火丫頭楊排風”。還有網友寫下打油詩贊她:“民間高人刀馬旦,燒鍋不忘把棍練。好似當年楊排風,女中豪杰人稱贊!”
隨著觀眾增多,甄淑梭接受了兒子的建議,每天直播兩場,上午十點半和晚上七點半開播,每次表演約3個小時。甄淑梭的傾情表演以及讓人嘆服的戲曲功夫讓她的“粉絲”激增。目前,她的“粉絲”有146萬。
靠直播打賞,甄淑梭每月收入過萬,網絡的魅力帶給甄淑梭的震撼是巨大的。她從沒想過,有一天不用登上現實的舞臺也能唱戲,更沒想過戲曲能以這樣的方式傳播。
讓甄淑梭最欣慰的是,通過自己對傳統戲曲文化的推廣和傳承,一大批90后、00后把目光投向了戲曲。一位經常光臨甄淑梭直播間的大學生留言,說他通過甄淑梭的視頻喜歡上了京劇,直言沒想到戲曲會這么美。甄淑梭也發現,直播間里喊她“阿姨”的越來越多,年輕觀眾留言最多的是:“阿姨,因為您我喜歡上了戲曲!”能讓年輕人愛上戲曲,讓甄淑梭感到了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分外有意義,她期盼著這些年輕人中能出現下一個“甄淑梭”。
兩年來,甄淑梭每天堅持早晚直播,直播間人氣最高時有近萬人同時在線,其中很多都是年輕人,他們最愛看甄淑梭表演“靠旗挑槍”和“靠旗轉刀”的絕活,這兩個絕活也讓她贏得盛譽。
甄淑梭除了開直播為年輕人傳播戲曲文化外,還經常參加公益演出。春節、中秋節、重陽節等重要節日,甄淑梭都會自掏腰包買來禮品,到敬老院慰問并給老人表演,她飾演的穆桂英、樊梨花等角色深受老人喜愛。
雖然離開了傳統舞臺,甄淑梭卻收獲了數百萬網友的喜愛和支持。無論是南下溫州闖蕩,還是在互聯網平臺華麗轉型,她都有一股韌勁兒,就像戲里那些巾幗英雄一樣,累過、苦過、哭過,卻從沒有服輸過。甄淑梭的故事告訴我們:經歷困境的時候要相信自己、相信熱愛、相信堅持的力量,如果做到這些,你就會發現,人生路上,換個舞臺也能繼續出彩。
編輯|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