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國 闞云
學校舉辦了一年一度的“閱讀月”讀書活動。閱讀月的第一周,教師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興趣自主選擇書籍進行閱讀。但是,學生在進行課外閱讀時沒有明確的閱讀目的,一切都十分隨意。“閱讀月”的第二周,教師給學生推薦了閱讀書目,并給他們提出了一些閱讀要求:在推薦書目中選擇自己喜歡的書籍進行閱讀,“不動筆墨不讀書”。然而,學生只是在讀書時隨意寫寫畫畫,始終游離于閱讀之外,缺乏參與感。這樣的閱讀是無效的。怎樣才能增強學生的閱讀參與感,提升閱讀效率呢?
1.讀有所記:閱讀打卡。學生在家進行自主課外閱讀,每日課外閱讀不少于40分鐘,并將閱讀的篇章拍照,用一句話說說今日所讀內容的感受,并上傳至班級群打卡。
學生每日通過這樣的形式進行閱讀展示,在群里進行課外閱讀比拼,既能相互學習又能相互激勵。每個學生都不甘落后,堅持每日打卡,從不間斷。這樣日復一日地記錄,學生自然而然地真正投入閱讀中去,逐漸養成了獨立閱讀的習慣。
2.讀有所思:閱讀批注。課外閱讀,不僅要有堅持往常量的積累,還要有深入思考質的提升。每周1~2次的閱讀批注分享也是一種自主閱讀形式。學生在閱讀時圈畫重點,并寫下自己的心得體會,還要在筆記本上進行整理,然后交給教師點評,在全班分享交流。教師初審,學生二審,并提出各自的見解。
從學生的閱讀批注中可以看出,他們對于語言文字的解讀角度各異:有寫作內容,有寫作方法,有思想感情,有修辭手法,有行文結構。他們結合文本思考,收獲頗多,真正成了閱讀的主人。
3.讀有所得:閱讀延伸。語文學習是為了運用。蔡平老師在研究中提出:“(學生可以)借鑒仿寫,即以所閱讀的文章為例,仿照文中精彩的句子、段落來練習寫作。句子修辭手法的運用、開頭人物心理活動的刻畫、環境描寫的襯托等,都是小學生應該掌握的知識,在課外閱讀中加以引導點撥仿寫。”課外閱讀同樣是一種語文學習,在閱讀時、閱讀后都應有所思考,有所收獲。筆者要求學生在閱讀后進行仿寫,將從閱讀中習得的方法運用到寫作中。這樣,學生在課外閱讀中不僅有思考,而且能夠將收獲舉一反三,學以致用,讓閱讀效果看得見。
語文課堂教學中應注重讀寫結合,在課外閱讀中亦是。閱讀教學與習作教學是緊密聯系的。閱讀應有思考,思考后也可以嘗試寫作。課堂上多為教師提供范式,學生寫作;在課外閱讀后的寫作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所感所思進行自主創作。從學生的仿寫中,我們可以窺見他們在認真閱讀的身影,也可以得知他們通過課外閱讀所積累的一點一滴。
1.“讀友圈”,讓閱讀不寂寞。在以上幾種活動的基礎上,筆者又有了新的思考。如今,“朋友圈”大概是人們最熟悉的圈子了,交流溝通乃至閱讀也大都在朋友圈中完成。同樣,電子閱讀的興起也成了閱讀中“兒童不在場”現象出現的誘因之一。為了讓學生的閱讀交流方式更加多樣化,讓他們之間多一些溝通與交流,筆者在班級創建了“讀友圈”。學生自主設計“讀友圈”頭像與昵稱,自主記錄閱讀內容與感悟并在“讀友圈”中發表。學生自主選擇自己“讀友圈”的開放權限,可以在班級展示,彼此交換,相互點贊、評論,也可以在自己準備的筆記本上記錄。這樣的閱讀不單單是交給教師來評價,也可以自我評價、同學之間互評,豐富了學生的交流形式。
2.“親子圈”,讓閱讀更溫暖。孩子需要大人經常陪他們一起讀書、討論。我們應該以身作則,給孩子當個好榜樣。教材中也設置了一個“和大人一起讀”的板塊,可見,親子共讀對兒童的閱讀也是大有裨益。教師在校指導學生進行課內閱讀,家長在家陪同學生一起課外閱讀,不僅能夠減少電子產品帶給學生的負面影響,還可以營造積極閱讀的學習氛圍。在筆者的班級中,有兩個家庭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兩個家庭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是名副其實的書香家庭,不僅藏書豐富,而且每天都有固定的時間家長和孩子一起讀書,或讀歷史,或讀英文書籍,或讀名著。茶余飯后的閑聊也必與所閱讀書籍有關,有時一家人還會因為見解不同而進行“家庭辯論”。自然,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的兩個孩子,無論是文學素養還是邏輯思維,都可以說是年級中的佼佼者。我們把這兩個家庭的做法在班級里加以推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親子圈”閱讀將傳統的“陪孩子讀書”加以創新,不僅讓家長和孩子坐在一起,陪伴孩子一起閱讀,還嘗試著把“父母為孩子讀”變成“孩子為父母讀”。以親子共讀為基礎建設家庭閱讀,和家長們一起享受課外閱讀時光,學生越來越喜歡閱讀。
童年的閱讀,會讓兒童的心靈更加豐富,更加柔軟,更加堅韌。一個愛閱讀的孩子,會更有能力感受和創造幸福。閱讀和學習一樣,也是永無止境的,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培養將為他們終身閱讀奠定基礎。※
(唐文國,江蘇省特級教師、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陽光分校校長;闞云,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陽光分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