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芳
橈骨小頭半脫位是一種常見的兒童肘部損傷。很多時候,小朋友沒有摔跤,家長就是輕輕拉了一下他的胳膊,也有可能是在穿脫衣服或睡覺翻身的時候,就造成小孩橈骨小頭半脫位。
小兒橈骨頭半脫位又稱牽拉肘、保姆肘,多發生于5歲以下的幼兒,1~3歲發病率最高,是臨床中較常見的肘部損傷,男孩比女孩多見,左側比右側多見。其主要是由于4歲以下的兒童橈骨頭上方生長發育并未徹底,關節囊及環狀韌帶較松弛薄弱而引發。患兒多因肘關節在伸直位,腕部受到縱向牽拉所致。出現脫位時,患兒因疼痛而啼哭,并拒絕使用患肢,亦怕別人觸動。患肢肘關節呈半屈曲或伸直狀,前臂懸前位并貼于胸部,不能抬舉,不能屈肘,取物時不能自由活動,被動牽拉時可有疼痛。一般肘關節無明顯腫脹及畸形,但可有壓痛。因要特別注意與肱骨髁上無移位骨折鑒別,家長一定要明確小朋友有沒有受傷史,以幫助醫生更好地作出判斷。
橈骨小頭半脫位后,小兒會十分疼痛,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安撫小兒情緒。會說話的小孩會指出傷處喊疼,尚未學會說話的幼兒只會哭叫,家長要仔細觀察孩子的反應。如果將幼兒喜歡的玩具放到眼前他也不愿抓拿,不能抬手曲肘,拒絕別人觸碰,那么可能就是出現橈骨小頭半脫位。這時應該去掉孩子手上的各種束縛,同時用大人的圍脖、絲巾等幫助孩子把胳膊懸吊在脖子上,但不要隨意擺弄其胳膊,防止在挪動的過程中造成二次傷害。可以讓孩子自己將胳膊擺放在一個相對比較舒服、疼痛較輕的位置或高度放置。在固定不動后可給予適當的冰敷,注意冰敷時不可直接將冰塊放置小孩的胳膊上,一定要用毛巾包裹之后再冰敷;冰敷的時間也不可過長,一般10~15分鐘即可。對局部冰敷可以收縮血管,減輕組織炎癥,有助于緩解疼痛,然后盡早到醫院急診診治。
橈骨小頭半脫位一般不能自行復位,需要立即送至小兒外科急診或小兒骨科急診就診,醫生會根據病史及臨床癥狀給出診斷后予以手法復位,復位時可聽見輕脆的輕度彈響聲或手指頭有跳躍感,疼痛消失,小孩停止哭鬧。如小孩已能使用患肢并可以自如地用患手取物、上舉,就是橈骨小頭復位成功的標志。復位后一般不需要制動,但關節雖然已經恢復到原來的位置,可受傷的韌帶以及周圍的組織需要時間修復愈合,因此也可用三角巾懸吊前臂2~3天。在此期間,注意不要讓孩子進行過度的活動,以免再次發生關節脫位而形成習慣性脫位。另外,骨關節復位后父母要留意切勿用提物的方法突然牽引小孩子的胳膊或用粗暴的手法給小孩穿脫衣服,臨床上有大部分患兒是因為家長牽拉不當造成橈骨小頭半脫位的;還有一部分患兒是睡覺時發生的脫位,主要是由于嬰幼兒翻身不自如或是正在學習翻身時壓著一邊手臂造成橈骨小頭半脫位,所以嬰幼兒睡覺時應特別注意其手臂有沒有壓在身子下面,家長在幫忙取出手臂時也應動作輕柔,抱起小兒身子后緩慢取出被壓的手臂。臨床中時有發現,有些患兒明明剛才手臂被牽拉之后不能抬舉,不讓人觸碰,到了醫院之后好像又不痛了,也可以活動自如,能上舉手臂高過頭頂,這種情況有可能是自行復位了,但也應在醫生的檢查后再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