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子忠
元宇宙源起于人類有關的“星辰大海”的夢想,來自于人們對于虛擬空間的想象和向往。“元宇宙”一詞源于科幻小說,1992年尼爾·斯蒂芬森在科幻小說《雪崩》中,描繪了一幅物理世界與虛擬世界融合的圖景。元宇宙概念也來自于科幻電影,《阿凡達》就成功地描述了一個通過腦機接口,進入到一個新世界的故事。
如果說《阿凡達》并沒有讓我們想到元宇宙,那么斯皮爾伯格的電影《頭號玩家》,則是清清楚楚地告訴我們,元宇宙的視覺模式是什么。影片中,在2045年,游戲大神詹姆斯·哈利迪打造了一個虛擬游戲宇宙。他宣布,第一個闖過三道謎題,找出他在游戲中藏匿彩蛋的人,將獲得巨額財產和“綠洲”的所有權,從而引發了一場全世界范圍內的競爭。人們只要戴上VR設備,就可以進入這個與現實形成強烈反差的虛擬世界,里面有虛擬的繁華都市,形象各異的玩家,不同次元的影視游戲中的經典角色。就算你在現實中是一個掙扎在社會邊緣的人,在“綠洲”里也依然可以成為超級英雄。在這部電影中,我們已經感受到了整個社會對于元宇宙的思考和認知。
這些畢竟是藝術作品中的元宇宙,當我們從科幻作品走向現實世界,現實版元宇宙源起動力又來自哪里?
元宇宙的一個源起點就是VR世界。這個概念離不開Facebook的創始人扎克伯格,他認為“VR是互聯網世界的入口”。入口這個概念對互聯網世界而言是決定性的要素之一,我們看到了IBM、HP等計算機公司曾經的輝煌,那是因為PC是互聯網的入口。2008年之后我們見證了蘋果公司的興盛,那是因為智能手機成為了互聯網的主要入口,我們從敲擊鍵盤走向了觸摸手機,我們學會了使用蘋果應用商店里的APP。對于互聯網生態而言,入口的爭奪是最為激烈的市場競爭。所以,扎克伯格提出的“VR是入口”是一個多么讓我們覺得有挑戰性的事情。VR智能設備,如VR頭顯、眼鏡、鞋、跑步機、椅子等設備,可以分別捕捉不同的感官數據,用于虛擬空間的沉浸感,將人帶進虛擬世界中。Facebook收購了VR的主要平臺OCLUS,其用于為VR的創作生產提供平臺。作為平臺,它希望眾多的創作者提供不同的VR場景,以便讓人們進入到3D的虛擬世界中,并沉浸其中。
元宇宙的第二個源起點叫數字貨幣。如果說VR是扎克伯格的一個傳播愿望,數字貨幣則是扎克伯格提出的一個經濟愿景。Facebook提出了LIBRA的數字貨幣,Facebook發布了Libra白皮書,提出了Libra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別是:安全、可拓展和可靠的Libra區塊鏈;提供支持其內在價值的儲備資產;以及負責治理并促進生態系統發展的Libra協會。Libra-X的經濟模型是由LIBRA協會發行貨幣,允許廣泛的訪問主體,包括商業銀行、金融機構、企業、家庭,Libra支付利息,支持跨境支付,建立與發行機制匹配的合格抵押品,包括國債、外債、甚至數字資產的經濟機制。
元宇宙的第三個源起點就是社交。Facebook是全球最大的社交平臺之一,具有社交平臺中最大的影響力。Facebook收購了Horizon,意圖打造元宇宙社交平臺,從而可以在家庭、游戲、健身、工作中實現新型態的社交。2021年8月,Facebook推出了基于VR技術的會議軟件Horizon Workrooms,希望能夠推動沉浸式的會議體系。沉浸式社交,是想一想讓人激動的想法。我們可以在更加虛擬現實的環境中,實現更為接近真實又無限虛擬的社交活動。這個理念的發展,足以讓我們現在依賴圖文信息或者視頻信息的社交平臺,顯得那么初級。
VR入口、數字貨幣、沉浸式社交這三個概念的提出,已經足以讓元宇宙變得非常有吸引力。然而,互聯網的另一個力量一旦進入,就能讓大家覺得元宇宙非常“元宇宙”了。這個產業力量就是網絡游戲。
元宇宙的第四個源起點就是游戲。游戲產業對元宇宙的破圈,來自于2020年Roblox的成功上市。此舉印證了金融市場對元宇宙現實可行性的信心,資本的激情率先被點燃。但這個不是重點,重點是“UGC游戲”的新概念。Roblox更是UGC游戲的代表,平臺通過引導和激勵兩種機制,觸發和推動UGC游戲創作的自循環,從而建構起多種多樣的游戲內容體系。這和抖音、快手構建的多元短視頻內容是一個模式。
用游戲的例子講元宇宙,就更容易一些。例如,在一個沙盒游戲《我的世界》里,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們就創建了一個服務器,啟動了MIT虛擬校園計劃——在游戲中完全復原一個MIT的校園。另外一個例子是,在游戲中開演唱會。游戲《堡壘之夜》先后舉行過Ariana Grande和Travis Scott兩位歌手的演唱會,在線人數分別為1200萬和2700萬,將真實的演出嵌入虛擬的游戲場景。
產業力量是顯在的源動力,元宇宙更為深層的源起點來自于“技術奇點”。數字孿生技術、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邊緣計算、物聯網、6G、智能制造等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元宇宙的入口技術、平臺技術、算力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探索。元宇宙在這些技術發展推動下,已經開始上路,后續還有大量的思考和研究課題留給我們去探索。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