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元宇宙的概念爆火,但還沒有明確的概念界定。綜合現有文獻,本文認為元宇宙可能有互聯網新形態、新型平臺以及新型社會形態這三方面內涵,并探討了在此基礎上,元宇宙設想下新聞業發生的演進以及實現的可能。
【關鍵詞】元宇宙? 新聞業? 虛擬現實? 去中心化? 平臺
元宇宙是最近很火的概念。據央視財經報道,近日,虛擬現實平臺沙盒(Roblox)上以代碼敲出了一塊土地賣出了430美元的天價,買方據稱是一家元宇宙房地產投資公司。國外的很多風險投資公司也已經進駐了元宇宙領域。那么元宇宙這個概念到底意味著什么?元宇宙設想下的新聞傳播業是什么樣子,能否對新聞傳播業產生顛覆性影響?
一、元宇宙溯源與內涵
一般認為,元宇宙的概念起源于1992年美國科幻小說《雪崩》(《Snow Crash》)中的Metaverse一詞,詞綴“Meta-”翻譯為“元”,意為“超越”,代表一種比原來更高的狀態;詞根“verse”由單詞universe反演而來,譯為宇宙,意思是全面而廣泛的空間①。在《雪崩》中,作者描繪了一個來源于現實且平行于現實的虛擬空間,人類以avatar(數字替身)生活②。維基百科將元宇宙定義為“一種假說式的互聯網迭代,通過日常個人的上網行動和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的頭盔,支持線上持續的3D虛擬環境。”③在國內,學者喻國明認為元宇宙又被稱為“共享虛擬現實互聯網”和“全真互聯網”,是一種未來融合形態,集互聯網、虛擬現實、沉浸式體驗、區塊鏈、產業互聯網、云計算及數字孿生等互聯網全要素為一體④,同時他又認為元宇宙是“虛擬與現實高度相通、由閉環經濟體構造的開源平臺”⑤。清華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發布的《2020-2021元宇宙發展研究報告》(下文簡稱《報告》)中指出,“元宇宙是整合多種新技術而產生的新型虛實相融的互聯網應用和社會形態。”⑥對于元宇宙的內涵闡述主要集中在上述三個方面,即:元宇宙是一種互聯網前進的方向和迭代后的形態;元宇宙是一個高度擬真、與現實相通的開放平臺;元宇宙是虛實相融的社會形態。
二、元宇宙設想下的新聞傳播業
無論是作為互聯網新形態、新型平臺還是新型社會形態,元宇宙的話語實踐都將會影響信息的流通方式、技術聯結方式、人的連接方式乃至整個社會環境,也影響到以信息采集和新聞發布為第一要務的新聞傳播業。那么,基于元宇宙的設想,新聞傳播業將發生怎樣的變化呢?
(一)數據擴容與新聞業智能化的升級
作為一個互聯網迭代方向,元宇宙的生成意味著更多用戶的數據被納入平臺和互聯網系統之中,數據實現全面擴容。一旦元宇宙落成,用戶數據將會呈現爆炸式增長。當用戶的數字分身進入,一舉一動都有了數字痕跡,生成的數據被元宇宙后臺完全記錄。這些數據將用于挖掘用戶喜好和描繪用戶畫像,還能用于構建每個人的行為數據庫,并成為機器學習的樣本。因此,未來的人工智能將不僅能從用戶的瀏覽記錄和通訊錄中分析用戶的興趣和社交關系,而且可以進一步從用戶在虛擬現實種的一舉一動去了解每一個人。機器對人的了解越透徹,新聞的智能采集、智能寫作和智能分發水平也就會越高。屆時,人機協同將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二)去中心化與新聞職業邊界的消弭
馬克·扎克伯格就改名為Meta的Facebook做出了這樣的闡釋:“未來我們元宇宙將盡可能服務更多的人,包括普通人、創作者以及商業機構。”⑦扎克伯格希望將Facebook轉化為一個服務所有人的元宇宙平臺。學者喻國明在提出元宇宙的核心屬性時也強調了其“開源開放與創新創造”的屬性⑧。資源的開源意味著每個人接近資源和自主創作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普通人成為創作者的可能性增加。想要建成一個平行于現實的元宇宙,就必須面向全社會開放,建設過程離不開每一個用戶的參與。同時,這個空間的建立必須符合最大多數人的利益和意愿,所有人都會被提供內容生產和規則建設的機會。基于元宇宙的設想會鼓勵更多UGC內容的生成和個性化信息選擇,在內容的博弈和信息的碰撞中促成賦權于人和進一步的去中心化,可能會進一步動搖新聞的職業范式,使新聞的職業邊界趨于消弭。
(三)沉浸式、交互式傳播與對話新聞的發揚
元宇宙的定義尚未達成完全共識,但虛擬與現實的交融是元宇宙的各種定義的共性,其技術基礎是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等擴展現實技術⑨。作為一種社會形態,元宇宙強調的是人們可以通過在虛擬世界中的數字分身來進行生存和對話。元宇宙中的新聞傳播的可能形式是分身的面對面交談,讓傳播回歸到個體與個體之間。這可能是用戶與新聞機器人的對話的進一步延伸——通過與專人的數字分身乃至人工智能的交談,人們可以獲得想要的個性化信息,如同與游戲NPC交談來完成任務一般;通過與親朋好友甚至八方來客的交流,信息和意見也會更快速地在數字分身之間進行流轉,一對一的特性使互動性大大提升。有了元宇宙的社會空間,基于多元意見協商的對話新聞理念有可能轉變為現實實踐。
三、元宇宙能否再造新聞傳播業
上述暢想縱然十分美好,但都是基于元宇宙這一概念實現的前提之下。但是,元宇宙究竟能否造就高智能、強對話、重交互的新聞傳播業呢?也許首先要考察元宇宙本身是否能夠實現。
(一)概念質疑
對于元宇宙是什么,學者們眾說紛紜。學者胡泳認為元宇宙可能是新瓶裝舊酒,美國科技評論家Benedict Evans更是指出,這一概念是將非相關的趨勢捆綁成單一化的概念,事實上除了將要發生的事情,其他什么也沒說。⑩確實,當這一概念強調互聯網的全要素整合和多種技術加持時,它就流于空泛了。學者張濤甫更是提出,元宇宙概念的盛行是諸如扎克伯格和馬斯克這樣的技術激進主義者期待從技術中獲得超預期回報的結果,新傳播技術在建構新的交往領域的同時也使社會結構趨于復雜化,在“知心”的同時也觸達人性的幽暗面,因此我們要警惕這種技術激進主義的勢頭11。如果回到元宇宙的字面含義,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來曰宙,宇宙本來就已經泛指實踐的一切存有。元宇宙強調要超越現有存在,烏托邦意味濃厚。社會形態畢竟是與社會結構息息相關的,沒有一個社會形態能脫離政治經濟環境去考量。元宇宙終究是人造物,會受制于人的認知局限而難以超越已有的現實。如果元宇宙的概念根基不夠牢固,那么建筑在其上的新聞業未來也只是海市蜃樓。
(二)技術落地困難
根據《報告》,元宇宙的技術組成主要有:作為通信基礎的5G技術、作為算力基礎的云計算技術、虛實界面構造的拓展現實技術、作為認證機制的區塊鏈技術、作為生產邏輯的人工智能技術等。12其中大部分技術可能只是初具雛形,遠遠達不到相互兼容、聯結并投入廣泛應用的程度。同時技術的提出、研發與全面推廣之間有時間差。例如,5G在2020年就已經被正式商用,但目前以高速率著稱的5G在日常使用中還與每秒百兆、低延遲的技術暢想差距甚遠。建設元宇宙意味著各種技術發展水平較高且相當,并且發展出能夠互相兼容和聯結的技術協議。這些高精尖技術往往可能掌握在不同的研發機構手中,研發機構能否通力合作也是不得不考慮的問題。結合技術落地的困難程度,元宇宙目前還遠遠達不到實現的可能,利用元宇宙生態來使新聞傳播業換代升級也就只是幻影。
(三)背后的隱憂
除了元宇宙概念本身的問題與技術的實施困難,我們還需要考慮,如果遵照元宇宙的藍圖進行發展,是否真的能使人們享受到這一發展的福祉?其實元宇宙的提法背后掩蓋了一些可能存在的隱患。
首先,借由元宇宙的發展,平臺的權力可能會進一步擴張。目前的互聯網平臺憑借平臺上“數據”的商業化、貨幣化和流通性盈利,平臺還會追求壟斷,通過快速擴張、競爭兼并最終獲得壟斷地位。13新聞分發的權力已經從媒體轉移到了互聯網平臺,傳統媒體不得不依附于這些平臺而淪為內容提供者。元宇宙某種程度上會延續現實關系。像Facebook這樣提前布局元宇宙的互聯網平臺,早已瞄準了自身的業務擴張方向。假如元宇宙真的建成,坐擁數據、資本和技術的平臺將會憑此實現權力的擴張和對元宇宙的掌控。新聞媒體與用戶在元宇宙中看似自主的行為其實可能還是不得不屈從于提供元宇宙建設資源的平臺的邏輯之下。
其次,為支持元宇宙建設,數據安全將更加岌岌可危。為了構造一個與現實世界具有同步性和高度擬真的虛擬世界,大量的現實事物包括人本身都將數據化。人工智能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也要求足夠多的數據進行機器學習。那么,這些數據從何而來?盡管目前互聯網的數據安全保護問題探討如火如荼,但是為了建設一個多技術整合的虛實結合的社會形態,更多的數據權益可能需要被讓渡,比如,為了生成數字分身,個人就不得不面對全方位的數據收集。數據收集可能會以更隱蔽的形式出現,這讓普通個人的數據保護更加困難。
四、討論
當我們討論元宇宙能否再造新聞傳播業時,我們必須首先考慮元宇宙的實現可能。正如電影《頭號玩家》中的一個片段,綠洲的創造者告訴主人公,現實是唯一一個可以吃上熱乎飯的地方。在討論虛實融合之前,我們也許應當先解決眼前新聞業最基礎的現實問題。作為美好的社會發展藍圖、互聯網可能的前進方向,元宇宙是值得憧憬的,元宇宙形態下進一步去中心化、智能化升級、擁有沉浸式和交互式體驗的新聞傳播業也是值得期待的。但是,首先必須解決設想本身的問題。如果元宇宙能夠樹立起具有廣泛共識的概念,能夠落實技術發展與協作、規制平臺權力、完善數據保護,再去探討元宇宙下新聞業的演進也不遲。
注釋:
①④⑨喻國明,耿曉夢.何以“元宇宙”:媒介化社會的未來生態圖景[J/OL].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8.[2021-12-28].DOI:10.14100/j.cnki.65-1039/g4.20211119.002.
②⑤⑧喻國明.未來媒介的進化邏輯:“人的連接”的迭代、重組與升維——從“場景時代”到“元宇宙”再到“心世界”的未來[J].新聞界,2021(10):54-60.
③維基百科.元宇宙[EB/OL].(2021-12-18). https://en.m.wikipedia.org/wiki/Metaverse.
⑥12新媒沈陽團隊.2020-2021元宇宙發展研究報告[R/OL].(2021-09-22). https://mp.weixin.qq.com/s/h8yMcWWZyI0asuud79Yfpg.
⑦張珺玥.“元宇宙”時代,扎克伯格要Meta不要Face[EB/OL].(2021-10-29).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5129776.
⑩新傳研讀社.反思“元宇宙”:除了將要發生一些事情,它什么也沒說?[EB/OL].(2021-10-22)https://mp.weixin.qq.com/s/HN7YIhAig3VvwuGCL-qIpA.
11張濤甫.技術激進主義應慎行[J].新聞大學,2021(10):4.
13孫萍,邱林川,于海青.平臺作為方法:勞動、技術與傳播[J].新聞與傳播研究,2021,28(S1):8-24+126.
作者簡介:張曉妍,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
(指導老師:匡文波)
編輯:孟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