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楚新 李一凡
【內容提要】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之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重大歷史節點下,各大主流媒體強化價值引領,建立全媒體傳播矩陣,不斷探索時政報道在新技術、新應用、新場景的創新,使時政報道呈現出智能升維、邊界突破、語態革新的突出特征。
【關鍵詞】主流媒體? 時政報道? 技術融合? 全場景
時政報道一直是觀察媒體融合成效和主流媒體創新的重要窗口。2021年是國家“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又恰逢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各大主流媒體充分發揮平臺資源優勢,在時政報道上不斷推陳出新,推出了一批制作精良且極富新媒體氣質的融合創新產品,集中展現了主流媒體的內容創新能力和融合傳播實力。總體來看,2021年主流媒體時政報道呈現出智能升維、邊界突破、語態革新的突出特征。
一、智能升維:5G+AI+XR,全鏈賦能媒體智能生產
(一)技術融合,強化沉浸式交互體驗
5G憑借低時延、高速率等特性與AI、XR等新技術相結合,使新聞信息生產愈發呈現出強交互、沉浸式、在場感等新趨勢。其中XR(Extended Reality,擴展現實)包括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MR(混合現實)等多種交互技術,能夠使人獲得模擬的或增強性的視覺、聽覺、觸覺以及身體等感知,實現完全沉浸的或被增強的情境①。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大背景下,各主流媒體強化技術引領,發揮融合優勢,利用5G+AI+XR技術進行云端全息互聯、異地跨屏互動等進一步打破時空阻隔,賦予觀眾如臨其境的感官刺激和交互體驗。
全國兩會前夕,新華社依托5G、CAVE、MR等技術,運用五面智能LED屏幕和多角度三維縫合等技術,搭建超高清、沉浸式的新立方智能化演播室,同時首創“全實景、真跨屏”的“5G沉浸式多地跨屏訪談”,讓身處演播室的新華社主持人與身在異地的兩會代表委員實現跨時空的面對面交流。數字技術營造出的仿真影像與零延時傳輸效果,不僅使相距千里的兩個場景自然地融為一體,也為屏幕前的觀眾帶來如臨其境的擬真感受;人民網同樣采用全息投影技術,推出大型5G視頻訪談節目《兩會云客廳》,節目中,代表委員和專家學者們可以不受場地制約,一鍵入“廳”,與主持人進行無延遲、沉浸式的同屏互動;黑龍江廣播電視臺借力“5G+MR”技術打造兼具真實感和觀賞性的云端訪談區,主持人與身在北京5G遠程交互式虛擬演播室里的代表委員隔空對話,并在虛擬的“時空走廊”里隔空遞物、共同看數據報告;中國藍新聞客戶端利用摳像建模等技術手段制作MR視頻《在“浙”里預見未來》,虛實結合地暢想未來五年浙江百姓生活的新面貌;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四川日報川觀新聞推出持續2個月的“初心·百年”5G+XR慢直播,聯動四川省多個標志性點位,回顧四川省在百年來的發展歷程。
(二)智能編創,重塑信息生產流程
傳媒技術的飛速發展為信息智能化生產創造了更大空間,尤其在內容生產環節,智能采編設備、智能化視頻編輯工具、可視化數據分析系統、虛擬主播等新應用都隨著技術進步滲透到新聞信息生產的全過程中。《人民日報》推出了集5G智能采訪、AI輔助創作、新聞追蹤、智能生成視頻等多重功能為一體的“智能創作機器人”,全面賦能新聞報道的“策采編發”全流程。在采訪中,記者只需戴上智能眼鏡便可獨立完成訪談、拍攝、記錄等工作,人工智能技術自動整理新聞素材,同時一鍵檢索、自動匯總全網相關資訊,自動聚合新聞信息,有力地提高的記者的工作效率和新聞的時效性;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和大型文藝演出《偉大征程》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以“5G+4K/8K+AI”等技術為依托,采用即時攝像、瞬時剪輯和現場大屏投放的方式進行超高清、高質量、沉浸式視頻影像的創作和直播,視覺效果震撼,科技感滿滿;新華網為2021年全國兩會報道定制的照片采集回傳解決方案“5G即拍即傳”,可借助5G手機與相機連接,自動將照片通過手機5G網絡回傳至采編系統,進入采編流程,從拍攝到入庫僅需5秒,大幅提高了現場記者的單兵作戰能力。與此同時,利用AI技術推動新聞文本的多元呈現,也成為當下主流媒體創新時政報道的一大趨勢。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基于大數據、算力和AI技術推出《AI看兩會》智媒產品,圍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歷年兩會講話的高頻詞、政府工作報告關鍵內容以及網友關心話題,生成圖表、動圖等文本形式進行詳細解讀。其中《AI看兩會|8年46次“下團組”總書記都說了哪些高頻詞?》依托人工智能I學習數據庫對相關報道的梳理歸納,將習近平總書記講話高頻詞生成詞云圖,為習慣了輕閱讀的網友們“劃重點”。
2021年12月26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印發《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十四五”科技發展規劃》,提出推動虛擬主播、動畫手語廣泛應用于新聞播報、天氣預報、綜藝科教等節目生產,以創新節目形態,提高制播效率和智能化水平②。從目前來看,虛擬主播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媒體的時政報道中,且在仿真度、交互能力和智能程度有了進一步提升。央視網在兩會期間推出虛擬主播“小C”,并特別策劃“兩會C+真探”系列直播節目,獨家對話全國人大代表,成為業內首個直播連線采訪人大代表的“3D超寫實數字人”;長城新媒體集團對虛擬主播“冀小藍”進行了全方位技術升級,實現電影級虛擬影像技術與新媒體宣傳的結合,并利用5G+虛擬連線技術完成了全息云訪談;臨近北京冬奧,央視新聞聯合百度智能云聯合打造的總臺首個AI手語主播,將AI主播的業務能力從口語播報拓展到手語播報,如此更能適應北京冬奧會繁重且多元化的新聞播報需求。
二、邊界突破:全場景、跨圈層,助力新聞信息儀式化呈現
美國傳播學者詹姆斯·凱瑞曾提出“傳播的儀式觀”,在他看來,傳播同“分享”(sharing)、“參與”(participation)、“團體”(fellowship)這一類短語有關,是一種以團體或共同的身份把人們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禮③。隨著媒體融合的縱深推進,主流媒體不斷探索更具個性化、交互性、體驗感的融合傳播路徑,以互動類H5、互動視頻、網絡游戲等多元產品元素與新聞報道跨界融合,建構起具有參與感和儀式感的媒介傳播場景,強化受眾的具身體驗,激發其情感共鳴和身份認同。
(一)全場景融通,打造跨媒介融合產品
2021年以來,各主流媒體集中優勢資源,在拓展時政報道的傳播場景方面作出不少成功的嘗試。《人民日報》評論部聯合人民網人民視頻編輯組推出原創評論類可視化新媒體產品《兩會屏評看》,不僅將傳統的文字評論進行視頻可視化處理,還將原本深居幕后的《人民日報》評論員推向臺前,聲情并茂的把評論“講出來”。《兩會屏評看》上線24小時后,在《人民日報》客戶端、人民網、人民視頻等平臺的累計播放量和話題閱讀量超600萬次;解放軍報推出的“兩會全息報道”,設計刊發多個融圖文、視頻、音頻、VR于一體的二維碼鏈接,讀者可通過智能語音讀報、H5、Vlog、AR等新媒體手段沉浸式、三維化感受兩會盛況④。與此同時,以5G消息為代表的新技術應用也為融媒體內容生產提供了新的空間。四川日報在今年兩會繼續探索研發5G消息應用,推出“川觀新聞·5G消息兩會通”,以原生短信為入口向手機用戶推送圖文、音視頻、直播、小程序、服務交互等多媒體內容,為用戶提供了交互性強且個性化十足的專屬定制內容。
值得注意的是,媒體時政報道對場景的拓展并不止于媒介工具的運用,而是打破時空區隔,以線上閱讀聯合線下體驗的方式全方位滲透到大眾身邊。例如,《人民日報》社新聞中心推出的融媒體作品《復興大道100號》,基于統一的主題立意和核心素材制作成H5、條漫、VR體驗館等產品搭建線上互動場景,同時又在北京街頭設計了“復興大道100號創意體驗館”,線下體驗館內設置“跳房子”、體驗老式玩具、體驗無人駕駛汽車、太空拍照留念等互動場景,以生活化視角和真實場景還原時代變遷中的中國百姓生活,帶領參觀者以打卡的方式重溫百年征程,喚起集體記憶。這種跨界互融的內容產品布局實現了從圖文到影像、從線上到線下的多場景融通,大大提高了普通受眾的參與熱情,也強化了傳播活動的體驗感和儀式感。
(二)跨圈層互動,定制個性化參與體驗
在2021年主流媒體的時政報道作品中,互動元素與H5作品的融合已常態化。這些H5以輕便的方式將新聞話題與趣味互動融合,并借助用戶個性化的選擇成為彰顯用戶個人風格的社交工具,使用戶在參與、互動與再傳播的過程中加深了對新聞信息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央視財經推出的《我在兩會“拆紅包”》系列作品,將兩會議題“塞”進名為“未來包”“樂業包”的紅包里,用戶可根據個人興趣拆開紅包,獲得“十四五規劃”相關內容的解讀;圍繞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共青團中央宣傳部聯合中國移動咪咕推出互動H5《黨員必做的50件小事》,設置“學習黨的理論”“參加紅色之旅”“撰寫入黨自傳”等具有儀式性的黨員“小事”,吸引黨員進行云端打卡,解鎖“已完成的小事”進度條。
互動視頻以更強的交互性、參與感和個性化體驗,為主流媒體的融合產品創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6月30日,華龍網將黨史宣傳融入沉浸式互動視頻的創作中,推出互動短視頻《黨員,請選擇!》,讓用戶自主選擇3個身份推進劇情走向,以此致敬戰爭時期隱蔽戰線的無名英雄,自視頻推出至7月1日12時,總流量超1億人次;與之類似,《人民日報》新媒體聯合B站推出的互動微電影《抉擇》中,也嘗試將嚴肅題材滲透進用戶的角色扮演當中,用戶可以選擇建黨前后、建國初期和新時代的三個不同角色來體驗身處不同年代的青年人生,在體驗互動樂趣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價值觀洗禮。據統計,《抉擇》在《人民日報》新媒體各平臺的觀看互動量超過1000萬次⑤。
在對時政報道互動性的探索上,將新聞與游戲“破圈”互融成為不少媒體創新時政報道敘事方式的成功探索。《人民日報》新媒體中心圍繞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推出小游戲《隊伍在壯大》,讓網友親自組織隊伍、指揮隊伍,在闖關過程中經歷黨史中的重要歷史場景,在回顧歷史中感受前輩的艱苦奮斗;央視網與騰訊《穿越火線》聯合推出的黨史學習互動小游戲《閃閃歲月,紅星穿越》,將建黨百年元素、黨史學習有機融入游戲設計,用戶可以通過收集星星光芒,每收集到一顆紅星,就能獲得一句共產黨名言金句,最終完成“追紅星100年”的任務。在這些新聞游戲化的實踐中,新聞內容直接嵌入到游戲的場景中,用戶在個性化的游戲體驗中感受場景,接納理解信息。
三、語態變革:微視角、年輕態,塑造時政報道人文氣質
面對新媒體時代用戶主體意識的不斷增強,主流媒體必須適應傳播環境的變化,調整自身語態,用受眾易于接受的話語方式傳遞新聞信息,才能更有效地引導社會輿論。2021年,各主流媒體在時政報道中不斷打破常規,嘗試以小切口、微視角以及年輕態的話語方式與受眾建立平等對話和情感交流,以此提升主流價值感染力。
(一) 個人化視角,以個體命運呈現時代話題
為強化時政新聞與受眾個體的關聯性,主流媒體多從主題立意、題材選取、文本呈現入手,將個體命運融入國家宏大議題,以小見大,以個人發展見證時代變遷,展現了時政類新聞報道獨有的包容氣質與人文情懷。新華社將時政新聞制作成互動微紀錄片《她的故事,“觸”處動人》,講述傈僳族全國人大代表李金蓮從大學畢業走向基層人大代表的故事,視頻將鏡頭對準李金蓮的履職歷程和平凡人生,通過設置“心路歷程”“討薪歷程”等互動元素引導用戶主動參與其中,主導劇情的走向,切身感受國家扶貧工作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實施;四川廣播電視臺兩會期間推出的視頻微訪談《代表委員請回答》中,記者針對成都的空氣質量問題對話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廳長于會文,采訪中并未使用官話套話,而是一反常態從代表委員的家人切入,發問“您夫人現在對成都的空氣滿意嗎?”,代表委員也詼諧作答“她對空氣滿意了,對我不滿意”。這一問一答之間,用聊家常的方式將社會普遍關注的環境問題巧妙轉變成夫妻間的“吐槽”,拉近了媒體與受眾的距離,也實現了兩會時政議題的貼地傳播;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央視新聞推出系列訪談《新局開論》,選取新“觸網”的國際問題研究者金燦榮、106歲的“友誼勛章”獲得者伊莎白、短視頻博主張踩鈴等大時代背景下的普通人,“嘮嗑式”地回顧講述他們多年來的所見所聞所感,見證中國發展;中國青年報則制作長圖漫畫《那時他也是“00后”》,向用戶展示了100年前的“00后”鄧恩銘如何在兵荒馬亂的年代思想覺醒、發憤圖強,以此致敬勇敢的新時代中國青年。“00后”這一稱呼跨越時空,建立了一代人與革命先烈的情感連接,使主流宣傳真正做到了入腦入心;《新華每日電訊》聯合新華社河南分社推出系列作品《漫畫中的百年巨變》,設定舊社會的“三毛”和新時代的“小櫻桃”兩個卡通角色,在“三毛流浪記”和“小櫻桃曬幸福”的生活場景對比中,展示經濟發展與時代變遷,謳歌了黨為人民謀幸福的偉大實踐。
(二)年輕態表達,以潮流元素軟化宏大敘事
為了吸引更多年輕人對時政類信息的關注,各主流媒體著力改善宏大敘事的慣用語態,將青年人群中流行的快閃、說唱、動漫、流行語等潮流表達融入時政報道,實現嚴肅新聞的軟性表達,滿足年輕一代的個性化信息需求。例如今年兩會期間,北京廣播電視臺采用快閃視頻形式,對近2萬字的政府工作報告進行總結提煉,視頻將李克強總理的原聲與文字、圖片、音樂、音效、視頻等形式相結合,將嚴肅時政內容用年輕時尚的方式一目了然地呈現出來;新華社推出原創說唱MV《十四五@十四億》,把年輕人喜聞樂見的說唱和國風元素融入“十四五”規劃的創意表達;新華網運用MR+MOCO技術,將數據可視化融入優美舞姿創作短視頻《舞動“十四五”》,實現硬新聞、硬數據的軟表達;“俠客島”聯合B站知名Up主聯合推出建黨百年原創視頻《最“燃”文物!我的血液和DNA都顫抖了!》,視頻以一個特殊的“文物”——原子彈觸發管展開,講述我國從積貧積弱到成功研制第一顆原子彈的艱辛歷程。在播放到原子彈引爆的畫面時,視頻解說道“下面請允許我說一句非常‘中二的話:諸君,且聽龍吟”,原子彈爆炸的轟鳴聲與青年人的潮流話語跨時空碰撞,不僅消除了歷史事件帶來的厚重之感,也喚起了年輕群體強烈的民族身份認同。該視頻發布僅半小時,B站播放量就突破10萬,5天后,播放量沖上130萬,彈幕1.2萬條⑥。《人民日報》則以擬人化的方式切入,在微視頻《中國共產黨百年述職報告》中用“中國共產黨”第一人稱進行自述,講述百年發展史,以接地氣的語言向全國各族人民“述職”。視頻在微博、微信、B站、抖音等平臺中被大量轉載和討論,全網閱讀量超1.1億次⑦。
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讓主流輿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始終是主流媒體創新時政報道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回首2021年,各大主流媒體時政報道在強化技術支撐、深挖創意場景、更新報道語態方面做出了新嘗試和新成績。面對新技術迭代和媒體深度融合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主流媒體應持續釋放平臺資源、發揮內容優勢,以智能技術賦能時政報道方式創新,以新理念新內容優化受眾體驗,方能更好地應對融媒體環境下的媒體競爭,不斷開創我國新聞事業發展的新局面。
注釋:
①李峰,李一明,楊琛.5G網絡下運營商云XR業務發展[J].通信企業管理,2021(07).
②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十四五”科技發展規劃》印發.http://www.nrta.gov.cn/art/2021/10/26/art_114_58293.html, 2021-10-26.
③【美】詹姆斯·凱瑞,丁未.作為文化的傳播[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17.
④ 黃楚新,陳智睿.智能融合 深度互動 輕量表達——2021兩會新媒體報道觀察[J].新聞與寫作,2021(04).
⑤ 余榮華,朱利.刷屏之作源自創新融合——人民日報新媒體建黨百年報道掃描[J].中國記者,2021(09).
⑥人民日報海外版“俠客島”“學習小組”.以建黨百年重要節點報道催生媒體融合深度質變[J].中國記者,2021(09).
⑦余榮華,朱利.以青春之我致敬百年風華——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建黨百年報道評析[J].新聞戰線,2021(13).
作者簡介:黃楚新,中國社會科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數字媒體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博導;李一凡,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博士后
編輯:徐?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