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國內媒體近年來推動的媒體融合,要汲取過去的經驗,不僅搞好平臺建設和內容建設,還要補上著作權保護的短板:在著作權法實施過程中,推動對“時事新聞”更嚴格的保護,包括對“單純事實消息”也應給予有限保護;強化對融媒體產品的著作權保護;推動賠償機制落地生根,保護原創新聞生產者的利益,這是推動媒體融合的必要舉措。
【關鍵詞】媒體融合? 著作權保護? 維護新聞原創者權益
互聯網時代,傳播的網絡化、數字化、快速化,在給用戶帶來便捷服務的同時,各類著作權侵權行為也一直困擾著主流媒體的發展。這些年傳統媒體紛紛陷入經營困境,就與此有一定關系。
當下,國內傳統媒體在推動媒體融合、重塑傳播渠道。這就需要在汲取過去經驗的基礎上,一方面搞好平臺建設、內容建設,另一方面要利用著作權等法律,維護自身權益。如果像過去一樣,生產出來的作品得不到有效保護,必然影響可持續發展能力。
新著作權法于2021年6月1日實施,相較于原著作權法有了很大變化,這是適應移動互聯網數字化傳播特點、回應現實問題而作出的調整。主流媒體和其他傳播平臺應當悉心領會立法精神,強化著作權保護,維護自身利益,才能有效地推動融媒體發展的順利推進。
一、糾偏歷史缺失 強化著作權保護
近年來,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遭遇發展困境,一些媒體因失去影響力而被迫關閉。這其中既有傳播形態發生變化、大眾閱讀方式發生根本性改變等原因,還與傳統媒體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不重視知識產權保護有一定的關系。
曾經一度,網絡媒體幾乎零成本使用主流媒體的稿件。很多主流媒體不僅著作權保護意識不強,沒有主動保護的動力,甚至主動要求門戶網站等網絡平臺轉載自家稿件;一些媒體甚至以網媒轉載量作為考核員工成果、確定自身影響力的指標。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網絡媒體發展初期,并未占據新聞傳播的主流位置,加之很多商業網站沒有采寫新聞的資質,轉載新聞成為一種必然選擇。傳統媒體最初并沒有意識到網絡媒體的生存威脅,甚至感覺網絡擴大了自身影響力。這是一個溫水煮青蛙的過程,當網絡平臺升級換代,逐步走進輿論傳播的中心,傳統媒體才普遍感到嚴冬來臨。
一些媒體逐步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要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卻因為著作權法對“作品”的定位及賠償數額過低等原因,難以真正遏制侵權行為的發生。當然,通過多年的努力,各大媒體的知識產權意識普遍覺醒,新的著作權法就是在媒體著作權意識覺醒的背景下最終得以修訂,一些缺失的短板才被補齊。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當下,主流媒體為了重建傳播能力,一方面開始推進媒體融合,另一方面在強化著作權保護,一些媒體甚至組建了著作權保護中心,要對原創評論、新聞、視頻等媒體產品進行全方位的保護。
這是一種糾偏,方向無疑是正確的,是傳統媒體求生存的必然。各媒體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提高,對于著作權保護領域里存在的不足有了更加成熟的認識,應當通過與侵權者的較量,將新著作權法的規則真正激活,打擊違法行為,保護自身利益。對于一些規則的模糊地帶,應從實踐中總結經驗,推動著作權法實施細則的修訂或出臺司法解釋,以期讓未來的著作權保護更加完善嚴密。
二、對“時事新聞”的著作權保護可以更嚴格些
由于原著作權法對“時事新聞”不進行保護,造成一些媒體花費大量人力物力采寫的稿件,被其他媒體輕易轉發,一些轉載者標明了原創媒體,一些稿件被洗稿,改頭換面,連原創媒體提都不提,影響力和流量都被拿走。這些行為在本質上就是“偷竊”。
加之賠償額度過低等因素,維權的結果往往是“付出一頭牛,得到一只羊”,從而影響了原創者依法維權的信心。
新著作權將“時事新聞”不構成著作權意義的“作品”,修改為“單純事實消息”不受保護,這從立法環節上加強了對新聞作品版權的保護,是一大進步,有利于原創者利益的維護。
但必然指出,“單純事實消息”不作為“作品”受著作權法保護,被解釋為國際通例。但這樣的通例不見得就完全合理——即使是“單純事實消息”,也是原創者付出人力物力采訪完成,而且一些單純事實消息本身含有巨大的傳播價值,所謂“字越少事越大”即此謂也。也許這類報道僅具新聞幾要素,寫作文本沒有多少獨創性,但同樣可能付出了艱辛的勞動,要付出一定成本,如果不進行著作權保護,對于原創媒體則不見得公平。
“單純事實消息”不適用著作權法的本義,按照通常的說法是為了保障信息的傳播,影響大眾知情權的實現。也許在媒體不發達的年代,過度保護著作權會有此不良后果,但在當下的時代,這種保護本身意義有限,因為傳播平臺太多,只要消息一發布就會有各種平臺傳播,僅僅朋友圈和微信群等社交媒體,就可以讓一些消息天下皆知。在這樣的背景下,更重要的是保護媒體發掘真相的勇氣和積極性。只有保護了媒體和記者追逐真相的積極性,才會讓更多真相公布于天下,才能更加有利于保護大眾的知情權。在這個意義上,保護“單純事實消息”同樣有一定必要性。
可見,無論是從前的“時事新聞”不予保護,還是現在的“單純事實消息”不保護,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有必要對“單純事實消息”作出更明確的解釋,或者通過制訂其他規則,比如,可以制訂24小時或48小時不得轉載,或在限定時限內征得首發媒體同意或付費轉載等規則,保障原創媒體的利益。
三、推動對融媒體產品的著作權保護
媒體融合的積極推進,要彌補的著作權保護短板,不僅限于原創新聞,還有其他融媒體產品。
當下的媒體融合,打破了報紙、電視、廣播、網絡的邊界,在這個過程中,對媒體著權保護不僅涉及文字及圖片,還有長短視頻、H5、音頻、漫畫、動漫、海報等融媒體產品。
當下最受市場熱捧的短視頻等作品,在著作權立法里同樣有了保護的依據。新著作權法第三條對作品的定義和類型進行了完善,將作品定義為“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并能以一定形式表現的智力成果”,在具體的條文上,將“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的表述改為“視聽作品”。如此定義“作品”,更加明確,涵蓋范圍更廣。
據統計,2020年短視頻用戶規模達8.73億人,市場規模達1506億元,成為移動互聯網最熱門的傳播類別。著作權法修改前,短視頻在火熱的同時,侵權現象非常嚴重,尤其大量“洗稿者”,嚴重侵害原創者權益。要嚴格執法新著作權法,并通過執法活動,積累經驗,讓法律保護具體化,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需要強調的是,主流媒體在做好媒體融合發展的同時,不能讓過去那種放棄著作權保護的歷史性錯誤繼續,要明晰自身利益的邊界,維護自身權益。對新聞作品的嚴格保護,其實是在保護新聞媒體的造血功能,茲事體大,要真正重視起來。
四、推動賠償制度落地生根 有效保護原創者權益
新著作權法將侵犯著作權或與著作權有關權益的賠償金額,由原先的50萬元以下,修改為500元以上500萬元以下。這是對著作權侵權法定賠償額度過低的一種糾偏。不但明確法定賠償數額下限為500元,上限為500萬元,同時確立了懲罰性賠償原則,對于故意侵權、情節嚴重的行為,處以違法經營額1-5倍的罰款。
這就意味著,對于侵犯著作權的法定最高賠償額增長了10倍,有利于激勵維權,打擊侵權,對盜版行為產生震懾作用。
過去網絡“搬運”和“洗稿”行為猖獗,關鍵在于違法成本過低,難以有效遏制違法者。賠償額大增后,抄襲者、洗稿者必將有所忌憚。“洗稿”雖不是直接抄襲,是對已有新聞改頭換面,本質仍然是掠奪他人勞動成果。這種現象在現實中大量存在,一些從業者自身不去采訪,卻總將一些熱點新聞改頭換面,重新組織文字進行傳播。這些人更加熟悉網絡傳播特點,缺少約束,更為大膽,常常以聳人聽聞的標題甚至添油加醋的情節來吸引受眾。因此,很多“洗”過的稿件反倒更吸引人,引發社會反響。也許“洗稿”行為改變了表達形式,卻不能改變非法占有他人果實的事實。
著作權法提高法定最高賠償額至500萬元,就是要抬高一些抄襲者的違法成本;對于一些造成被侵權者損失嚴重的行為,適用懲罰性賠償,處以經營額1-5倍的賠償。通過維權和執法,打擊不法行為,有效地預防抄襲等行為的發生,就能保護原創者的合法權利,有效發揮法律規范、引導、教育的功能。
當下,一些主流媒體在推進融合的過程中,不僅強化內容和平臺建設,還在內部成立了著作權維權部門,意在改變互聯網前期那種狀況,這種意識非常重要。主流媒體負有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的神圣職責,只有持續有效地發揮輿論傳播力,才能有效地為社會守望,發揮輿論定盤星的神圣職責。在這個意義上講,通過推動著作權法的實施和完善,推動媒體融合發展,維護主流媒體的合法權益,也是在維護國家和社會的長遠利益。
作者單位:瞿方業,甘肅日報報業集團甘肅新媒體集團新甘肅客戶端編輯,時事評論員
編輯:文?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