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明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雙向波動加劇。文章以小微外貿企業視角,分析了當前匯率風險管理現狀,發現小微外貿企業的避險意識有所增強,但匯率風險管理程度依然不高,進而從企業、銀行、外匯局三個角度探究其原因,以期幫助企業樹立匯率風險中性理念、提升匯率風險管理水平。
【關鍵詞】小微外貿企業;匯率風險管理;風險中性
【中圖分類號】F275;F830.73
一、引言
面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形勢愈加明顯,小微外貿企業面臨的匯率風險愈加嚴峻,引起了相關部門和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人民幣匯率韌性的形成經過了較長的時間歷程。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關于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公告》,我國自當日起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自此開啟單邊升值通道,從8.1100升值至6.0412,匯率風險雖然存在,但匯率走勢預期相對穩定,外貿企業可通過相關措施穩妥規避匯率風險。至2014年1月中旬,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由升值開始回調,同年4月24日,國家外匯管理局(以下簡稱外匯局)表示人民幣匯率趨于均衡,雙向波動條件具備。從這一時段起,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趨勢逐步顯現,企業匯率風險相應增加。2015年8月11日,人民銀行調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形成機制、加大參考一籃子貨幣力度,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匯率雙向波動成為常態,外貿企業面臨的匯率風險逐漸凸顯。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加劇了匯率波動的深度;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后,我國疫情防控優勢顯現,供應鏈快速恢復,貿易順差大幅增長,宏觀經濟走勢未受明顯沖擊,支撐人民幣匯率波動走強,但波動頻率加快,短期人民幣匯率走勢難以預測(見圖1),外貿企業面臨的匯率風險快速上升。
羅曉紅(2021)統計了匯改16年以來A股上市公司的匯兌損益情況,發現多數A股上市公司存在匯兌損失,匯兌損失的企業數量基本上逐年遞增。相較于上市公司等大中型企業,小微企業在制度、資金、人才等方面均處于弱勢地位,面對匯率波動往往“束手無策”,缺少系統管理匯率風險的能力。
二、小微外貿企業匯率風險管理現狀
根據典型分析框架,匯率風險可分為交易風險、折算風險和經濟風險。三類風險隨著外貿企業經營活動的開展而相互轉化,對小微外貿企業的影響尤為明顯。
以小微出口企業為例,當與交易對方簽訂外貿合同并約定以外幣結算時,企業即可計算出口業務帶來的外幣收入,直至相關外匯資金到賬前,匯率波動均會對企業出口收入產生影響,此時的匯率風險就是交易風險。2020年5月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高頻波動升值,小微外貿企業對交易風險的認識逐漸清晰。就筆者所在的地級市來看,多數小微外貿企業的負責人改變了以往不接受外匯衍生產品的態度,開始接觸相關知識。當外幣收入到賬后,外幣資金的風險敞口即已確認,直至外幣資金結匯前,入賬日與資產負債表日之間的匯率波動將直接影響企業匯兌損益,最終影響企業的營業利潤,此時的匯率風險就是折算風險。不同的小微企業,折算風險的存在與否有所差異,如計劃在一段時期內留存外幣收入,則將受折算風險的影響,如外幣收入到賬立即結匯用于生產,則不受其影響。意料之外的匯率波動對企業經濟價值產生的影響即為經濟風險。一般而言,企業價值是預期現金流量的現值,匯率波動通過影響外貿產品價格、市場需求進而影響預期現金流量,純出口型小微外貿企業受其影響較大。
基于匯率風險的客觀性,小微外貿企業的匯率風險管理具有一定共性特征:
(一)逐步認識到匯率風險管理的重要性,但匯率風險管理程度不高
近年來,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程度加深,匯率波動的頻度和幅度不斷加大,小微外貿企業不同程度受到匯率波動的沖擊,企業負責人逐步認識到匯率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匯率風險管理程度受是否具備匯率風險管理意愿和是否采取管理措施兩個方面影響。劉曉宏(2009)的研究表明,企業的進出口業務越多、面臨的匯率風險敞口越大,就更具備匯率風險管理意愿并采取相應管理措施,即匯率風險管理程度越高。小微外貿企業的資源有限,難以采取實質性避險措施,匯率風險管理程度不高。
(二)經營性匯率避險方式較多,而金融性匯率避險方式較少
面臨匯率風險,多數小微外貿企業采取調整自身結售匯節奏、加列貨幣平價條款、調整預收預付比例、幣種選擇“收硬付軟”、通過跨境人民幣結算等經營性匯率避險方式,而選擇遠期結售匯、期權、掉期等外匯衍生產品(金融性匯率避險方式)的比例不高。以筆者所在的地級市為例,全市2021年有380余家企業發生外匯收支,僅有10家企業選擇了外匯衍生品操作,其中小微企業7家,選擇金融性匯率避險方式的比例較低。
(三)涉外業務類型較少,匯率風險籌劃條件不足
進出口兼營、外商直接投資或大中型企業,可以獲取外貿收支、資本金收入及外債收支,通過匹配外幣流入和外幣流出的幣種、金額和時間,規避或減少外幣與人民幣之間的匯兌,既可以節省結售匯手續費和匯差,又可以減少人民幣匯率波動引起的不確定性。小微企業通常受經營類型、生產規模、投資主體所限,業務僅限于外貿出口或進口,無法實現上述外匯資金配對,不滿足動態籌劃匯率風險的條件。
三、原因分析
疫情發生以來,人民銀行和外匯局重點推動外貿企業樹立匯率風險中性理念、提升匯率風險管理水平,指導銀行加強匯率避險宣傳,引導企業遵循“保值”而非“增值”的匯率風險管理原則,聚焦主業、合理避險。企業匯率避險的整體形勢發生變化,小微企業的表現不佳,是由多方面原因導致的。
(一)企業方面
1.小微企業缺乏充足資源管理匯率風險。匯率風險管理體系包括目標設定、風險識別、風險度量、風險管理以及交易評價等系統性內容,多數企業設置專門的風險管理部門或交由財務部門管理,引進專業的匯率風險管理人才,制定匯率風險管理制度,貫穿采購、銷售以及財務等環節。小微企業在制度、資金、人才方面缺乏充足資源,難以設置專門的匯率風險管理崗位,財務人員囿于專業知識、工作內容,對國際金融市場動向、外匯衍生產品了解較少,制約了小微外貿企業的匯率風險管理。
2.缺乏有效正向的激勵機制。為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營效率,企業通常制定嚴格的考核機制,其中包括匯率風險管理崗或財務部門。一方面,企業傾向于將期權等衍生品交易費用納入財務費用考核范圍,增加財務部門考核壓力;另一方面,小微外貿企業對匯率風險管理“獎少罰多”,基于“匯率風險中性”理念的避險操作,既可能出現通常意義上的盈利,也可能出現虧損。財務人員操作得當獲益較少,卻需要承擔決策“失誤”帶來的懲罰,直接影響主動管理匯率風險的積極性。
3.缺乏主動運用匯率避險工具的能力。經營性匯率避險方面,由于小微外貿企業主要從事以初加工為主、技術含量較低、附加值較低的產品生產,或企業進口規模不大,在國際貿易中難以獲取優勢地位,議價能力較弱、幣種可選性不高、預收預付比例無法自主決定,實際避險空間不大。金融性匯率避險方面,銀行對外匯衍生產品交易存在準入門檻,部分小微外貿企業無法達到業務辦理要求;達到準入要求的,部分小微外貿企業無法接受衍生產品的手續費或保證金率;采取了金融性避險方式的,對訂單回款管理能力較弱,導致衍生產品無法正常交割。在現有銀行服務框架內,小微企業可能面臨違約風險,亦不利于后續衍生產品簽約。
(二)銀行方面
1.匯率風險管理的宣傳滲透不足。近年來,外匯局大力宣傳“匯率風險中性”理念,要求銀行做好涉外企業的匯率風險管理輔導。但銀行在匯率風險管理宣傳方面存在需改進之處:一是宣傳的主動性不足,尤其是基層,往往需要外匯局等部門推動;二是宣傳的覆蓋面有待提升,銀行主要服務于地方大中型企業,對“長尾客戶”投入精力不多,小微外貿企業接受全面宣傳培訓的機會少;三是宣傳的形式較為傳統,以電子標語、宣傳手冊、易拉寶、上門推介等傳統方式為主,未能拓展“互聯網+”宣傳思路,應全面提升宣傳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2.對于多數小微外貿企業來說避險業務門檻過高。一方面,銀行的避險產品門檻較高。遠期結售匯等衍生產品交易需獲得銀行的授信額度或衍生品交易專用額度,未獲得相應額度的企業無法參與外匯衍生品交易。小微外貿企業天然存在資信不足問題,難以達到業務門檻,造成部分企業風險敞口暴露。在外匯局等部門的推動下,避險產品費率已有所下降,如遠期結售匯的保證金由3%~5%下降至2%~3%,但對于流動性緊張的小微外貿企業而言,依然較為苛刻。另一方面,銀行避險產品報價與企業需求存在偏差。銀行避險產品的報價考慮了利率平價、正常盈利等多方面因素,疊加較為保守的定價機制,導致避險產品的報價與企業需求存在偏差,外貿企業認為外匯避險“不劃算”,降低了避險積極性。
3.提供的避險工具或方案難以滿足企業需求。銀行的外匯衍生產品雖已包含遠期結售匯、掉期、期權和以此為基礎的產品組合,表面來看種類較多,但不同銀行間的產品同質化嚴重,且基于風險因素考量,產品組合限制較多,與小微外貿企業多樣化的避險需求契合度不高。如部分基層銀行僅可提供歐式期權產品,無法提供美式、亞式期權等更加符合企業需求的產品;部分小微外貿企業的匯率避險能力較低,希望銀行提供一攬子匯率避險方案,全面處理匯率風險管理事宜,但銀行無法提供相關服務。同時,外匯衍生產品的交易流程較為復雜,不同銀行的操作流程、業務要求存在差異,讓本無精力顧及匯率風險管理的小微外貿企業“望而卻步”。
(三)外匯局方面
1.匯率風險管理宣傳不夠。我國匯率風險管理宣傳起步較早,但直至2020年,人民幣匯率波動加劇,“匯率風險中性”理念宣傳才被納入外匯局重點工作。由于基層外匯局工作人員的匯率風險管理專業知識有限,少有接受專業外匯衍生產品交易培訓,在接受產品及操作層面咨詢,或組織相關培訓時,難以提供專業性高、針對性強的避險方案。基層外匯局對宣傳形式的探索較少,缺少互聯網專業人才,主要采取傳統宣傳方式,較少發揮互聯網技術在宣傳中的作用。
2.督促銀行推進匯率避險服務有待加強。銀行直接參與外匯衍生產品交易,對企業需求、市場變化較為敏感。基于成本收益,銀行推動小微企業樹立“匯率風險中性”理念、提升匯率風險管理程度的主動性不高。部分基層外匯局推進匯率風險管理的監管措施運用不充分,未能有效督促銀行發揮推進匯率避險服務主陣地的作用,影響銀行加強匯率風險管理宣傳、深入企業了解避險潛在需求、創新外匯衍生產品成效。
四、政策建議
(一)加強匯率風險管理宣傳培訓,做好外匯避險輔導
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針對性加強對基層外匯局、銀行、小微外貿企業(特別是企業負責人)的宣傳培訓,增強基層外匯局和銀行的服務能力,強化小微外貿企業的“匯率風險中性”理念;加強小微企業匯率避險案例總結,重點宣傳外匯衍生產品在規避匯率損失中的積極作用。
(二)推進小微外貿企業匯率避險“破冰”行動,增強外匯衍生產品體驗感
小微企業是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銀行應當深入了解企業需求、改變工作思路,幫助小微外貿企業從小訂單、小份額開始運用匯率避險產品,抓住“長尾客戶”藍海市場,持續推進避險“破冰”行動,逐步提高小微外貿企業對外匯衍生服務的接受程度。
(三)鼓勵銀行加強衍生產品創新,優化匯率風險管理服務
銀行作為外匯衍生產品的供給者,應當發揮信息優勢、專業優勢、技術優勢,結合市場需求,創新更多針對性強、交易成本低、操作便捷的匯率避險方式。加強信用信息的發掘與運用,進一步降低外匯衍生產品進入門檻,使得更多類型、不同規模的外貿企業均能參與市場交易。
(四)爭取財政資金支持,降低小微外貿企業避險成本
外匯局、商務部門、財政部門等行政部門應適當給予專項資金支持,在銀行降低交易費用、保證金比例的基礎上,通過補貼手續費、提供擔保等形式,進一步降低小微外貿企業避險成本,提高小微外貿企業參與匯率避險的積極性,推動企業聚焦主業。
(五)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綜合運用匯率避險措施
小微外貿企業應當注重產品研發、品牌建設,提高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從而增強小微外貿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的議價能力、談判能力,合理利用經營性匯率避險方式規避風險;加強訂單、回款管理,契合外匯衍生產品交易要求,避免衍生產品交易違約。
主要參考文獻:
[1]羅曉紅.涉外中小企業匯率風險管理研究[J].農銀學刊,2021(06):48-51.
[2]劉曉宏.外匯風險管理戰略[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3]陳婧,李璐.小微企業匯率風險中性管理探討[J].中國外匯,2021(12):22-24.
[4]賈寧.匯率風險管理助力企業穩健經營[J].中國金融,2021(21):18-19.
[5]柳艷.新形勢下外貿企業匯率風險管理研究[J].時代金融,2020(02):52-53.
[6]曹婷婷.我國中小型出口企業匯率風險管理研究[D].東南大學,2019.
[7]黃梅波,成佳蔭,沈群.匯率風險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