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世強
〔摘要〕水是制約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牛鼻子”。近年來,山西系統謀劃,聚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突出抓好保障水安全、涵養水生態、優化水環境等工作,不斷提升水治理能力。在今后工作實踐中,應進一步加強綜合治理,做好水文章,為山西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關鍵詞〕流域綜合治理;生態基流;水環境
〔中圖分類號〕X3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8442(2022)02-0103-02
善治國者,必重水利。2022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山西時指出,要加強黃河流域綜合治理。山西省委第十二屆三次全體會議作出了要持續抓好黃河、汾河流域環境突出問題整改的戰略部署。全省上下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積極落實省委決策部署,探索流域綜合治理之道,切實做好山西的水文章,為黃河、汾河流域總體安瀾作出山西貢獻。
一、保障水安全是流域綜合治理之基
流域綜合治理是復雜的系統工程,既要遵循流域生態系統的科學性,又要因地制宜講求實效。保障水安全是流域綜合治理的基礎工作,通過綜合整治,實施防洪減災工程,形成以流域為單元、河流堤防為基礎、河流水庫為骨干、蓄滯洪區為依托的較為系統的防災減災工程體系。
一是做好防洪抗旱。山西省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各地可能出現局部暴雨洪澇或階段性干旱。堅持“防治洪水”與“規避洪水”相結合,對重點河段和水庫、淤地壩、中小河流水利工程,進行加固、疏浚、修復,確保2022年汛期前完成245座水毀水庫工程設施以及河道堤防水毀修復。堅持“防洪”與“興利”相結合,實施汾河流域防洪能力提升工程,有效防范和化解重特大洪澇災害風險,在此基礎上更好發揮水庫的綜合效益。堅持“疏通河道”與“保護河堤”相結合,加強河流堤外緩沖隔離防護林帶建設,留足河道、湖泊和濱河帶保護范圍,有序推進還林、還草、還濕、還灘,非法擠占的要限期退出,確保河道通達,排澇順暢。
二是做好風險防控。要加強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的水危機意識,加強安全生產,防止人為造成的水危機。要居安思危,預防為主,全面提升排查、監管、執法能力,有效降低水污染事故的風險;完善應急預案,開展應急演練,加強應急監測,提高應急保障能力;以法規范,加強管理,強化聯席會議,加強聯合打擊,確保環保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有效銜接;快速反應,協同應對,加強水環境風險管控力度,確保水污染零事故。
三是做好預案預警。建立水安全管理信息系統,做到心中有“數字”,手里會“數治”。實行水情險情實時圖像監視,開展氣象水文預報預測,實現對水文水資源以及洪旱災害大范圍全天候分布式的動態監測,提升現代化水安全綜合管理能力。及時發布山洪、地質災害等預警信息,完善防汛應急處置機制、防洪抗旱救災及災后重建機制。嚴格雨前雨中雨后巡查監測制度,做到早研判、早預防、早行動,堅決杜絕因防范不到位而發生事故。嚴防地質災害,開展滑坡、泥石流、塌方等次生地質災害隱患專項排查整治工作,強化流域水庫群聯合調度,精準調控省域內水利工程,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探尋我省流域綜合治理之策。
二、涵養水生態是流域綜合治理之本
水生態修復是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力點。涵養水生態就要牢牢樹立人水和諧的理念,保護修復流域的湖泊、大泉、濕地生態,優化生物群落,使河岸增綠,清水長流,家園更美,生活更幸福。
一是保護河流水源。流域作為一個整體系統,是由一個個具體的水體、草地、山脈等子系統構成,共生共榮,相互關聯,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其中,水是河流生態系統中最重要、最活躍的因子,是生命的載體,自上而下的水流是河流生態系統物質、能量和信息傳遞的縱向通道。山西省要根據實際進行植被建設、草地治理、濕地保護、土地復墾,開展河湖生態整治修復、兩岸邊山綠化、灌區渠系改造、礦區地質環境治理,涵養地下水,推動干支流沿線生態環境自然修復,確保“清水長流”。因地制宜進行荒山造林、灌木林改造、村莊綠化等,科學植樹種草增綠,打造綠色生態廊道,保護河流生態空間。
二是確保生態基流。河道生態基流為河流生命體提供賴以生存的局部環境,如魚類和其他水生動植物生長、發育、繁殖所需的水量。山西省以汾河為重點,探索解決生態用水供需矛盾突出的問題,合理利用洪水、污水資源,通過汾河兩岸的堤外蓄水工程,讓洪水在安全情況下具備涵養地下水的功能,加快污水全鏈條治理,將大量中水返還河道,避免“河水斷流”。加快推進“五水濟汾”,建設萬家寨引黃全能力配套工程,保障“河中有水”。科學調度汾河水資源,做好全流域補水日調度,保障汾河一壩、二壩、王莊橋南斷面、上平望斷面、入黃口廟前村斷面維持一定的生態流量,增強汾河自凈能力,維持“河流健康”。
三是優化生物群落。山西省水資源嚴重短缺,枯水期難以維持河道中生物的繁衍與生存,嚴重影響豐水期生物的快速繁殖和生長。這就要求,修復遭到破壞的跨區域生態廊道,帶動流域生態空間整體修復,推動河流生態系統重建,促進河流生態系統功能提升,實現源頭、上游、中游、下游的縱向連通,從河道到洪泛區的橫向連通,以及從地表水到地下水的垂向連通,形成水文循環,為水生生物提供生長、發育、繁殖必要的環境。河中有水,才能為水生動植物提供正常發育和棲息繁殖所需的水量,防止稀有物種消亡。在水質穩定改善、水流連續有保障的河段,投放、培育本地魚苗,河底種植水生草本植物,凈化水域環境,優化生物群落系統,涵養水生態,探求山西流域綜合治理之略。
三、優化水環境是流域綜合治理之要
堅持治污為要,截污納管,對癥下藥,用好入河排污口整治這一水污染治理攻堅的關鍵一招。通過城市污水治理、農業污水治理、工業企業廢水深度治理、排污口信息管理等,提升科學治污水平,優化山西省河流水環境。
一是源頭嚴防。“表象在河流,根子在岸上”。河流水污染的防治,要以“防”為主,兼以治理。把“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為治理水污染、優化水環境的總要求,把降碳擺在更加突出、優先的位置,加快推動流域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調整,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從源頭上減少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加強流域內工業企業、農業農村污染防治,確保“河流的水質,只能變好,不能變壞”。治污的同時,進行沿岸生態緩沖帶建設,在靠近河流處選用耐水濕灌木,美化景觀,攔截徑流,吸附污染,減少污染物入河,建立起河流的“貼身衛士”。
二是過程嚴管。河長制明確了各級黨政領導對環境質量負總責的要求。河長“一手抓管理,一手抓治理”,在管理過程中發現問題,并對發現的問題進行治理。目前山西省“河湖長+”模式已全面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共1.8萬余名河長上崗履職,在全流域、全方位進行河流生態空間管控的過程中,對于工業污染物中的廢水、廢氣、廢渣,生活污染帶來的垃圾問題、養殖排污的問題,生物多樣性減少問題,旅游開發帶來的污染問題,樹立系統化思維,抓源頭、重技術、靠法治,推動我省河湖長制向“有能”“有效”轉變。
三是后果嚴懲。每個人都是河流保護治理的保護者、建設者和受益者,每個人都不是旁觀者、局外人、批評家,都不能只說不做,置身事外。發揮好總河湖長制專報、掛牌督辦、省市聯席會議等制度的引領作用,進一步強化目標導向和結果導向。將常態化開展生態環保專項督察與“督政督企”結合,實現政府和企業雙監督,建立長效機制,推動河流生態環境不斷改善。開展專項督查,推動水污染治理突出問題整治整改,做到既追責問責,又定點幫扶。總結流域所有跨界斷面水質自動監測站實現日調度,實施區域聯動處置、流域聯防聯控的寶貴經驗,完善水質水量監測及視頻監控系統建設,做到精準治理、科學治理、依法治理,探究山西流域綜合治理之道,護好藍天綠水,造福三晉人民。
責任編輯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