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杜堇,明代畫家,其人物畫宗法李公麟,筆法流暢精勁,別具秀逸之態,是當時畫壇的白描高手。其傳世畫作《伏生授經圖》取材自秦漢時名儒伏生的故事,畫中描繪了主要人物伏生于漢初將《尚書》經典傳授給弟子晁錯的授經情景。本文通過杜堇《伏生授經圖》中筆墨語言的分析,聯系畫家的特定社會境遇和思想情感,深入研究“伏生”這一人物形象的藝術特色,力圖還原作品真實的動機功能及學術價值。
關鍵詞:伏生授經圖;杜堇;人物形象
一、杜堇生平經歷及《伏生授經圖》創作背景
(一)杜堇的生平經歷
杜堇,原姓陸,字懼男,號檉居、古狂,自署青霞亭長,江蘇丹徒(今江蘇鎮江)人,是明代著名的畫家,工詩能文①。畫史記載最早對杜堇進行著錄介紹的應是韓昂的《圖繪寶鑒續編》:“杜堇字懼男,有檉居、古狂、青霞亭之號,鎮江丹徒人,有籍于京師。他認真學習經史及諸子集錄,雖稗官小說,罔不涉獵。累舉進士不第,遂絕意進取。為文奇古,通六書,善繪事,其山水人物、草木鳥獸無不臻妙,由其胸中高古,自然神采活動,宜乎宗之者眾?!雹?/p>
從史料記載中可以見得,幼年時期的杜堇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到了青年時期,他因進士屢次不第而最終放棄仕途。他的經濟來源是到處旅居,買賣畫作。因此,筆者大膽推測,杜堇可能出身于丹徒一個中上階層的普通家庭。此外,杜堇交友甚廣,在當時的畫壇名望很高,與沈周、吳偉、郭詡齊名,甚至李日華在題跋中稱之為“國朝以來第一人也”③。晚明后,杜堇的名聲逐漸被歷史湮沒,他的個人履歷及藝術成就和貢獻也很少在藝術史中出現。
(二)杜堇《伏生授經圖》的創作背景
眾所周知,自古以來,受到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的影響,歷朝歷代的士大夫們,用盡一生的心血和精力追求儒家所倡導的社會生活。他們遵循儒家提倡的處事方式和為人之道,他們將儒家尊崇的效忠君主、為天下百姓謀福利的仕宦之路視為正途。在《伏生授經圖》中,畫家們把“伏生”這一人物形象看作一個可以寄托的精神載體,他們將自己的蹉跎仕路與伏生不得志的悲涼境遇相聯系,也以伏生堅持自己的理想共勉。幸運的是,伏生最終受到重用并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畫家也以此主題來鼓勵自己。杜堇所作《伏生授經圖》除了藝術風格與表現手法等具有美術研究的內涵以外,還體現了與當時哲學思想的內在契合關系,其中亦有儒家思想。
明代中期,王陽明提倡的心學在哲學、學術乃至社會思潮的相當層面占據主要地位,“蓋自弘治、正德之際,天下之士,厭常喜新,風會之變,已有其從來,而文成以絕世之資,唱其新說,鼓動海內”。理學在明代中期得到空前發展,其最深層面是對“成圣”的肯定,其產生與發展的歷史背景與思想淵源的追溯,在《伏生授經圖》中也有體現,亦可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伏生授經圖》形成的文化背景。當程朱理學在學人思想中漸呈衰勢、哲學在尋找新的突破口的時候,杜堇極有可能受此影響,創作出具有儒學思想的“伏生授經”題材藝術作品,其所表達的主題內涵恰恰與王陽明所倡導的“倡明圣學”旨趣相應和。
二、杜堇《伏生授經圖》中“伏生”形象的藝術特色
杜堇所作的《伏生授經圖》,絹本設色,立軸,縱147厘米,橫104.5厘米,現藏于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伏生是濟南章丘人,字子賤,原為秦博士。據說自秦始皇焚書之年代始,伏生將《尚書》藏匿于墻壁中,并以過人的機智躲過了“坑儒”之禍。④后來,儒學受到極大打擊,至西漢文帝時,伏生保留遺書29篇,到處教學。漢文帝到處求索能夠精通《尚書》的人,當他知曉伏生后,便想從伏生那里獲取《尚書》內容。但是,當時伏生已經年逾九旬,漢文帝想到他行動不方便,招到宮里來不太可能,所以文帝派晁錯前往章丘求取經典學問,讓伏生當面授學。因年邁加之方言的關系,當時伏生的語言由其女曦娥轉述給晁錯。杜堇所作《伏生授經圖》表現的即是這一題材。千百年來,“伏生授經”這一主題備受歷朝歷代畫家的青睞,其魅力可見一斑。
杜堇《伏生授經圖》生動表現了授受經典的場景。全圖運用人物畫白描手法,工整、細膩、嚴謹地刻畫了四個人物。此外,畫面的左上方描繪了由十余株蕉樹形成的叢林,闊葉參差,整體的造型于統一中又富有變化,可以看出當時正處于炎炎烈日的夏天。在芭蕉葉的遮擋下,四人神態各異。伏生踞坐在方形草席上,他鬢發蒼蒼,正聚精會神地傳授經典。與之相對的是一個伏案恭書的中年人,正在認真地作著記錄,這個人就是前來虛心學習的晁錯。對于熟悉經典故事的人而言,看到圖畫就知道講述的是什么故事。與之前的《伏生授經圖》不同,這幅畫中出現了“侍女”。據史書記載,伏生的方言與晁錯的潁州話差異較大,再加上伏生九十齡,牙齒掉光了,吐字不清,故晁錯聽不懂伏生的講授,因此讓“伏生之女(一說名字叫羲娥,她通曉《尚書》)口述《尚書》于晁錯,而《尚書》大興于世”⑤。
杜堇所創作的人物畫有其獨特的個人風格,他所作的《伏生授經圖》中表現了女性和男性這兩類人物。女性形象羲娥的臉部線條較為豐滿,下巴精致小巧,臉頰圓潤,整體看起來十分飽滿。在五官的刻畫上,眼睛細小而彎曲,這是古代典型的“丹鳳眼”,鼻子挺拔,鼻頭圓潤,嘴巴小巧。眉毛像彎彎的月牙,弧度恰當。從繪畫技法上來看,杜堇在刻畫女性人物的臉部時,應該是先勾線敷色,輪廓線條在額頭處呈稍稍凸起狀,在眼部則稍稍凹進。⑥臉部整體用色以白粉為高光,分別敷在額頭上,直至鬢角處,并在下巴處涂抹。與女性不同,男性的臉部不再刻意表現圓潤和豐滿,而是呈“國”字形,輪廓線和線條較多且富有變化,甚至有些年長的男性臉上還出現了凹陷,《伏生授經圖》中的伏生就是如此。
和前人相比,杜堇所創作的《伏生授經圖》畫面更為豐富和真實,更符合《史記》中對于《伏生授經圖》的記述。傳為唐代王維所作的《伏生授經圖》中只突出表現了伏生的形象,沒有晁錯的形象。圖中作一清癯白髯老叟,頭著方巾,肩上披著薄紗,兩腿盤坐在案幾后的蒲團上整理著書籍。伏生右手執一紙卷,左手指點其上,嘴唇微微張開,似乎是在向專注傾聽的人說教、指示疑難要點。從此幅圖可以看出,伏生呈現出疲憊不堪、精神不濟的衰老神態,然而在疲憊中,又透露出慈祥、莊重而又儒雅的氣質。能將具有如此高深文化修養的老齡儒生的形象、神態,逼真地再現于畫幅之上,不得不讓人感嘆王維髙超的藝術創造能力。與杜堇所作伏生形象不同,在這幅圖中,畫面是從略微俯視的角度描繪的,案幾、筆墨、書籍等物品作為人物活動的陪襯與鋪墊被一一繪制出來,而畫面中背景則留白,沒有進行任何描繪,更加突出主題,畫面形象生動。另外,從用筆用色上看,全幅簡單、生動的運筆,展現了盛唐人物畫的雍容氣象。
從畫面的整體色彩上來說,晁錯記錄經典的濃黑矩形條案是畫面中最重的色塊,與作品下方深色的湖石以及畫面左側仆從身上穿的衣服建立了相互呼應的三角形關系,色彩逐漸變淡,形成了穩定性極強的三角構圖大勢;周圍的景物互相配合,把主要人物包圍起來,使觀者能輕松找到視覺中心。
和杜堇同時代的崔子忠也曾作過《伏生授經圖》,崔子忠性格孤高自傲,一生無心仕途,窮困潦倒。錢謙益說他:“形容清古,言辭簡質,望之不似今人。”
崔子忠人物畫成就較高,取法高古,畫風清雅。崔子忠的《伏生授經圖》,絹本設色,縱184.4 厘米,橫 61.7 厘米,現藏于上海博物館。在此幅圖中,大樹蔭立,枝葉茂盛如華蓋,樹下伏生盤坐于蒲團上,面帶微笑,目光凝視著伏在石案上奮筆疾書的晁錯。與杜堇相同,圖中描繪了伏生授受經典的故事場景,伏生旁邊跪坐著的是伏生的女兒,婉約而秀美,關注著晁錯的學習狀況。學生晁錯雙膝跪在地上,持筆傾身,認真地做著記錄,不敢有一絲懈怠。石岸上置有一灰盤及一方案幾,近處兩組湖石錯落有致。此畫人物的衣紋纖細而勁挺,運筆流暢而頓挫,畫風清雅靈秀。⑦可以看出,崔子忠所描繪的“伏生”形象與杜堇所描繪的幾近相同,人物安排也類似,沒有侍從,唯有周圍安排的景物不同。
三、結語
通過仔細欣賞并全面分析杜堇的《伏生授經圖》可以發現,“伏生”形象在不同朝代產生了不同的變化,其變化透露了畫家的情感表達,從杜堇描繪的“伏生”形象中可以看出,他似乎在隱晦地表達對人生的不滿。同時,他內心深處又期待著自己能像伏生一樣再次獲得重用。⑧此外,“伏生授經”的母題也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從繪畫圖式的角度來說,后世出現的一系列“授經圖”圖式都似乎與“伏生授經”母題相關聯,如明代陳洪綬《宣文君授經圖》中“宣文君”人物形象的刻畫,明代陳洪綬、徐易《劉文成授經圖》中的“劉文成”人物形象的刻畫,明代丁云鵬《菩薩授經圖》中“觀世音菩薩”形象的刻畫,清代任熊《元女授經圖》中刻“元女”人物形象的刻畫等。這些“授經圖”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多多少少受到“伏生”形象刻畫的影響,包括人物形態、神態、衣紋以及人物形象背后蘊含的關于畫家本身的思想感情和故事情節。
作者簡介
海玉愛,1995年10月生,女,漢族,山東濟南人,曲阜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學專業2020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研究方向為儒學與傳統美術。
參考文獻
[1]屈健.中國美術史[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19.
[2]周道振.唐寅書畫資料匯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3]趙啟斌.中國歷代繪畫鑒賞[M].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6.
[4]蔣義海.中國畫知識大辭典[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5.
[5]陳日榮,歐清煜.中華硯學通鑒[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6]鄭培凱.九州學林 冬季[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7]劉玉成.中國山水名畫鑒賞[M].第3卷.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
注釋
①王麗娟:《杜堇活動系年及生卒考略》,《美術學報》,2012年版。
②劉淑麗:《圖繪寶鑒續編》,鳳凰出版社,2018年版。
③蔣歐悅:《杜堇人物畫初探》,南京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版。
④劉德賓:《儒者襟懷:杜堇“伏生授經圖”讀解》,《藝術工作》,2016年版。
⑤趙啟斌:《中國歷代繪畫鑒賞》,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6年版。
⑥尹航:《杜堇庭院人物畫研究》,上海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20年版。
⑦金愛民金銳:《從崔子忠“伏生授經圖”看其人物畫成就》,《藝術探索》,2010年版。
⑧劉德賓:《儒者襟懷:杜堇“伏生授經圖”讀解》,《藝術工作》,20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