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沁瑋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鄉村振興工作中被不斷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能夠在增加個體收入和集體收入的同時,精準地為實現脫貧攻堅、產業興旺、鄉風文明奠定基礎,筆者以陜西省鄠邑區的面塑技法為例,運用SWOT與PEST分析模型,就研究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和現狀進行總結和分析,剖析影響鄉村振興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因素,提出有效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鄉村振興;陜西鄠邑區;面塑
鄉村振興戰略是十九大黨中央提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目標是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鄉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千年文化傳承的精髓,在鄉村振興中有著重要的地位。
陜西鄠邑區面塑技法于2018年5月被列入陜西省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特點是題材廣泛,在清代之前主要以喪葬典禮上的“獻飯”面塑為主,其題材有“八仙上壽”“二十四孝”等數十種。現階段,玩賞面人的題材更加豐富,從花鳥魚蟲、各類動物到神話人物、歷史人物、戲劇人物和現代人物,幾乎無所不有。2021年,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發揮自身潛在動力、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成為研究重點。筆者以SWOT分析法,從鄠邑區面塑技法傳承與發展的優勢和劣勢及其面臨的機會和挑戰出發,精準地將鄉村振興發展戰略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有機結合起來;PEST分析法是對鄠邑區的政治、經濟、社會因素和技術因素的宏觀環境分析。將SWOT分析法與PEST分析法結合起來,對鄠邑區面塑技法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鄉村振興中的內外條件和宏觀環境進行分析,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優勢、劣勢、機會和挑戰,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效銜接鄉村振興的策略。
一、區域研究特點
陜西鄠邑區隸屬陜西省西安市,位于西安市域西南18公里處,地處關中平原,南依秦嶺,北臨渭河,自然環境優越,農業資源豐富,處于西安市半小時經濟圈內。該區域也是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中華詩詞之鄉、中國鼓舞之鄉,擁有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的實施,鄠邑區緊抓機遇,迅速、主動地利用自身發展特點,如利用鄠邑區農民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了眾多與時俱進的藝術作品,大大改善了農村的經濟水平以及村容村貌。加上村集體積極吸引企業等外來資本主動培育農村家庭經營主體,在鄠邑區,部分村民家中已成立了小型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室,有效提高了農民收入,目前穩定的市場為村民增加了一份收入來源。
二、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鄠邑區面塑發展SWOT與PEST分析
鄠邑區面塑不僅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是當地特色農產品加工的重要組成部分,鄠邑區面塑是促進當地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融合的重要載體,是實現鄉村振興的特色產業,對鄠邑區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本研究利用SWOT與PEST分析法對當地發展的優勢、劣勢、機遇、發展加以考察,并從政治、經濟、社會、科技角度對鄠邑區面塑進行分析。
(一)SWOT模型分析
1.優勢
鄠邑區面塑是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優勢主要有:首先其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較強的關中特色與濃厚的精神文化價值;其次,具有交通環境優勢,鄠邑區距西安市區僅僅18公里,交通便利,有多條高速及快速干道,可通向西安市巨大的客源市場;最后,西安市文旅產業的發展帶動了鄠邑區文化旅游產業的改善,旅游基礎設施逐漸完善,可促進非遺文化與文旅相結合。
2.劣勢
第一,鄠邑區面塑開發程度較低,開發程度較低,沒有形成有吸引力的特色非遺產業。第二,面塑的非遺傳承人數量不足,且在非遺文化傳承中沒有運用互聯網思維進行營銷。第三,面塑技法的知名度與宣傳度不夠,列入省級非遺名錄的時間較短,宣傳力度及重視程度不足。
3.機遇
國家大力發展鄉村振興政策,注重發展鄉村文明,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構成鄉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統農業社會民風民俗的集中體現,是自古傳承至今的文化精華,對現代社會仍具有巨大意義。但由于城鄉發展的不均衡,鄉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長期不重視,阻礙了鄉村振興的步伐。鄠邑區面塑文化現階段可以與旅游產品、文化產品互相融合,促進鄉村振興的發展。
4.挑戰
第一,鄠邑區面塑是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鄉村振興中農村文化的主要傳承形式。然而,現階段由于人們對該非遺文化的不重視,且非遺產品傳承人由于沒有穩定的銷量,無法保證其收入的穩定性,面臨巨大的生存挑戰。第二,除鄠邑區以外,很多地市都擁有自己的面塑資源,因而要使鄠邑區面塑更加有特色、更有競爭實力,面臨巨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