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喆 施科丞 馮雅可
5月的大涼山,草木繁茂、生機盎然。群山環抱中的昭覺縣三岔河鎮三河村,彝族特色新房外墻掛滿了金黃的玉米,果園里的冬桃長勢喜人,農村專業合作社里的烏金豬膘肥體壯,村民在村集體經濟新建項目工地上干得熱火朝天……
正如三河村村史館那九個金黃色的大字-—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擺脫貧困、邁步小康路上的三河村,在接續奮斗中創造更多幸福。
“聽了總書記的話,心里亮堂堂的”
回憶起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踏著雪后的泥路來到村里同群眾拉家常、問冷暖、敘發展的往事,受到總書記親切看望慰問的村民吉好也求至今難掩激動。“總書記對我們一家人說,‘我一直牽掛著彝族群眾,看著你們生活一天一天好起來,很高興,希望孩子們都能過上幸福生活。’”吉好也求說,“聽了總書記的話,心里亮堂堂的。”
在三河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貧困地區,特別是在深度貧困地區,無論這塊硬骨頭有多硬都必須啃下,無論這場攻堅戰有多難打都必須打贏,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記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家庭。涼山州牢記囑托,上下同心,盡銳出戰。2020年底,11個貧困縣、2072個貧困村、105.2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城鄉面貌煥然一新,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再一次實現“千年之變”,為中國減貧奇跡書寫了精彩的涼山篇章。
如今,三河村成為遠近聞名的脫貧標桿村、獲“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吉好也求一家與村里共253戶群眾搬進了新建成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過上了家里有現代化的家具、家電,出門有路、有車,村里有產業、能就業、有收入,孩子能上學、生病能醫治的好日子。
“當年總書記走過的泥路變得平整了,只能俯身進來的土坯房也變成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子。”吉好也求臉上洋溢著幸福,“我們的新生活,瓦吉瓦(彝語:好得很)!”
走出一條“短中長”發展路子
邁步鄉村振興新征程,三河村干部群眾接續奮斗,把建強基層黨組織作為扎實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鑰匙”,因地制宜探索出養殖、種植、加工、旅游、勞務輸出“五大產業”。
“發展特色產業,才能穩定致富。我們要堅持多元化、差異化發展,突出地方特色,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對于三河村的發展,第一書記李凱有著清晰規劃。他介紹,三河村黨支部將充分發揮35名黨員的示范作用,帶領群眾以發展壯大特色產業為支撐,走出一條“短期+中期+長期”的產業發展新路子。
短期“托底”,以產穩收。主攻養殖和組織勞務輸出,引進西門塔爾牛,采取“分散到戶養殖、專合社統購包銷”的方式,幫助脫貧戶戶均年增收1萬元以上。通過培訓實用技能,輸出勞動力330余人,實現人均務工收入2萬元以上。
中期“固本”,以產增收。發展產值更高的云木香1000畝、冬桃370畝、花椒2800畝,預計2至3年后,能帶動脫貧戶戶均1人在村內穩定務工就業,實現戶均年增收2萬元以上。
長期“求遠”,以產富民。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突出“總書記暖心之路”主題,一體規劃建設舊址、新居和村史館,圍繞干部培訓教育加強服務,幫助群眾實現長期穩定增收致富,全面拓寬鄉村振興發展道路。
三河村黨支部副書記羅古有格是村里有名的致富帶頭人。懷揣大學夢、致富夢、文明夢的他,在逐夢路上不停前行:多年寒窗苦讀,大學夢早已實現;返鄉創業擺脫貧困,通過成立烏金豬農村專業合作社帶領村民共同致富。三河村要創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文明村,讓羅古有格有了新的奮斗方向。“脫貧奇跡已經鑄就,新征程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我們一定會用勤勞雙手把日子越過越好。”羅古有格說。(作者單位/王喆??涼山日報社;施科丞??中共涼山州委宣傳部)(責編/陳文娟)
記者手記:
行走在三河村,遠處是青蔥翠綠的延綿大山,眼前是特色農產品種植基地,耳邊不時傳來基建工人的吆喝聲,彝家院壩里閑聊的老鄉在訴說新生活、新期待、新夢想。三河村的奮進路上,有扎根奉獻的第一書記李凱,有返鄉逐夢的致富帶頭人羅古有格,有感恩向上的村民吉好也求……這些正是涼山州成百上千個奮斗者的縮影,相信未來還有更多鄉村走出一條枝繁葉茂、花盛果豐的振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