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賢鳳
“因為閱讀,我愛上了配音;因為閱讀,我更加自信……”4月22日,廣元市朝天區朝聞社區書店內,“聲揚青春·禮贊百年”配音大賽的參賽選手聲情并茂地表演著短視頻配音;4月23日,在遂寧市圖書館古籍修復體驗區,四川省古籍保護中心的專家們演繹著古籍修復技藝,吸引不少讀者駐足;5月9日,巴中市通江縣紅軍廣場,一場精彩紛呈的文化惠民演出讓夜色下的紅軍城熱鬧非凡。
近年來,四川省推出一項項文化惠民工程,讓一朵朵鮮艷奪目的文明之花競相綻放,老百姓在參與文化活動、享受文化服務中提升幸福指數,為幸福生活“加碼”。
書香氤氳潤人心
5月11日,走進瀘州市龍馬潭區萬富金街“這有光”24小時城市書房,管理員正在將剛送到的新書分類、上架,群眾或坐在閱覽室翻看書籍,或漫步長廊,在書香中樂享愜意時光。
“自1月28日開館以來,‘這有光’24小時城市書房共組織開展閱讀活動38場,服務讀者2.7萬余人。”瀘州市圖書館宣傳教育和活動策劃科負責人、少兒服務科科長張翠介紹,“這有光”24小時城市書房是瀘州市建成投用的第20個城市書房,與傳統圖書館和實體書店相比,既保留了公益屬性,又擴大了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是推動全民閱讀的有效載體,也是傳承和宣傳瀘州文化的又一重要窗口和陣地。
“書籍陳列墻設計新穎、別致,這是我體驗過的最漂亮的城市書房。”就讀于瀘州職業技術學院的路薇說。藏書豐富、環境清幽的“這有光”24小時城市書房是一處理想的閱讀空間,每逢周末,很多市民都喜歡到這里閱讀打卡。
在瀘州,城市書房已經成為市民閱讀的新空間。近年來,瀘州市通過探索“書房+社區”“書房+公園”“書房+酒店”“書房+機場”等模式,著力打造群眾身邊不打烊的城市書房,構建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張翠說:“瀘州市現已建成24小時城市書房20個,從城市到鎮街再到社區,市民在家門口就可享受‘精神盛宴’,高品質的閱讀體驗悄然提升著市民的文化生活品質。”
城市有書房,鄉村亦有書屋。隨著全民閱讀服務網越織越密,一座座農家書屋在瀘州鄉村遍地開花。在瀘州市江陽區藍田街道石嶺村農家書屋,不大的書屋里桌子、凳子、書架等一應俱全,一排排涵蓋政經、少兒、農業等類別的書籍擺放得整齊有序。
“過去農閑沒地方去,我們只能看電視、打牌。自從村里有了農家書屋,我們每天可以到這里挑選感興趣的書籍‘充電’,生活面貌大變樣。”說起農家書屋對農村文化環境的改善,村民們紛紛豎起了大拇指。
“石嶺村農家書屋是瀘州首個智能化、自助化農家書屋,在這里,農村群眾能夠‘隨時想看隨時借、隨時想購隨時買、此網點借彼網點還’,享受與城市居民無差別的公共文化服務。”石嶺村農家書屋管理員趙孟霞介紹,為大力推進農家書屋這項惠民工程,2016年,石嶺村與新華文軒瀘州公司簽訂合作協議,投入16萬元建成四川省首個智能化“讀讀書吧”,購置設備自助借還系統、自助借還機、桌椅設備等,完善現代書屋的運行服務模式,全面實現個人身份證通借通還、數據查詢、網上圖書瀏覽及書屋智能化管理。
隨著各類閱讀陣地高質量、高標準建設和閱讀活動廣泛開展,如今,“愛讀書、好讀書、善讀書”的瀘州人隨處可見。書香,儼然已成為酒香之外的另一種城市味道。
瀘州24小時城市書房和農家書屋建設是我省全面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的鮮活寫照。截至目前,四川省已建成公共圖書館207個、文化館206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4089個、村(社區)綜合文化室3.38萬個,新型公共文化空間698個,省、市、縣、鄉、村五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正不斷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文化大餐惠民生
1月28日,在成都市成華區二仙橋街道文化活動中心,第五屆天府院壩群眾春晚活動成功舉行,讓市民享受了一道精彩絕倫的文化大餐。活動中,無論是熱情洋溢的《天府成都》歌舞表演,還是意境十足的《錦城》琵琶彈唱、旗袍秀,都贏得現場觀眾的陣陣喝彩。
“現在的日子可真好,文化活動一場接一場,我們在家門口就能看到精彩紛呈的演出,還能參與演出當‘明星’。”說起現在的生活,二仙橋街道東華社區居民王先生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天府院壩群眾春晚是以政府搭臺、專業引領、企業助力、群眾唱戲為模式的獨特文化品牌,本著讓群眾‘自編、自演’的初衷,‘誰去演’由群眾自己選,‘演什么’讓群眾自己想,動作編排和節目銜接優化交給專業團隊完成,旨在打造百姓舞臺,提升群眾文化藝術,讓群眾共享文化盛宴。”院壩文化執行總監袁旦介紹,2017年首屆天府院壩群眾春晚啟動,目前已成功舉辦5屆,3000余支群眾文化隊伍參與,觀看人數突破100萬人次。
現在,天府院壩群眾春晚已經成為充滿四川地域特色的文化名片和基層民心文化工程,四川院壩文化也成了四川天府文化“持續輸出”的窗口。
近日,涼山州會理縣彰冠鎮富樂村的文化壩子上,電影放映員手腳麻利地架起放映機,為村民播放起公益電影。看著電影,村民時而歡聲笑語,時而互相交流。
“現在電視節目雖然精彩,但大家聚在一起看露天電影更有意思,還能增進鄰里間的感情。”富樂村村民張大爺開心地說。
惠民電影放映是四川省推出的一項文化下鄉惠民活動。村里點播、政府買單,老百姓享受視覺大餐,這樣既能豐富轄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增進鄰里之間的了解,讓居民共同感受精神文明建設成果。
“文化大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群眾文化繁榮發展,需要更貼近群眾生活、更接地氣的表演、更加實際的參與。”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四川省圍繞廣大群眾的文化需求,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動文化活動向基層延伸,讓文化發展成果惠及廣大群眾,打造了四川省鄉村藝術節、少數民族藝術節、巴蜀合唱節、鄉村“春晚”等品牌活動,在全省推動開展了“百舟競渡迎端午”“千龍千獅鬧新春”“萬人賞月誦中秋”等傳統節日文化活動,讓群眾享受到的公共文化服務更加豐富、更合口味。
如今,在天府大地,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文化惠民活動已成為一道道風景線,群眾生活更加絢麗多彩。(責編/范吳瑕)
【記者手記】
“腹有詩書氣自華”,人是如此,城市亦然。記者在采訪中深深體會到:百姓生活品質高不高,與這個城市里的公共文化設施與公共文化服務息息相關。文化惠民工程,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黨和政府“執政為民”理念在文化上的具體反映。這些年,四川以文興城強自信、文化惠民沁人心,讓文化之花在天府大地絢麗綻放,讓“詩”和“遠方”融為一體,綻放出四川獨特的多彩人文之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