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鐵路事業的飛速發展,存在列車密度大、多車輛投入運用、反向傳輸等特點,想要安全高效地處理鐵路特殊地段事故,就需要結合鐵路線路分布情況,制訂出科學合理的事故救援方案,并實現對重載鐵路特殊地段的安全管理。本文主要從重載鐵路特殊地段事故應急救援和事故安全管理兩個方面入手,為保障鐵路運輸的安全性,充分發揮出安全生產的重要作用,制訂科學有效的應急救援方案,拓展安全管理途徑,構建鐵路事故救援系統,采用高效先進的技術手段降低特大事故救援難度,排除各類風險隱患。
關鍵詞:重載鐵路? 特殊地段事故? 應急救援? 安全管理
重載鐵路特殊地段事故類型主要包括行車事故和自然災害事故,事故應急救援包括設備維護、行車路線整理、緊急救援等方向,想要確保行車安全,降低鐵路事故對鐵路運輸的影響,維護基本的經濟效益,始終保持運輸路線通暢,就需要制訂科學合理的事故應急救援方案,開展各項安全管理措施。根據事故類型迅速開展應急指揮,由指揮部緊急進行路線調度,從隧道、橋梁、接觸網區域等重載鐵路特殊地段,進行事故應急救援分析,構建鐵路事故救援系統,確保各項工作流程的穩定運行。
1 重載鐵路特殊地段事故應急救援
1.1 隧道事故
如果在隧道地段出現應急事故,會受到空間限制無法運用起重機進行事故現場清理,只能采用牽引、破拆的方式進行處理。
1.1.1 頂復、拉復、吊復
首先需要到現場排查事故發生后的車輛情況,如果脫軌不嚴重、臺車未散架,可以采用復軌器進行拉復處理,尤其是空車事故能夠短時間內達到理想的處理效果。當機車脫軌不嚴重時,可以采用頂復設備進行頂復處理,根據車輛的整體重量選擇合理的頂復方案,臺車未散架可以直接進行頂部操作,臺車散架需要頂起后清理。散架臺車采用拼裝式復軌的方法,將事故車移出隧道,如果脫軌車輛出現傾斜狀態,需要通過頂鎬使其回到穩定位置,運用拼裝式臺車轉移事故車。由于隧道內部空間狹小,雙線隧道可以進入起重機進行伸縮臂作業,但需要優先考量吊機在進入隧道后的轉向問題,需要在隧道外部調節吊機吊臂,在吊機的羊角鉤、掛端梁等位置完成吊復作業,隧道內的事故機車需要利用羊角鉤掛繩索的方式進行調整,為后續救援工作的開展提供良好環境。牽引拖出方法主要用于臺車散架事故,當缺少拼裝式臺車或無法完成復軌作業時,可以將事故車清理出隧道,當發生事故的位置與洞口距離較近,可以通過拖出后起重機作業或翻車障礙清除等方式進行處理。[1]
1.1.2 隧道事故救援
根據事故問題采取不同的救援方案,當出現火災或爆炸情況時,場地內滅火困難,需要先封鎖洞口再進行滅火處理,要求工作人員佩戴防毒面具,當出現毒氣泄漏事故時,禁止人員進入。向上級提出申請,當排除洞內泄露毒氣后,佩戴好防毒面具進行事故處理,當事故現場存在放射性物質時,要優先清除放射源,確保工作人員不會受到放射性物質傷害后允許進場。當事故現場存在腐蝕性物質時,工作人員需要佩戴口罩與防酸手套,起吊處理前要時刻觀察,力矩限制器中的數據信息是否符合作業標準,只有指揮人員與工作人員進行緊密合作,才能有效避免失誤操作。[2]
1.2 橋梁事故
如果在橋梁地段出現應急事故會受到兩側鋼架的限制,導致起重機無法正常旋轉,主要采用頂復、拉復、吊復的方式進行處理。首先需要到現場分析事故發生的具體情況,當脫軌車輛靠近橋頭時,需要在拉復處理之前用石渣填滿枕木空隙,采用復軌器進行事故車拉復處理。當脫軌車輛處于橋梁中部時,需要在事故車的正前方安裝人字形復軌器完成復軌工作,在車輪的前方堆積石渣,當高于軌面時進行拉復作業。頂復工作主要針對受損不嚴重車輛,通過科學的頂復設備選擇完成頂復處理工作,如果臺車散架需要先頂起后,清理散架車,利用拼裝式臺車進行復軌處理。對于報廢車輛需要根據清理規定進行障礙清除,保證線路暢通,在頂翻車輛前需要征得專家人員和現場總指揮的同意,確保施工過程不會對橋梁造成破壞。當空車產生脫軌故事臺車保持完整狀態,可以采用起重機直吊的方法控制好回轉角度,軌道式啟動機在橋梁作業開始前,需要提前做好配重、連鉤準備,利用橋墩對起重機的前端進行支護,當橋梁較低時可以從地面建立枕木垛支撐起重機。[3]
1.3 接觸網起復救援
如果在接觸網設置地段出現應急事故,由于接觸網下方的救援空間有限,無法通過起重機進行起復操作,在事故處理階段對接觸網產生影響,將會造成停電或拆網,嚴重影響鐵路的運輸秩序。因此,需要通過拉復和頂復作業的形式,如果未造成線路損壞,并車輛保持完好狀態,利用特定的索具捆綁事故車,用橫移設備頂起事故車一端,通過橫向稿完成復軌工作。當臺車遭到損壞無法完成起復時,通過液壓起復設備的應用頂起事故車,將破損車輛清除后利用簡易臺車進行線路清理。吊復作業是指臺車未散架時,將車輛捆綁牢固,選擇與支撐梁相匹配的吊繩完成吊復處理,或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單獨起吊的方式,在鋼絲繩的兩端運用U型扣鎖進行封閉處理,通過調整吊臂位置保證處理流程的安全性。
接觸網下起復作業的具體方法如下。在工作前確定已經接收到停電命令,在作業過程中不可進行事故車攀爬,主要是采用拆解、承力索將接觸網的位置轉移到另一側,當遇到嚴重事故問題時,需要拆除接觸網創造足夠的起復空間。在起重機回轉作業時,為了避免與接觸網出現碰撞,使用長工具與接觸網保持安全距離,不可在接觸網區域拋擲繩索。進行拉翻處理時要與車輛保持距離,在復軌前鋪墊石渣控制好復軌速度,確保工作人員與事故車輛保持安全距離,千斤頂作業時要墊好枕木,保證工作人員的安全性。
2 鐵路事故救援系統的構建
2.1 系統設計
鐵路事故救援系統是鐵路運輸、生產活動開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鐵路事故救援工作是在出現鐵路事故后,第一時間進行線路清理,恢復正常的運輸秩序,降低經濟效益損失,提高對鐵路沿線的保護。想要達到這一救援目標,首先要建立科學、規范的事故救援系統,為后續救援活動的開展提供有效指導,通過工作人員及時將詳細的事故信息反饋到數據管控中心,通過系統中心進行調度指揮,有序地開展救援活動。鐵路事故救援系統利用開放性、互動性的網絡體系,加強各部門之間的高效溝通,為救援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輔助決策,通過網絡、視頻、語音等多種通話形式,順利開展救援工作,為后續鐵路線路運行情況的調查與分析奠定有力基礎,是集信息查詢、調度指揮為一體的功能性系統。[4]
2.2 系統功能
鐵路事故救援系統按照事故發生、救援準備、事故處理等時間節點,將整個工作流程分為前期準備、救援指揮、事后處理3個階段。
2.2.1 前期準備
在事故發生時,需要由列車調度員將事故報告提交到信息管理中心,通過系統反饋自動生成行車事故概括表,通過對表格內容的添加、修改與替換,對事故發生的準確地點進行定位,同時間系統發出事故報警。當調度中心接到事故報告后,通過電子地圖將事故發生地點進行高亮顯示,并結合數據信息,明確事故的主要類型,要求各業務部門迅速展開救援配合。鐵路事故救援系統具有地理信息查詢功能,能夠根據設備現場圖像和三維立體模型,及時整理救援信息,通過救援隊、救援車次和電話查詢等方式,了解事發地點和事故車輛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救援決策。
2.2.2 救援指揮
救援指揮過程主要分為視頻調度、圖片通信和監控對講等方式,當出現特大事故時,需要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進入調度大廳,利用無線視頻傳輸系統遠程進行事故現場指揮。在調度階段針對應急搶險工作,有選擇地查看終端畫面,通過無線網絡技術將事故現場的真實情況,以圖片傳輸的形式發送到指揮中心,讓領導人員到清晰的數字圖片后,針對實際情況判斷制定合理的應急措施,做出正確的指導決議,并根據上下級之間的管控關系及現場工作人員的業務能力,調取終端管理權限,對當前線路事故多發地點進行實時監控。利用通信設備獲取真實的數據信息,由值班人員通過監控情況將指令下達到應急搶險中。
2.2.3 事后處理
利用圖庫編輯與綜合管理系統,將事故處理過程中得出的信息整合到一起,方便工作人員進行數據查詢,對類似的事故原理進行綜合分析,生成事故管理報告。系統維護功能要設置安全管理權限,對各項應急預案進行編輯與儲存。
2.3 工作流程
當前我國的事故救援處理工作主要是通過技術施工人員及領導指揮人員,結合個人豐富的救援經驗展開綜合分析,并參考當前的故障情況及沿路的電務設備、車輛設備和應急搶險設備等綜合信息,制定科學合理的事故搶救方案。因此,事故緊急調度中心要充分利用信息通信系統,獲取當前事故發生的各類數據,為后續調度方案的有效落實提供數據參考,調度指揮中心通過顯示屏、多媒體調度臺、網絡終端防火墻和原視頻調度平臺等模塊構成,在施工過程中利用專網監測施工現場。在應急搶險指揮過程中,需要利用公網通過手機、無人機等網絡傳輸終端,將實際現場情況傳輸到總控制調度中心,由指揮人員遠程進行指揮工作,救援指揮系統的信息來源主要通過調度員所提供的事故情況表以及事故現場反饋到系統中心的圖片、視頻等資料。了解當前鐵路沿線的空間數據,并通過機務部門、電務部門、車輛管理部門等多個部門不斷更新與完善數據內容,當出現緊急事故時利用安全監測系統獲取準確的位置信息,為后續救援指揮工作提供有效參考。[5]
3 重載鐵路特殊地段事故安全管理
3.1 安全逐級負責制
安全逐級負責制指的是分層管理制度,需要科學界定各個部門對鐵路安全管理的重要責任,在后續出現安全事故時,能夠根據事故類型追究責任,做到安全管理、界限分明。整個系統分為決策層、事故管理層、安全作業層和職能部門,并分別制定分層標準,建立逐層考核評價體系,改變由主干部門全權管理的工作現狀,通過系統的業務考核,制定科學的量化分析指標,確保各項管理責任的有效落實。
3.2 安全信息網絡
安全信息網絡建設要充分發揮信息網絡的管理作用,充分利用系統整合鐵路沿線的各方資源,實現鐵路運輸的系統化管理,安全網絡管理中心是各部門之間通力合作的重要紐帶,在系統內部成立安全管理信息庫,有助于各級部門之間的數據互通和信息共享。在鐵路基站建立安全管理信息站,負責一定區域內的數據收集,在出現事故的第一時間總結事故產生的主要原因,分析事故發生的內在規律,制訂出科學合理的緊急救援方案。充分發揮出網絡信息在安全管理中的重要職能,有針對性地開發專業管理軟件,提高鐵路沿線安全管理的科技水平。
3.3 強化安全控制。
想要實現安全管控,需要健全安全信息網絡內容,實現原始數據的科學整合,規范各類引導手段加強自主管控,鐵路沿線的安全穩定建設是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前提,鐵路沿線事故時常發生,導致運輸環境存在不安全因素。為了第一時間展開科學的救援工作,需要保證廣大勞動者有著強烈的自控意識,以鐵路運輸流程為核心構建聯鎖網絡,只有強化各部門之間的有效聯系,才能夠確保鐵路運輸的安全性,加強各班組工作人員之間的互相管控,優化各類管理制度,制定明確的管理標準。全面落實事故責任制,對運輸流程進行綜合管控,對違章現象進行嚴肅處理,構建追責到個人的管理體系,爭取在事故發生后的短時間內進行故障排除。[6]
3.4 提高人員素質
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進行,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原則,只有打造高素質的職工團隊,才能對各項行車設備和技術設備進行有效應用,確保運輸過程的可控性。強化安全思想明確個人需要承擔的安全責任,通過統一的職工技術培訓掌握新技術、新設備的操作方法,定期進行領導干部的選拔與培訓,充分發揮出各領導人員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提供公平競爭上崗的機會。
3.5 安全分析預測
安全分析預測是針對鐵路運輸生產過程中各階段的運行特點,對當地的氣候條件和施工作業情況進行充分掌握,運用信息管理技術積累分析數據,有效預防鐵路沿線存在的行車安全隱患。找出事故問題發生的主要原因,通過逐層分析法對違章事故進行調查處理,并通過事故分析掌握主動權,確保事故救援的整體質量。
4 結語
充分發揮出系統的管理與調度功能,采用安全逐級負責制開展重載鐵路特殊地段事故安全管理,運用重載鐵路安全信息網絡,強化對鐵路沿線的安全控制,通過統一的技能培訓,提高重載鐵路應急處理人員的綜合素養。建立系統模型對各類安全問題進行分析預測,重載鐵路事故救援的可用資源分為內部資源與社會資源,參與到鐵路事故救援的各組織部門需要積極調整內部結構關系,按照一定的工作程序逐步開展鐵路事故救援工作。充分發揮出系統功能模塊的應用優勢,縮短緊急救援的響應時間,減少因救援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
參考文獻
[1] 錢苗.基于貝葉斯的鐵路事故風險概率研究[D].武漢:武漢輕工大學,2021.
[2] 李樹昆.朔黃鐵路特殊地段事故應急救援研討[J].中國科技信息,2020(18):61-62.
[3] 羅永剛.關于鐵路危險貨物運輸事故應急處置的思考[J].中國設備工程,2020(12):237-239.
[4] 杜豪.鐵路突發事故協同應急管理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20.
[5] 彭麗宇.鐵路貨運運營風險數據知識化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9.
[6] 袁嘉杉,朱昌鋒,武永貴.鐵路事故應急資源調度決策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8,28(12):158-164.
作者簡介:張京良(1983—),男,本科,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為鐵路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