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園
摘要:20世紀初期,美國畫家薩金特以肖像畫著稱,在畫壇頗有影響,時至今日,他依然啟發、引導著當代藝術家們孜孜向前。終身未娶的薩金特在家庭環境陶染下,受外光派影響,繼承委拉斯凱茲和杜郎大師的繪畫技巧,創造出屬于自己的繪畫風格。本文通過對薩金特寫實油畫特征的解析,更加深刻地了解其藝術理念,創作方法及畫面情感,探尋作品背后的藝術價值,尤其隨著寫實油畫的發展,薩金特寫實油畫的藝術價值大有可觀。
關鍵詞:薩金特;寫實油畫;特征;影響
在美國同一時期的畫家伊肯斯還在為賣出一幅畫而絞盡腦汁時,薩金特已名聲大噪,向其訂畫者絡繹不絕,一畫難求。這種畫壇局面的形成原因復雜多樣,出乎意料的是,薩金特在晚年卻毀譽參半,很多人認為他是傳統的畫家,帶有“巴洛克”的藝術風格,也有人說其作品具有“現代主義”風格的某些特點。如今,藝術界包羅萬象,海納百川,這位“油畫三劍客之一”的藝術作品不乏學者研究,企圖洞悉這偉大的藝術成就是如何誕生的,具有怎樣的特征及其守正的同時進行“現代性”探索的程度如何。薩金特對當代中國寫實油畫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力,本文提出了其在技法與精神兩方面的影響。
一、薩金特寫實油畫收藏價值
薩金特對當時的藝術市場起到了活躍市場的積極作用,其作品有口皆碑。《提線木偶》在2013年紐約蘇富比美國藝術春季拍賣會上拍賣保守估價500萬美元,在此之前,被私人收藏家收藏達20年之久。中國超寫實領域大師冷軍稱薩金特作品《阿格紐夫人》即使在專家評價下至少也值三億元。從美術技術角度來看這幅畫,畫中人物的衣服有很強的絲質感,因為對畫面關系的理解正確,筆觸明顯,粗獷、奔放卻塑造出細膩優雅的畫面和人物,遠看優雅繁復,應有盡有,近看筆觸簡潔有力,有很強的秩序感。阿格紐夫人看似隨意的姿態也是畫家精心巧思的結果:畫家在畫人物之前,受戲劇等影響,會對人物動作進行巧妙安排。
二、薩金特作品評價
19世紀70年代,現實主義代表人物相繼謝世,象征派主張脫離現實,回到遙遠的古代世界,而印象主義受牛頓光學理論影響,捕捉瞬間的印象作畫在畫展上初露鋒芒。薩金特在杜朗和古典大師影響下,吸收了外光派和古典主義的精髓,摒棄理想化的想象,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畫風。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薩金特將古典主義的嚴謹造型、細膩寫實與印象主義的豐富色彩、奔放抒情相結合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他努力擺脫舊的程式,積極吸收新的藝術養分,極好地平衡了嚴謹的寫實造型與生動表現力之間的關系,作品深受各界追捧。
1884年以后,薩金特的筆法愈來愈肆意流暢,用色更為大膽,卻招致非議,《高特魯夫人》在沙龍展出之后使他聲名狼藉。莉蓮·弗里德古德在《美國畫家》中提道:[1]“除了極少數的人說這幅肖像畫得嫻熟而優美之外,大多數人對他怒氣沖沖。”畫面復原后,可以看到X夫人(高特魯夫人)香肩半露,以“誘惑”的姿態面對觀眾,光潔的皮膚上似乎透著毛孔的微血管,像是會呼吸一樣挑逗著眾人。這使得薩金特和X夫人兩位名聲大損,原本想訂購其肖像畫的買主也不得不退避三舍。畫中為了突出夫人異乎尋常的美,采取大膽甚至造作的姿態,昏暗的背景與散發奇特光芒的皮膚形成鮮明對比,作品的色彩對比程度與筆觸的連貫走向都有著超高的表現技巧。對高魯特夫人形象的塑造是畫家對世俗和傳統的挑戰與顛覆,也可能是對上層社會某種行為的揭示。直到1887年,《康乃馨、百合、玫瑰》大獲成功,薩金特的作品才重新被美術界承認。畫壇對其評價風向發生轉變,人們開始重新審視他的藝術[1]。
20世紀80年代以后,前衛美術思潮興起,國外對薩金特的研究熱情逐漸冷卻。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1887年被稱為“油畫第一人”的李鐵夫出國學習油畫,受印象主義影響,師從有著“世界畫王”之稱的薩金特,奠定了薩金特在國內藝術圈的影響力。20世紀50年代,薩金特在國內的藝術研究界又重新引起重視。
三、薩金特藝術特征研究的多層次展開
(一)光與色的問題
寫實性油畫看重真實的畫面效果,因此把光的研究引進畫面自然而然。薩金特在光學理論傳播及印象主義影響下,探究用色的大膽強烈、瑰麗明亮,以至于無論他的水彩畫還是油畫都具有明亮的光線、豐富的色調層次及生動的色彩氛圍,渾然自成。“薩金特作品中的色彩表達具有‘新鮮的色感與穩定的色調之完美結合的特點。”王珊[2]在《傳統與現代的綜合:薩金特繪畫藝術研究》中表明,薩金特受外光派莫奈等人影響和從小因母親游歷世界各地而更注重戶外寫生,拋棄傳統的“醬油色調”,熱衷于用筆觸的寬大、光線的虛實、色彩的冷暖表現畫面的張力。莫卡[4]在《天賦之才:—約翰·辛格爾·薩金特》中對他的《《康乃馨、百合、玫瑰》進行光與色分析。他說道:“《康乃馨、百合、玫瑰》是一幅充滿詩意的作品,作者把兩個女孩在鮮花叢中嬉戲的畫面渲染出了田園詩的光輝。”這些色彩使畫面富有情感,令作品有視覺沖擊力,也表達了作者對童年純真的回味。畫家為了保持畫面的光源效果,總在固定的時間外出寫生。
(二)畫面是否具有“現代性”問題
薩金特是一個標準的傳統畫家,他的藝術創作建立在古典油畫的基礎上。但如王珊[3]在《傳統與現代的綜合:薩金特繪畫藝術研究》中所指,“薩金特畫面中的筆觸表現了獨特的節奏感與韻律感”,這種非描述性筆觸就是現代畫家常用的技法。薩金特概括的、非描述性的筆觸符合“現代性”的描述。
在《鄉村兒童》(圖3)中,畫家的筆觸狂放不羈,他摒棄了傳統的筆法描繪,甚至忽略胳膊轉折部分的結構,只觀察印象中的形與色,帽子、蝴蝶結及其他部位的處理明顯符合克萊門特·格林伯格在《現代主義繪畫》中提出的平面性特點。批評家將區別于其他藝術的形式—現代繪畫中的平面性,視為繪畫的唯一特點,而薩金特的《愛德溫·布斯》《考文垂·巴特摩爾》和《羅博特·哈里森夫人》等許多作品取消了景深或者封閉景深的畫法,恰好都符合這一點。《在卡爾科特作畫的丹尼斯·米勒》中洋洋灑灑的筆觸和黑白處理與印象主義對畫面處理的方式不謀而合。不僅如此,畫家還在繪畫中體現了現代主義的一個特點,即限定性,他表現了繪畫材料獨立的藝術價值,在審美取向與藝術風格上體現了自己獨特的個性及現代藝術家獨有的標識。38FEC368-C650-4D42-ADE6-5F0FBCBF81DF
(三)構圖特點問題
薩金特在構圖上帶有個人鮮明特色,常采用具有動態感及“片段式”取景的構圖。1878年,他根據海景及漁民生活的速寫創作的油畫《坎卡爾的拾牡蠣者》令他一舉成名。畫面中心,兩位女性抱著籃子相談甚歡,并往海邊走去,右面是溫柔的祖母提著裙擺側頭注視著外孫將褲腳挽起,左面的一對母女正拉著手向海邊望去,三組形象與后面簡約處理的人物呈“C字形”構圖,整幅畫面又呈“Z”字形構圖,可見其別出心裁。他筆下的畫面總是結合筆觸,不斷運動。
傳統畫家喜歡全景構圖,薩金特則喜歡避免全景視角,別具匠心,用類似于照相的構圖研究畫面,如在作品《白船》中這些船的位置非常巧妙,甚至連一艘完整的帆船都沒有出現。《克勞德·莫奈在樹林邊緣作畫》描繪了莫奈與妻子在林中對景寫生的畫面,仿佛一幅電影特寫,體現了畫家“截取式”的構圖風格。徐偉棟[4]在《約翰·辛格爾·薩金特人物油畫中的技法融合語言表之一:“整體”與構圖》中,將畫家的構圖分為空間構圖和時間構圖。徐偉棟肯定了畫家作畫過程中的“整體”思維,并依據阿恩海姆的說法,將油畫具體到三維空間和二維空間構圖。他認為一切藝術都是在時間與空間上做文章,但這種觀點是先用共性套個性,盡管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但也喪失了對畫家構圖獨特性的深度考量。
四、如何在此風格基礎上創新的問題
國內畫家在研究薩金特藝術之后,聯想到中國寫實油畫的發展問題,結合他們自身經歷對寫實繪畫產生思考。薩金特的油畫既有對古典油畫的繼承,也有對寫實油畫的新探索。寫實油畫要求我們不僅具有相當成熟且過硬的繪畫專業技能水平,即嚴謹扎實的造型能力、熟練掌握材料的性能、別具一格的清新構圖及豐富鮮活的色彩表現等,也要具有創新精神。要想在歷史舞臺上精彩不斷,就要不斷編排出精彩的內容。油畫創作也是如此,在吸取藝術家精湛技藝的同時,也要將個人成長同他人和時代的變化有機結合。
五、總結
本文圍繞薩金特的藝術特征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薩金特受哈爾斯、委拉斯凱茲及印象主義等人的影響,繼承古典主義在造型上的準確和嚴謹,又采用極富概括性和具有現代性的筆觸,受到現實主義畫派的影響,拋棄理想化的形象,如實摹寫,注重光色研究,追求更加多元的色彩畫面。對色彩的獨特理解和感受使之用色大膽、不拘一格,豐富了色彩表現力,創造了獨具特色的繪畫構圖風格,具有探索精神。對他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探索未來寫實油畫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莉蓮·弗里德古德.美國畫家[M].朱雍,譯.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3:66.
[2]王珊.傳統與現代的綜合:薩金特繪畫藝術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20.
[3]莫卡.天賦之才:約翰·辛格爾·薩金特[M].北京:北京中國學術期刊電子出版社,2020.
[4]徐偉棟.約翰·辛格爾·薩金特人物油畫中的技法融合語言表之一:“整體”與構圖[J].藝術大觀,2021(13):48-50,53.38FEC368-C650-4D42-ADE6-5F0FBCBF81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