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民法典》的實施與經濟法的職責擔當

2022-05-31 00:17:23胡光志
現代法學 2022年3期
關鍵詞:經濟法人性法律

摘 要:《民法典》的頒行,標志著我國民法正式進入法典化時代,開啟了法治中國建設的新征程,這對于民法自身的發展、市場經濟法治的鞏固和既有法律體系的完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經濟法原本是繼民法之后為彌補民法運行中的某些不足而衍生出的一套規范體系,其在《民法典》施行時代的職責擔當在根本上并沒有改變,也不應該受到質疑和削弱。通過反壟斷以回歸民法運行所需的社會條件,通過調整強弱關系以維護合同存續的平等根基,通過市場監管以補充民事救濟的不足與被動,通過宏觀調控以保障市場的整體安全和效率等,既不“越位”也不“缺位”,由此促進《民法典》的施行,是經濟法在《民法典》實施過程中的應有職責。由此,《民法典》的施行才會有更加充分的現實條件和切實的社會效果,偉大的民法才會永葆青春。

關鍵詞:《民法典》的實施;經濟法的職責;法律部門的互動;法律實施的效果

中圖分類號:DF41? 文獻標志碼:A

DOI:10.3969/j.issn.1001-2397.2022.03.08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一、問題的提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的頒行,在我國法治建設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標志著我國民法正式進入法典化時代。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的《民法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民法典》將先前的民事單行立法整合為一個有機法律體,“結束了‘領域立法’的割據狀態,不僅使《民法典》真正成為社會的基本法,而且使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更為嚴謹。”①為此,有研究者稱其“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是民事權利保護的宣言書,是新中國民事立法的集大成者。”②盡管因為實施時間過短,無法從實證的角度去觀察《民法典》給社會經濟生活帶來的變化,但從邏輯推演的角度審視,大體可以預見:《民法典》的正式實施必然給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供更加完備的制度保證,必然給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建設帶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從而加速法治中國愿景的早日實現。

從學術研究的視角審視,關于《民法典》頒行的重大意義、《民法典》實施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問題等,民法學者已經進行了充分的研究。然而,由于《民法典》頒行后,不可避免會涉及法律體系內各部門法之間的銜接與協調,特別是與民法關系最為密切的經濟法該何去何從,在《民法典》時代將扮演什么樣的角色、發揮什么樣的作用等一系列問題,都需要學者站在整個法律體系的高度,從部門法之間互動與配合的視角,研究《民法典》頒布實施對經濟法產生的影響,以及經濟法反過來對《民法典》的實施將有怎樣的職責擔當和功能定位。正因如此,“《民法典》的實施與經濟法的職責擔當”這一論題,才富有了時代意義:在充分認知、肯定《民法典》頒行的時代意義的同時,透過學理爭議的表象,站在部門法分工配合形成一國法治體系的立場,闡釋經濟法在《民法典》時代的作用定位,明確經濟法與民法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使經濟法既不“越位”也不“缺位”,在《民法典》的實施中站穩自己的立場,發揮好自身的作用,實現兩者間的良性互動。這既是《民法典》實施時代經濟法面臨的時代性課題,也是《民法典》施行中如何借用其他部門法的力量維護自身的施行條件、保證自身施行效率的時代性課題。

二、《民法典》頒行的時代意義

對《民法典》意義的研究,是其頒行前后一個非常重要的學術議題,同時也是本文的一大語境。然而,如果說《民法典》頒行之前關于其意義的研究,更多是從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進行宣言式的研究,在立法論層面促成《民法典》的科學創設,那么之后的研究范式將會實現從立法論到解釋論的轉向。概言之,在有了權威文本后,“以創設為目標的立法論,應轉向對以文本為依據的解釋論。”[

陳金釗:《民法典意義的法理闡釋》,載《中國法學》2021年第1期,第83頁。]基于此,在不陷入法條主義窠臼的前提下,以下將最大限度以制定法為依據,從市場經濟法治建設、民法自身發展以及既有法律體系三方面分別闡釋《民法典》頒行的時代意義,以明晰本文的邏輯前提。

(一)民法典之于市場經濟法治的意義

關于市場經濟與法治之間的關系,經過長時間探索,我們得出了“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的經典論斷。《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因此要以“保護產權、維護契約、統一市場、平等交換、公平競爭、有效監管為基本導向,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民法典》則是市場經濟領域的基礎性法律,為市場經濟的和諧有序發展提供了基本的“游戲規則”。也正因如此,《民法典》的頒布和實施,在為市場經濟注入新的活力時,也將有助于市場經濟法治的進一步完善。

具體而言,《民法典》之于市場經濟法治的主要意義集中體現在:第一,進一步確立了市場經濟法治的原則。以《民法典》第4條至第9條為代表的法律制度,通過對平等、自愿、公平、誠信等基本原則的確立,為市場經濟法治建設提供了最為基礎與核心的法律原則,使市場經濟具體法律制度的構建有了宏觀指導和根本遵循。第二,形成了更加嚴格的產權保護制度。以《民法典》第3條為代表的相關法律制度,通過完善對民事主體人身權利、財產權利、物權、知識產權等合法權益的保護,進而建立起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規律,能夠激活市場主體活力的產權保護法律制度。第三,進一步完善了市場交易法律制度。通過確立以合同編為代表的市場主體交易法律制度,完善了市場運行的核心法律制度,構建起了維護契約的法治條件,使市場交易的制度和規則更加合理有效。第四,確立了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制度條件。《民法典》為統一市場提供了制度條件,其統一適用有助于打破各地、各級法院因裁判規則適用不統一而造成的客觀市場割裂;同時,也進一步營造了公平競爭的法律環境,如《民法典》第207條對國家、集體和私人物權的平等保護,使各主體參與市場競爭有了公平的制度基礎。

(二)《民法典》之于民法自身發展的意義

法典化之于部門法自身而言,是自身形式和結構集約化、系統化和規范化的最高表現,有助于形成統一的法律價值、法律原則、法律秩序、法律適用標準及法律效力。《民法典》作為我國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對于民法自身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它的頒行整合了分散的民事單行法,構建了在統一價值指導下的完整、系統的規范體系,產生了統一法律規則、便利找法用法、便于體系釋法和利于查漏補缺等功能的實現。[參見王利明:《民法典的體系化功能及其實現》,載《法商研究》2021年第4期,第3頁。]應當說,《民法典》的頒行,表明我國民事領域的各單行法在不斷發展變遷的過程中,形成了共同的基本價值、理念、原則和目標,體現了我國民事領域立法技術和能力的成熟,當然也體現了民事領域學術研究的卓越成就。具言之,《民法典》之于民法自身發展的意義集中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標志著我國民事領域統一法律規則的形成。“形式合理化”是法典化最直接的外在表現。法典化將分散的法律制度進行一次系統性整合,以此來結束單行法規則不統一甚至沖突的狀態,既能夠對各類民事主體的行為提供穩定的預期,也方便法官統一援引與適用。第二,有利于我國民事領域統一法律價值的形成。“如果說規則統一是《民法典》體系化的外在表現,那么價值統一則是《民法典》體系化的內在表現。”[王利明:《民法典的體系化功能及其實現》,載《法商研究》2021年第4期,第6頁。]單行法之間規則的沖突,實質是內在價值的沖突,也就是分散立法條件下不同法律被植入了不同的利益和價值訴求。《民法典》的頒行,提取了各單行法法律價值的“公約數”,使得民事領域形成了統一的法律價值。第三,有助于我國民事領域統一法律適用標準的確立。之所以強調統一法律適用標準,從最樸素的視角看,“同案同判或異判”是民眾對司法正義與否最樸實的評判。[參見安晨曦:《最高人民法院如何統一法律適用——非正規釋法技藝的考察》,載《法律科學》2016年第3期,第50頁。]在《民法典》頒行前,我國統一法律適用的主要任務都由最高人民法院通過釋法的方式得以實現,《民法典》頒行后,在很大程度上依然需要釋法,但法典化具有便利法官找法用法的優勢,將有利于統一法律適用標準。即便依舊需要釋法,《民法典》的頒行使得體系解釋更加具有現實操作性,解釋的結論也更具有科學性。

(三)《民法典》之于既有法律體系的意義

“全面關照的體系功能,在現代社會仍然無可取代。”[蘇永欽:《尋找新民法》,臺灣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58頁。]《民法典》的頒行,不僅對自身體系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整個既有的法律體系而言同樣具有重要意義。《民法典》的基礎性法律定位,是將其置于整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在整個法律體系內部通過橫向比較進而得以凸顯。這種基礎性法律的定位,進一步凸顯了其實際效用和獨特價值。從實際效用上前瞻性地審視,作為基礎性法律的《民法典》,“會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保障人民群眾美好幸福生活提供充分的法律保障。”[王利明:《民法典的時代意義》,載《人民檢察》2020年第15期,第1頁。]具體而言,《民法典》之于既有法律體系的主要意義集中體現在:第一,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盡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之后,我們的制度建設整體上已經實現從“法律體系”到“法治體系”的實踐跨越。[參見莫紀宏:《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法治體系與制度體系的有機統一》,載《法學雜志》2020年第5期,第18頁。]但這一法律體系不是固定不變的,依然體現了動態、開放和與時俱進的特征,需要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豐富、完善和創新。《民法典》的頒行,在實現法律體系內部精細化建構的同時,部分制度也創新、豐富和發展了法律體系的內容,最突出的例證就是人格權編的單獨創設,彰顯了人的主體地位,有力地維護了公民的人格尊嚴和人性權利。當然,《民法典》的頒行只是對既有法律體系的完善和發展,它并沒有、也不能打破既有的法律體系。也就是說,它既沒有降低法律體系內其他部門法的地位,也無意削弱法律體系內其他部門法的作用。第二,為法律體系內其他部門法自身的體系化提供了經驗借鑒。《民法典》本身是民法法典化的標志性成就,其在編纂中對部門法體系化的探索,成了我國綜合立法的一個范例,可以為法律體系內其他部門法的法典化提供較為豐富的經驗借鑒。其他部門法的逐步體系化,也將是我國法律體系走向進一步完善的必要進階。第三,有助于促進法律體系內各部門法之間的協調與互動,進而促使整個法律體系整體功能的充分發揮。內部結構的有序、統一與和諧,是任何一個系統功能得以發揮的重要前提。《民法典》的頒行,進一步明確了民法與其他部門法之間的關系和邊界,有助于消解部門法之間的沖突,促使法律體系各部門法之間協調發展與和諧互動,進而更好地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功能,提高其整體運行效率。

三、經濟法在《民法典》時代的職責定位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內,與民法關系最為密切的實體法莫過于經濟法。因此,《民法典》頒行后,厘清兩法之間的關系,明確經濟法在《民法典》時代的職責定位,既有助于《民法典》的實施及其作用的充分發揮,也有助于經濟法功能的實現。事實上,認識民法和經濟法關系及其各自作用定位的方法不勝枚舉,但不管何種方法,最終都需要回歸到對人性的關懷和利益調整上,這不僅是筆者曾經在研究法與人性關系時的基本立腳點,也是《民法典》回歸民法本真,將人格權單列為一編的深刻理據。究其原因,人性是人的天然本能,是人的一切活動和外部表征的內在根據,也是任何法律權利產生的人學基礎。從人性視角審視經濟法與民法之間的關系,“民法是直接確認、張揚與調適人性的一種法律;而經濟法則是為彌補民法于人性張揚與調適方面某些不足而形成的又一套規范體系。兩者共同作用,以達人性之共同發展與和諧。”[胡光志:《通向人性的復興與和諧之路——民法與經濟法本質的另一種解讀》,載《現代法學》2007年第2期,第9頁。]

(一)《民法典》時代經濟法的職責:維護民法運行基礎條件

民法是國家體制下第一次人性大解放的法律表彰,尊重每一個人是民法的起點,也是民法的終點。民法主張和確認的人格獨立、人格平等、人身自由、意思自治等,既是人性解放的法律表達,也是維護其自身運行的基礎條件。[參見胡光志:《人性經濟法論》,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51-89頁。]從歷史的角度看,“經濟人假定”、社會運行中“看不見的手”以及后來的“守夜人”角色定位等理論,為民法解放人性提供了思想基礎。在此基礎上,民法為人性解放創造了客觀條件。通過一系列制度設計,民法讓每一個人真正成了獨立、平等、自由的人。民法的這種制度設計,準確地反映了人性及其基本需求,以至民法塑造的人格獨立、人格平等、人身自由、意思自治的社會局面,于不知不覺中悄然變化成了人性發展所追求的“理想目標或藍圖”。與此同時,借助于成熟的法律技術,通過抽象的人格塑造,以及完備的權利體系構建,民法在自身的價值范疇內為表彰和調適人性,維護其運行的基礎條件或追求其理想目標,確立了較為完備的制度保障。民法的法典化,以及獨立人格權編的頒行,即是抽象人格塑造趨于完善、權利保護不斷類型化和體系化的一種體現。也正因為如此,我國《民法典》的頒行,有助于進一步表彰和調適人性,特別是人格權獨立成編,構建了以人格尊嚴為首要價值的人性確認、張揚與調適機制,充分體現了民法的人文關懷精神。[

參見王利明:《人格尊嚴:民法典人格權編的首要價值》,載《當代法學》2021年第1期,第3頁。]

然而,民法在確認、張揚與調適人性時,在自身的價值體系內,尚不能達成維護其運行的基礎條件的全部目的。其法典化也只是民法內部規范的一種集成和優化,其中即便有維護自身運行條件的制度設計,也很難突破民法固有的范疇與價值體系。因此,就算民法最大限度甚至“蹩腳”地納入了本為經濟法中助力弱者保護的“懲罰性賠償”制度,也難以與傳統民法“平等者間無管束權”和“平等者間無處罰權”的價值理念相容,也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民法運行中所面臨的諸種問題。例如,民法用抽象人格最大限度地忽略人的個性差異,為個體人性的解放與張揚最大限度地提供公平的機會,但是,在確認和充分激勵人性張揚的同時,卻無法顧及基于人性的個體差異所形成的不公平的最終結果,因而其追求的是典型的形式公平。至于實質上的不公平,傳統民法的價值與規范體系可做一定的努力,卻無法從根本上對之予以平衡。在個體差異和人性自由競爭的共同作用下,必然會產生事實上的競爭條件和競爭結果不公平,進而出現新型的人性差別、沖突甚至出現新型的人格控制。長此以往,社會在民法框架下運行的一個必然結果便是兩極分化(馬太效應),強者恒強,弱者恒弱,形成有悖于民法獨立、平等、自由精神的社會局面。此時,形式公平已然異化為實質不公平,市場競爭也會發生扭曲或畸變,信息偏在將不可避免,甚至可能會出現“經濟人假定”下由個體理性所導致的宏觀失序。這些情形的出現,讓民法自身所追求和構建的人格獨立、意思自治等崇高理想受到威脅乃至形同虛設,導致民法運行中本旨與結果的悖論,使民法的施行效果大打折扣。

就法律史觀之,經濟法在其誕生時所肩負的首要職責,就是以反壟斷為突破口,從民法的外圍著力,維護民法最早預設的社會運行條件。換言之,經濟法是在壟斷窒息了市場競爭、扭曲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自由并導致市場失靈,而民法對之又無能為力的背景下產生的,其首要使命就是要在保持民法固有機制、維持其人性解放成果的基礎上,通過人性調適的方式,使得民法“理性經濟人”回歸到“現實人”,以矯正民法規則下人性運動的變異,并解決這種變異引發的諸種社會問題,從而維護民法運行的基礎條件。經濟法所追求的實質公平、社會利益本位、弱者保護、整體安全和效率、高質量發展等目標,大都以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消費者保護、宏觀調控等方式得以實現,而這些目標的實現,恰恰就是對民法運行基礎條件的維護或回歸,是對民法在人性解放和調適中出現不足時的有效補充。因此,如果說民法是在國家體制下法律對人性的第一次大解放,那么,經濟法就是在國家體制下民法解放人性的基礎上,法律對人性的第二次大解放。這種解放不是要否認第一次人性大解放的文明成果,而恰恰是對第一次大解放的維護與回歸,而且,這種維護與回歸也是法治與人文精神的進一步升華。

(二)經濟法維護民法運行基礎條件的緣由:民法調適的局限

當民法運行中出現本旨與結果之間的悖論后,面對因新的人性沖突導致自身運行基礎條件的扭曲與缺失,民法能否自救,能否通過自身的變革與改良加以克服呢?對此問題,長期以來,民法理論和實務界也都在試圖做出回答。例如有學者提出,以人為本的民法,其倫理基礎在于“人的相互尊重”,而“人的相互尊重”倫理原則的法律化,就是指個人的自由及權利的行使應顧及他人或者更高的價值利益,個體自由應該因為維護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而受到必要的限制,權利行使不得違背公共利益。[參見王澤鑒:《民法總則》,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8-30頁。]為了限制人性無限張揚可能造成的負外部性,防止人性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過程中存在的人性方面的道德風險,民法相關制度設計也為人性張揚設置了一些邊界,包括每個人必須以和平的方式釋放人性,行使權利侵害他人權利時需要承擔侵權責任,行使權利需要符合公序良俗等。民法中的撫養義務、監護責任、贍養義務、對胎兒的特殊保護制度、對慈善法人團體的確認、對贈與合同的保護等,都體現了民法對人性差別的認可與補救。但總的來說,在抽象人格整體塑造趨于完善的前提下,民法的這種“自救”畢竟是局部的和表面的,并不能達到有效維護其運行基礎條件的目的。民法之所以出現無法從根本上實現“自救”的困局,主要根源在于:其一,理論上“經濟人假設”的人性失落。人性的現實表現是復雜和多樣的,人性天然就因個體差異而存在差序,并非“經濟人假設”中人人都具有完全理性、完全意志力、完全自利的理想樣態。基于人性的個體差異,在參與市場經濟活動,參與社會競爭時,結果上的平等和自由是無法保證的。即便每個“經濟人”都是“理性”的,由個體理性導致的集體非理性也無法避免,每個獨立個體在“理性”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在整體上或宏觀上可能已經失卻了“理性”。其二,在進行制度設計時,民法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性兩極分化這一矛盾。因為以抽象人格為基礎所設計的整個民法制度,必須以隱去人性的一切差別作為根基,且其根本的制度都是圍繞無差別的人性假設來運作的。[參見胡光志:《民法與人性的哲學考辨》,載《法律科學》2011年第3期,第74頁。]民法之所以會將私有財產權推向神圣,用繼承權作為私有財產權的進一步固化手段,將契約自由、意思自治作為人與人之間活動的根本原則,目的就在于要突出民法解放人性所追求的“人性平等、人性自由”之本旨。“民法的自由價值決定了民法之‘人’法性質,同時也決定了民法之‘私’法性質。”[劉云生:《民法與人性》,中國檢察出版社2005年版,第141頁。]這就決定了民法難以通過自身制度的變革,對因人性差別而引致的問題從根本上予以克服。這也正是民法自然運行最終不可避免會出現目的與結果相悖反,以及經濟法不可避免地得以產生的根本原因。

(三)經濟法維護民法運行基礎條件的可能:經濟法的相對優勢

就立法史角度而言,經濟法產生于民法運行中出現的一些無法克服的困境。因此,經濟法為了解決這些困境,彰顯民法的人文精神,就要以新的法律手段復歸人性之路,也就是要通過一系列制度的設計,補救民法調適的不足,維護民法運行的基礎條件。面對民法調整的局限,現代國家承擔起了使經濟生活回歸民法正義的責任,試圖借用公權介入的力量為所有的人(“現實人”)提供一個符合人類尊嚴的生存環境。于是,經濟法從宏觀經濟正確性出發,使私法自治與國家“高權”的調整共同作用,打破原有的公法和私法劃分體系,通過國家“高權要素”對私法自治制度進行補充,追求經濟生活盡可能公正。[參見[德]弗里茨·里特納、邁因哈德·德雷埃爾:《歐洲與德國經濟法》,張學哲譯,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第24-35頁。]正因為如此,經濟法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并不是要否認民法或者替代民法,恰恰是因為民法在解放人性的同時,人性運動中出現了馬太效應擴張、形式公平異化為實質不公平、市場競爭畸變為壟斷和不正當競爭、信息不對稱影響資源合理配置、公共產品的供給面臨困境、個體理性導致宏觀理性缺失等難題,而民法自身又無法從根本上克服這些難題,終至危及民法自由、平等、公平、誠信、意思自治等賴以存續的基礎條件,才以“第三法域”的身份對發達市場經濟做出的一種時代性回應。

從宏觀角度出發,經濟法主要通過如下措施彌補民法調整局限,維護民法運行基礎條件:其一,以實質公平為價值取向,彌補民法形式公平的不足。經濟法承認人性的個體差異,針對不同能力、不同秉賦、不同條件的人設置不同的權利機制,不僅關注起點的實質公平,更關注結果的實質公平。例如,對自由競爭,經濟法強調維護公平的自由競爭秩序,“確保實質性的市場自由公平競爭”[[日]丹宗昭信、伊從寬:《經濟法總論》,吉田慶子譯,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10頁。];又如,民法合同制度與繼后出現并與之同時存在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相比,合同制度仍然關注形式上的地位平等、合同自由、意思自治,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則在尊重普通合同精神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具體合同中出現明顯強弱關系時的一種利益平衡和調整,使得同樣處于合同關系中的弱勢一方(消費者)的權利更能夠得到切實保障。其二,以共同發展觀為依歸,克服個性發展觀的局限。民法所主張的人性解放,是一種個性發展的觀念,這種觀念本身并沒有錯,但撇開個體能力差異的個性獨立與自由發展,不可避免會形成兩極分化,貧富懸殊。對此,經濟法通過保護弱者等途徑平衡人際的兩極分化,通過財稅等制度平衡地區間發展的巨大差異,通過可持續發展的制度設計平衡代際發展的不公平,以此克服個性自由發展可能帶來的局限性。其三,以社會利益為本位,革除個人本位之弊端。民法關注個人利益,是個人本位的主要法律表達方式,這是不容爭辯的事實。盡管民法也關注社會(公共)利益,但這并不是它的主旨,在它的規范建構中也多為倡導性、指引性規范,而經濟法的立足點便是社會利益本位,基于個體結合為公共體從而會在個體利益之上形成超越于個體利益的社會公共利益這一事實,在最大限度保護個人利益的同時,致力于對社會公共利益的保護。由于公共利益與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需求和基本利益相關,保護社會公共利益,從根本上說也是對個體利益的一種保護。也就是說,經濟法與民法的一個區別就在于,民法側重于個體利益的彰顯和保護,經濟法則在尊重民法的基礎上,同時注重公共利益的保護。它不僅提倡個體理性,更關注宏觀上的社會公共理性。其四,以國家公權的適當介入,補救私法意思自治之不足。民法所預設和追求的意思自治,是平等、自由的必然延伸,也是平等、自由的最好表達,曾是人們長期追求的社會理想。然而,有無意思自治解決不了的問題?意思自治是否應當有邊界?答案是肯定的。例如,意思自治在眾多個體達不成一致意見時,就會形成公共事務無法決策的尷尬,也就是說,單純的個人意思自治在大多情況下無法顧及或者達成社會公共利益和社會整體安全(包括市場安全)。正因為如此,人類社會進化過程中才會產生公共事務“多數決”的著名規則。至于意思自治的邊界,更是不言自明:正如任何權利都有邊界一樣,它也應當被置于社會的倫理與法治范疇之中,從而受到一定的約束。經濟法致力于借助國家公權力的干預,側重關注意思自治的邊界及其不逮,主動站在公共利益的角度,采取更加積極和主動的措施(如依法監管和調控),以實現權利分配的實質公平,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確保市場和宏觀經濟的安全以及維護社會之公共利益。

四、《民法典》的實施需要經濟法的互動

法律的生命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民法典》的價值需要在具體實施中得以體現。基于上述對《民法典》時代經濟法的作用定位的分析可知:不管法典化與否,鑒于社會的運動,民法在長期發展中無法有效維護其得以運行的基礎條件,而經濟法的職責和作用恰恰能夠彌補民法的這一不足。因此,《民法典》的實施需要經濟法的互動,需要用經濟法的手段維護其運行的根基。更具體一些,“法律中設定的權利、義務和責任,最終都會落定在普通民眾的身上,要么會成為他們的福利,要么會成為他們的負擔。”[孫憲忠:《民法典實施要始終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載《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1年第1期,第76頁。]經濟法的作用就在于,對《民法典》實施中可能給普通民眾帶來的負擔(直接或間接負擔),通過一定的制度設計予以避免或者克服。如通過反壟斷以回歸民法所追求的公平競爭狀態,通過調整強弱關系以維護主體地位平等、意思自治等合同存續的根基,通過市場監管以補充民事救濟的滯后與被動,通過宏觀調控以保障市場的整體安全和效率,這些恰恰都是民法施行所需卻有賴于經濟法發揮作用的地方。

(一)反壟斷以回歸民法所追求的公平

壟斷的本意為獨占,獨占意味著市場條件下民法所追求的公平不復存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基于人性的個體差異及其運動,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會導致資源和經濟力量逐漸集中并形成壟斷。這種因為競爭而導致的壟斷會走向競爭的反面,進而限制市場的競爭,降低經濟效率,影響消費者的利益,甚至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最終導致市場的不公平。對于這種由人性個體差異而逐漸形成的形式和實質上的不公平,盡管民法也不愿意看到,并通過一定的制度設計予以矯正,但終究難以實現真正的公平,這使得民法自身所強調的公平價值受到了一定的挑戰。民法之所以不能維護自身所倡導的公平,其本源在于民法在制度創設時,為了解放人性及實現人性自由而不得不有意忽視人性的個體差異而崇尚抽象人格,《民法典》所規定的“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僅僅是一種高度抽象的平等假定,是一種典型的形式公平,而后續的制度設計也都以此為基礎。這種基于形式公平而做出的制度設計,其運行的結果在很大程度上會走向實質不公平,而民法自身固有的形式公平理念又無法加以避免,這就需要新的制度設計來加以彌補,這正是反壟斷法得以產生的土壤與發揮作用的空間。

反壟斷是經濟法實現公平的一種體現,其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社會。經濟法所追求的公平,是一種既包括起點公平也包括結果公平的實質公平。起點公平是在承認個體存在差異的基礎上,對不同主體做一定的區分,進而設定與之相對應的權利義務;結果公平是對強者和弱者的地位和財富等進行的一種平衡,保障每一個主體都有生存的基本條件,能夠公平地享受自己的權益。作為經濟法的典型代表,反壟斷法宣告那些足以左右其他經營者、左右消費者的壟斷為非法,即是對經營者之間起點不公平的一種補救。正因為如此,反壟斷法在致力于創造平等的市場競爭環境時,也致力于保證社會財富的公平分配。[參見王翀:《論反壟斷法的價值目標沖突及協調》,載《政法論叢》2015年第3期,第140頁。]通過反壟斷來調適人性運動中新出現的差序格局,始終能夠確保市場上的競爭者之間大體上處于一個相對平等的競爭環境,對于因為競爭而走向壟斷的市場主體予以必要規制,進而保障其競爭者能夠有平等參與競爭的機會,而不至于直接被淘汰出局。再者,通過反壟斷能夠促進社會財富的公平分配,保證社會弱勢群體在一個“適者生存”的市場競爭機制下依然可以公平享受自己的基本權益。特別是反壟斷法通過對公平競爭的有效維護,不僅可以提高市場效率、促進技術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而且可以使廣大消費者切實享受競爭帶來的諸如降低價格、改善服務、提高質量、產品創新等實惠。

(二)調整強弱關系以維護合同的根基

“意思自治”“平等”“自愿”“公平”等共同構成了民法合同制度的基礎。由此,通過合同而進行的市場交易和社會交往具有可能,通過合同保障各當事人合法權益、維護市場交易秩序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亦具有現實可能。合同制度最為直接地體現了民法內在體系中的“意思自治”[參見李永軍:《論民法典合同編中“合同”的功能定位》,載《東方法學》2020年第4期,第117頁。],也較為全面地反映了民法對主體(法律地位)平等、自愿、公平等價值的追求,可以說合同制度為民法最大限度解放和調適人性提供了“技術”支撐。然而值得深思的是,民法自身的制度設計無法維護合同的根基,這使得合同制度在其運行過程之中,容易出現目的和結果的悖反。民法在最大限度保障人的平等地位、意思自治時,無法顧及人性的個體差異,而基于個體本身的差異,形成的看似地位平等、權利義務對等,實際卻是一種形式上的法律地位平等,而不是實質上的平等,以至合同制度所強調的“地位平等”和“意思自治”自始便容易流于形式。例如,就消費合同而言,消費者和經營者之間的地位顯然是不平等的,總會出現強弱力量的對比,而同屬于經營者類別的市場主體,也會因為各種因素而出現強弱對比,如大企業相對于小企業。即便起點公平和意思自治能夠實現,但主體地位總是變化的,隨著人性的發展,新的人性差序格局便會出現,新的強弱力量對比也會形成,對此,民法自身很難有效克服。這時,通過經濟法對強弱關系的調整或平衡,卻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維護合同運行的根基。

相較于民法,經濟法更加關注個體差異性,以現實的不公平為出發點,注重通過對市場中強弱關系的調整,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意思自治”“平等”“自愿”“公平”。經濟法調整強弱關系最為直接的體現就是傾斜性地保護弱勢群體,并針對不同弱勢群體進行差別性制度構建,以此來彌補形式公平之不足,且這種保護不是“劫富濟貧”式的“平均主義”,不是為了扶弱而抑強,而是為了更強而扶弱,使強者更強,弱者變強。[參見胡光志、張軍:《弱勢群體的經濟法保護》,載《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6期,第131頁。]換言之,經濟法的扶弱,是為了尋求一種強弱間的相對平衡狀態,使得弱者在面對強者時,也能夠具有實現“意思自治”的底氣。具體而言,只有確保市場參與者能夠有相對平等對話的條件,意思自治、平等自愿等才具有現實基礎,否則,在強弱力量對比懸殊的主體之間,“意思自治”與“合同自由”往往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具有落空的可能。例如,對于經營者和消費者之間力量對比的強弱,通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給予消費者以特別保護,從而使其具有與經營者平等對話的基礎,其意思才能自治、表達才能自由、選擇才能自愿。又如,對于經營者之間的強弱力量對比,通過反壟斷為弱者進入市場、參與公平競爭創造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從而市場才會充滿活力,才有整體的效率,科學技術等生產力也才能蓬勃發展。

(三)市場監管以補充民事救濟的不足

民事權利是一切民事活動的基礎,而對民事權利的救濟則是一切民事活動能夠有序進行的保障。“‘有權利即有救濟’,當事人的民事權利必含法律救濟力,這是民法的規則,也揭示了民事權利的完整結構,即基礎內容和救濟內容的統一。”[楊振山、龍衛球:《民事救濟權制度簡論》,載《法學研究》1993年第3期,第20頁。]遺憾的是,民法構建起來的權利救濟制度,在運行中出現了不足,這使得部分權利的民事救濟出現了乏力狀態。具體而言:第一,私力救濟機制掩蓋了爭議雙方強弱力量的對比,難以有效實現權利保護。私力救濟通常指權利主體不借助公力,單純依靠私人的力量保護與實現權利。[參見沃耘:《民事私力救濟的邊界及其制度重建》,載《中國法學》2013年第5期,第178頁。]根據民法精神,民事權利受到侵害后,是否追究侵權人的責任,應采用當事人主義,集中體現為民事訴訟中的“不告不理”原則。私力救濟制度的存在看似充分保障了當事人的權利行使,但制度的設計忽視了人性差異,考驗著受害一方的“容忍度”和“抗擊打能力”,為人性沖突中強勢一方的恣意留下了一定的空間,不利于弱勢一方權利的實現。第二,民事權利公力救濟的個別性與事后性。民事權利的公力救濟(訴訟)不僅局限于特定的某個或某幾個當事人(如原告),而且必須以已經發生糾紛(大多數情況下已經有實際損害)為前提,從而使這種救濟具有天然的個別性和事后性。盡管類似“共同訴訟”含有保護某幾個甚至“某一些”當事人的功效,類似“排除妨害”“消除風險”等救濟措施中也含有“預防”性質,但其適用的普遍性不強。[參見胡光志:《人性經濟法論》,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84頁。]私力救濟機制對人性競爭中強弱力量對比的忽視,加之公力救濟中個別性和事后性的固化,使民法在賦予當事人權利的同時,在救濟上顯得蒼白和疲軟。

對于民事救濟的不足,借助以國家公權力為外在表達的市場監管(包括反壟斷與反不正當競爭),可以起到有效的補充作用。在既有法律體系內,“對經濟活動進行監管的規則體系屬于經濟法范疇”[陳婉玲:《法律監管抑或權力監管——經濟法“市場監管法”定性分析》,載《現代法學》2014年第3期,第187頁。],經濟法意義上的市場監管是指通過一定的規則,對市場主體在經濟活動中的非理性行為進行監督與管理,以維護公平的市場交易環境。市場監管彌補民事救濟不足的原理在于,在對市場主體準入、市場主體生產經營活動以及對市場行為(商品流通)的監管中,基于國家公權力的主動性、事前性、普遍性和權威性,通過對市場經濟活動中的各種違法行為進行監督管理,能夠減少妨礙市場公平競爭的因素,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確保商品質量,增進消費者的福利。這些目標的實現,事實上已經間接或直接對市場中弱者的權利進行了保護。其一,鑒于國家公權力介入市場的事前性,可以彌補民事救濟中公力救濟事后性的不足。對于民事主體的權利保護而言,事先的監管既起到了預防權利被侵害的作用,又能與事后的公力救濟相互補充形成一個完備的救濟體系。其二,國家公權力介入市場的普遍性,使得原救濟局限于特定的某一個或某幾個當事人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的改變。市場監管是普遍的、日常性的,表面上它沒有對某一具體的當事人進行特定的保護,但實質上,有效的市場監管會對某一類甚至不特定的全部市場主體提供直接或間接保護。其三,國家公權力介入市場的主動性和權威性,可以彌補民事救濟中私力救濟對強弱力量對比的忽視。公權力的主動介入,使那些在人性沖突中的弱勢一方不用直接面對強勢一方,其權利也能得到較好的保護或救濟,避免現實生活中許多事實上不可能平等對話的尷尬。同時,鑒于公權力的權威性,其對于市場中強勢一方的恣意、權利濫用,本身就是一種有效的威懾力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潛在的侵權與違法。總之,經濟法通過對市場監管的賦權和規范,能夠彌補民事救濟的部分不足。

(四)宏觀調控以保障市場的整體安全和效率

市場作為當今人類社會基本的資源配置方式,對民事活動有著深刻的影響。然而,市場并非盡善盡美,市場失靈的存在也是有目共睹的。就民法的正義而言,人格獨立、地位平等、意思自治的理想,意味著民事主體的民事活動有賴于一個自由、開放和有效的市場。市場的整體安全和效率,既是民事活動得以開展的基本前提,也是民事活動得以高效運行的外在表征之一。對此,立法者沒有選擇漠視民法與市場之間的緊密關系,《民法典》第1條立法目的中就有“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的話語表達。《民法典》作為市場經濟領域的基礎性法律,通過一系列制度設計,為市場經濟的和諧有序運行提供了基本的“游戲規則”,特別是其自愿、公平、誠信、公序良俗等原則,為市場主體參與經濟活動提供了基本的行為準則,有助于維護市場交易秩序。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盡管民法做出了較大努力,卻依舊無法克服市場失靈的問題。面對信息偏在、外部性、公共產品、壟斷等市場運行中出現的“市場失靈”問題,民法因其推崇自由、平等和意思自治,相應的制度設計對于市場失靈問題也就顯得力有不逮,從而需要以國家權力干預為手段,補救私法自治之不足,這就為政府對市場的干預提供了可能,而經濟法優化資源配置的“干預之法”屬性[參見靳文輝、茍學珍:《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經濟法回應》,載《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1期,第33頁。],使得其在保障市場整體安全和效率中的重要性得以凸顯。

當民法對市場整體安全和效率束手無策時,有效市場的構建,就需要一個有為政府,能夠因勢利導,積極作為,不會因為無知而“無為”或 “亂為”[參見林毅夫、王子晨:《論有為政府和有限政府》,載《理論建設》2016年第6期,第130-131頁。],而能夠通過宏觀調控來克服市場機制的不足,提升市場的整體安全和效率。宏觀調控一方面通過平衡總供給與總需求克服市場的盲目性,另一方面構建預防和化解經濟危機的法律機制以克服市場失靈,以此來拯救市場。[參見胡光志、屈淑娟:《經濟法在依法治國中的時代使命》,載《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5年第1期,第117頁。]經濟法“干預之法”的屬性決定了其除了干預市場,作為“市場拯救法”之外,也干預“干預者”,經濟法對“干預者”的干預集中體現為確認、規范和限制政府的宏觀經濟調控行為。具體而言,經濟法之所以能夠維護市場整體安全和效率,一方面是因為經濟法自身發軔于“市場失靈”,因而其首要功能便在于克服“市場失靈”問題,也就是拯救市場。當然也要看到,有研究已經指出市場失靈對經濟法存在解釋力不足的問題,不宜作為認知經濟法的邏輯起點[參見盧代富:《經濟法中的國家干預解讀》,載《現代法學》2019年第4期,第121-122頁。];另一方面是因為經濟法作為以社會整體利益為本位、以市場安全為目標的法,其初始的使命就在于維護市場的整體安全和效率。因此,經濟法通過賦權的方式,在“國家加強經濟立法,完善宏觀調控”的架構下,賦予政府宏觀經濟調控的權力,以克服市場的弊病,保障市場的整體安全和效率。

五、結語

《民法典》的正式施行,為法治中國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支撐。《法治中國建設規劃(2020-2025年)》為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提供了總的目標、路線和方針。進入法典化時代,法治中國建設呈現出兩方面特征:一方面,隨著《民法典》的頒行,部門法的體系化、綜合立法進程將不斷加速,法律規范將更為統一、完備和科學,進而有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發展完善;另一方面,法治中國建設總體思路和目標將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轉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在實現從“法律體系”到“法治體系”的轉型過程中,作為具有典型“回應型法”特征的經濟法,理應順勢而為,處理好其與民法等部門法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明確自身在法典化時代的功能定位,既不“越位”也不“缺位”,并在此基礎上,加速自身的體系化建設,逐步邁入綜合立法的實質化階段。也只有盡早理順自身內部的體系,實現理論研究的最大共識,完成自身的體系化建設,經濟法的使命才能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過程中得到更好彰顯,才能在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的征程中發揮自身獨特的優勢和體現自身獨特的價值。ML

The Implementation of Civil Code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Economic Law

HU Guang-zhi

(School of Law,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5, China)

Abstract:The promulgation of the Civil Code marks the official entry of our civil law into the era of codification, and has started a new journe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 under the rule of law,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 law itself,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in the market economy, and the perfection of the existing legal system. Originally, the economic law is a set of normative system derived from the civil law to compensate for some deficiencies in the operation of the civil law. Its responsibilities in the era of civil law enforcement have not changed fundamentally, nor should it be questioned or weakened. It is the duty of economic law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ivil Code, that is, to return to the social conditions required for the operation of civil law through antimonopoly, to maintain the basis of equality for the existence of contracts through adjus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ngth and weakness, to supplement the inadequacy and passiveness of civil remedies through market supervision, and to ensure the overall secur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market through macro-control. Neither "offside" nor "absent", thus promo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ivil Code is the due responsibility of economic law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ivil Code. Only in this way will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ivil Code have more adequate realistic conditions and practical social effects, and the greatest civil law will remain youthful forever.

Key words: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ivil Code; responsibilities of economic law; interaction between legal departments; effect of law implementation

本文責任編輯:周玉芹

收稿日期:2022-03-20

作者簡介:胡光志(1961),男,四川都江堰人,重慶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法學博士。

① 謝鴻飛:《〈民法典〉頒行的五大意義》,載《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20年第4期,第13頁。

② 王利明:《民法典的時代意義》,載《人民檢察》2020年第15期,第1頁。

猜你喜歡
經濟法人性法律
法律解釋與自然法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02
“狗通人性”等十一則
雜文月刊(2021年11期)2021-01-07 02:48:01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見地圖
文苑(2019年24期)2020-01-06 12:06:58
論經濟法的憲法性
法大研究生(2019年1期)2019-11-16 00:37:50
經濟法在我國經濟轉型中的作用分析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6:32
公安高等院校經濟法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功能與人性
工業設計(2016年10期)2016-04-16 02:44:06
讓人死亡的法律
山東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30
“互助獻血”質疑聲背后的法律困惑
中國衛生(2015年1期)2015-11-16 01:05:56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91人成在线| 玖玖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免费的| www.日韩三级| 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99热亚洲精品6码| 福利在线不卡| 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a国产精品| 在线精品视频成人网| 国产美女视频黄a视频全免费网站| 国产白浆在线观看| 67194亚洲无码| 国产男人的天堂| 国语少妇高潮| 成人在线亚洲| 毛片手机在线看| 国产视频你懂得| 国产专区综合另类日韩一区|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精品| 久久精品中文无码资源站| 综合成人国产| 97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 精品福利国产| 国产一国产一有一级毛片视频| 国产精品一老牛影视频| 国产精品网址在线观看你懂的| 欧美一级特黄aaaaaa在线看片| 特级毛片免费视频|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 91破解版在线亚洲| 91啪在线| 亚洲av无码专区久久蜜芽| 精品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毛片卡一卡二|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影院| 国产免费a级片| 中国一级特黄大片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无码av永久伊人| 欧美精品1区| 亚洲综合18p| 国产91久久久久久| 久久亚洲高清国产| 青青草一区| 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亚洲欧洲日韩久久狠狠爱| 一本久道久综合久久鬼色| 欧美一区福利| 成人久久18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高清国产三级囯产AV|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久| 中文字幕第4页|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三级视频网站| 波多野结衣国产精品|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 99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中日无码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网站| 国产乱人激情H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1024精品|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嫖妓|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免费 | 99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区第一页|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 日本亚洲成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 97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 亚洲无线国产观看| 日韩在线永久免费播放| 全部免费特黄特色大片视频| 国产精品免费p区| 园内精品自拍视频在线播放|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国产精品太粉嫩高中在线观看| 色成人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