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羚




關鍵詞:混合式外語教學;混合式教育;回顧與展望
隨著科技的進步,教育信息化蓬勃發展,使得傳統教學觀念發生了變化。《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教育要與技術相結合,要跳出傳統教育的思路,體現新教育發展格局。2020年,國內采取“停課不停學”的措施來保證教育質量。短時間內大批的師生由線下實體課堂轉向線上虛擬課堂。當下,線上線下教學成為教育熱點。混合式學習是傳統課堂與現代科技高度融合的產物,是教育信息化的表現。但是混合學習作為一種新興的學習模式,仍在理論與實踐中受到許多質疑。鑒于此,本文首先梳理了混合學習的理論基礎、國內混合式外語教學的研究趨勢、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并對國內混合式外語教學進行了展望,為國內混合式外語教學研究提出切實建議。
一、混合式教學研究的界定
混合式學習是外語教學的新常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形式在外語教學實踐中得到廣泛的應用。但是,學界內對于混合式教學的界定仍有爭議。從狹義的角度來看,混合式教學就是線上和線下教學相結合的一種形式。即混合式教學是“計算機應用與傳統教學相結合的模式,包括任何形式的線上和線下學習”。從廣義的角度來看,混合式教學是包括理論概念、教學設施、教學思路等多種層次的混合。在國內,何克抗是最早提出混合教學的研究者:“所謂的混合教學就是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e-Learning的優勢相結合。”混合教學要通過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活動。此外,混合式教學的實質為各種理念的混合。混合教學可以超越時空的限制,即刻即學,達到全程育人的效果。對混合式學習而言,新舊知識間的重組和構建可以達到創新的目的。綜上所述,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混合式教學不但是線上和線下教學的統一,它更是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結合的成果。混合學習旨在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達到最優化的學習效果,促進學習者全方位的發展。
二、混合式外語教學研究回顧
本研究的文獻來源于2012-2021發表在CSSCI和北大核心期刊上有關混合式外語教學的研究論文。這些期刊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權威性,能較為客觀地反映混合式外語教學研究的現狀與動態。針對這些期刊,筆者進行了“混合式外語教學”,“線上線下外語教學”,“混合式英語教學”等關鍵詞的搜索。筆者通過詳細閱讀文獻的方法來篩選符合研究的文章。最終確定有效文章89篇。筆者從混合式外語教學的發展趨勢、研究主題、研究方法三個維度對混合式外語教學研究的現狀進行梳理和分析。
首先,經統計,國內外語類和教育類權威期刊從2012-2021年共發表有關高校混合式外語教學研究的文章共計89篇。如圖1所示,從整體上看,國內關于高校混合式外語教學的研究文章呈波動上升趨勢。以2016年為分界點,2012-2015年有關混合式外語研究的文章數量較少,自2016年之后相關文獻數量變多,其中2021年文獻數量達到峰值22篇。近年相關研究文章的增加一方面在于國家信息化教育政策的出臺,如《地平線報告2016高等教育版》的發表,提倡教師使用混合教學模式授課。另一方面,由于校園管控和科技的發展,這使得以線上線下模式相結合為特點的混合式教學得到廣泛應用。教師更愿意在日常教學中使用混合教學模式。隨著混合教學在各地的開展,學者們看到了混合式教學的可行性,混合式教學成為近年來研究的熱點。
其次,在2012-2021年間,有關發表混合式外語教學文章的期刊如下圖所示。發表相關論文數量前三名的期刊為《外語電化教學》《教育理論與實踐》《現代教育技術》。《外語電化教學》期刊發表的相關論文數量較多,這與其以現代技術為依托探討外語教學的辦刊宗旨有著密切的關系。
三、混合式外語教學的研究主題
為理解2012-2021年來國內高校混合式外語教學的研究主題,本研究使用Citespace軟件進行關鍵詞貢獻圖譜的描繪,如下圖所示。關鍵詞圖譜能清楚地表示近年來混合式外語教學的研究熱點與研究主題。經過筆者的分析將混合式外語教學的研究主題分為以下三個類型:教學主題、教學內容、教學模式。下文將一一進行討論。
(一)關于教學主體的混合式外語教學研究
關于混合式外語教學主體的研究包括學生、教師以及師生共同體的探討。首先,關于學生的研究主要包含學習動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以及交流意愿等方面。第一,在學習動機方面,任慶梅(2021)以國內六所高校961名大學生為對象,對混合式外語課堂上學生的動機調控情況進行研究。研究發現,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的學習目標以及教師對課堂環境的管理分別對學生的情感投入和認知投入產生正向影響,并且學生的動機在混合學習中起到一個中介的作用。第二,在自主學習方面,石虹通過實驗對比研究發現,“自主學習+課堂教學+網絡交互”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和自信心,但是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仍有提高的空間。第三,在合作學習方面,邵欽瑜和何麗(2014)根據語言輸入假說與語言輸出假說構建了混合式外語教學的模型,之后他們基于模型進行對比實驗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在混合學習模式下,學生的學習孤獨感降低,學習自信心有所提高,混合教學模式有利于加強學生的外語習得能力。第四,在交流意愿方面,張佳一發現在在混合式學習中,學生的學習意愿隨著學習活動難度的增加而減弱。此外,學習活動的趣味性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意愿。其次,關于教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師角色、教學信念以及教學模式三方面。其一,在教師角色上,方義桂指出在混合模式下,教師角色需要重新定位,教師需要提升自身的數字素養,加強混合式教學的監控與評價。其二,在教學信念方面,鄭新民和蘇秋君對三位大學教師進行個案研究,研究發現教師的混合教學信念受個人、學校以及國家政策的影響,并且教師的混合教學信念可以促進教學策略多維復合模態化、教學內容情境化、教學方式多元可視化。其三,在教學模式方面,“雙師”教學模式可以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和教師沉浸在課堂中。最后,師生共同體是指教師與學生在線上和線下的學習環境中組成集體,共同參與教與學的一個理念。陳娟文等(2017)以北京某高校為例,基于英語混合式教學理念,構建師生共同體。研究表明,大學英語實踐共同體能夠促進學生協作學習能力、轉化言語實踐中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總體而言,混合式外語教學的主體研究涉及學生、教師以及師生共同體方面。對于學生而言,研究者們除了關注學生的學習能力之外,也關注學生們的學習情感,如學習動機、興趣等。對于教師而言,研究者們對教師的角色轉變、素質提升提出更高要求。此外,師生共同體作為研究的新方向,為更好地踐行混合式教學提供了新路徑。
(二)關于教學內容的混合式外語教學研究
混合式外語教育的內容主要涉及聽、說、讀、寫四大方面。它們是學習英語的基本功,也是高校會基于此設置課程的基礎,同時也是鍛煉和檢測學生英語基本功必不可少的課程。廖根福和鄒曉萍(2019)對學生的口語能力進行混合教學,通過問卷調查與訪談,他們指出混合教學模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刺激學生進行口語表達,但同時學生的口語成績有兩集分化的情況。整體而言,研究者們對于教學內容的研究主要涉及在視聽說和寫作方面,但是對于英語閱讀的相關研究較少。在混合模式下,學生的聽說和寫作能力有所提高,但同時也顯現一些問題,如缺少批判性思維、口語成績出現兩極分化等。
(三)關于混合式外語教學模式建構的研究
教學模式是一堂課的基本框架結構,在教學實踐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眾多學者們把目光聚焦于此。關于教學模式的建構主要有三方面。謝萍通過制作慕課課程建立混合式“三環節”的課堂模式,經過研究發現,學生對該模式的滿意度較高,師范生的英語教學能力有明顯提升。梅翠平和段國祥(2021)基于嶺南文化以《綜合英語》為切入點,構建了“在線學習+線下面授”的混合教學模式。他們指出線下教育為主,線上教育為輔的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在習得外語的同時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提高學生們的文化自信。王麗麗和張曉慧以具有中國特色的“產出導向法”為理論依據構建大學英語混合教學模式,研究表明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產出質量不斷提升,創新能力不斷提高。綜上所述,混合式外語教學的構建得到廣大研究者們的關注,有基于線上教學模式的研究、校本特色的研究以及中國特色教學模式的研究,這些研究拓寬混合式外語教學的構建思路,為相關研究提供了借鑒。
四、研究方法
從2012年到2021年,國內有關混合式外語教學的相關研究成果頗豐,研究者們從理論與實踐出發,采用的研究方法多種多樣,如跟蹤訪談、課堂觀察和調查問卷等。有關混合式外語教學的研究方法統計如下表所示:
混合式外語教學的相關研究以實證研究為主,該類文章數量達到53篇,占比為59.6%。在實證研究中以混合研究為主,定量和定性研究為輔。定量研究多采用調查問卷、評估量表和測試等工具進行調研,總篇數為20篇,占比22.5%。定性研究多采用反思日志、半結構式訪談和觀察法為研究手段,總篇數為6篇,占比6.7%。混合研究結合定量與定性研究,改研究方法能夠準確、全面地得到研究數據并進行詳盡科學的分析,其結果具有說服力,此類文章總計27篇,占比30.3%。總之,實證研究方法以客觀的數據、翔實的文本為依據,可以完整地跟蹤研究流程,科學地分析研究結果,因此受到大多數學者的青睞。論述性研究的相關文章總數為36篇,占比40.4%。論述性的研究以思辨型文章為主,研究者們通過文獻檢索和文本分析的方式闡述對混合式外語教學的觀點。如曾一軒和朱慶峰通過梳理和分析混合式教學的相關文獻指出“線上+線下”教學的模式在實踐中要體現學習者的主體性和個性,同時教師的角色以及職責應該重新定位。綜上所述,近十年來有關混合式外語教學的研究方法以實證研究為主,論述性研究也有所涉及。在實證研究中以混合研究為主流,但是在未來的研究中研究者們可以增加定性研究的可能性,以更加深刻、全面地分析典型的教學事件,或者更多地開展定量研究如采用語料庫法和測試法進行調研。
五、啟示與展望
筆者對2012到2021年國內混合式外語研究論文的梳理發現,混合式外語研究作為新興的教學模式正在進入快速的發展期,相關文獻數量近年來增長較快,對將來相關研究有著重大借鑒意義。本文認為未來的混合式外語教學研究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拓展和深化。第一,研究對象上關注教師以及師生共同體。當前的研究對象主要以學生為主,研究學生的學習動力、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等,但是教師作為教學的另一半主體也應得到關注。目前基于混合教學模式下分析教學角色轉變、教師情感和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較少。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師生共同體”這個教學概念在混合式外語教學的研究中逐漸引起研究者們的目光。混合式教學強調的合作學習和協同備課理念,能讓師生在學習中集思廣益,拓寬教學思路。如果能夠將師生共同體的概念落實于實踐中,將會增強混合式外語教學的生命力。第二,教學模式上聚焦中國特色與混合教學的融合。當前混合式外語教學的構建理念比較多元,其中基于網絡教學和地方院校特色開展的混合教學為研究主流,與此同時具有中國特色的產出導向法和課程思政理念與混合教學相結合的模式也取得了成功。未來的相關研究可以考慮將混合教學與中國特色教學法相結合,增添混合式外語教學的本土活力,使其更加契合中國的教育現狀。第三,研究內容圍繞閱讀展開。混合式外語教學在聽說和寫作課型上的實證研究較多,混合式教學在《英語視聽說》和《創意寫作》等課程上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是閱讀課型較為少見。閱讀課作為提升學生英語水平關鍵的課程是不可忽視的。如何把傳統沉悶、單調的閱讀課與混合教學有趣、輕松的特點相融合是未來研究可以探討的思路。第四,研究方法有待進一步拓寬。國內的研究方法多以混合研究為主,通過實驗、觀察和測試等對研究問題進行數據收集和分析。但是,在實證研究中質性研究較少涉及。作為以訪談、文本為基礎的質性研究有其完整性、獨特性的特點,可以對典型的教育問題提供意見,因此未來的研究可以增加個案研究。
六、 結語
本文對國內近十年高校的混合式外語教學論文進行梳理與分析,從發展趨勢、研究主題、研究方法三個方面進行了評述。總體而言,混合式外語研究有以下特點:研究熱度近五年持續升溫,相關文獻數量增多;研究主題多樣,涉及教學主體、教學理念和教學;研究方法以實證研究為主。今后的研究應重視教師的發展,融合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學理念,不斷提高混合式外語教學的理論價值與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陳娟文,王娜,李金玉.基于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踐共同體探究[J].現代教 ?育技術,2017,27(09):79-84.
[2]廖根福,鄒曉萍.優化教學結構設計誘發學生自主學習與深度學習——大學英語口語混合式教學的行動研究[J].教育學術月刊,2019(10):105-111.
[3]梅翠平,段國祥.基于混合式教學的地域文化教育創新途徑——以英語專業跨課程的嶺南文化教育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21(10):120-125.
[4]任慶梅.混合式教學環境下動機調控對大學英語課堂學習投入的影響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21(01):44-50+60+7.
[5]邵欽瑜,何麗.基于網絡與課堂混合環境下的大學英語合作學習模型構建及實證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14(02):31-3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