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琦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堂教學
一、多種方式,激發興趣
小學生的年紀比較小,孩子生性好動,好奇心重,喜歡有趣的東西,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激發他們的學習科學這門學科的興趣,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方式方法,比如說實驗教學法、體驗教學法等,采用學生喜歡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有趣的磁鐵》時,為了讓學生清晰地了解磁鐵有磁性,即使隔著物體也能吸鐵的特性,教師在教學中可增添趣味性設置,首先,教師設置一個“磁鐵找朋友”的游戲,讓學生將不同的物品放在紙袋里,然后分別和磁鐵進行接觸,找到磁鐵的“朋友”,可以歸納出磁鐵能與鐵相互吸引。其次,向學生表演魔術,展現出一個磁鐵布娃娃在桌子上跳舞的魔術,引起他們的興趣和探究,最后得到結論:磁鐵隔著物體也能吸。最后,將一根針放在試管中,讓他們想辦法,在不接觸到針的情況下,將其取出來,通過這樣的方式讓他們在玩樂中學習,讓他們強烈地感受到科學的神奇和充滿趣味性,玩得開心,學得快樂。
二、創設問題,激發思考
科學課堂要讓學生有一種全新的體驗,而不是一場枯燥乏味的記憶課堂,是通過他們實踐、探究、歸納、總結等活動產生一種全新的認知,認知一個充滿曲折的過程,而不是一個直白的結果。在科學課堂上,教師精心設計課程方案,精心準備具有教育意義的且難度適當的問題,通過在課堂上進行提問,使他們上的每一節科學課都留下深刻的回憶。例如,教師在科學課堂上,教師可以向學生發問由自己精心準備的問題,學生會進行思考,通過這樣的方式,促進學生對于知識的欲望和熱情,幫助他們培養探究意識,激發他們學會通過仔細思考解決問題。將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在每一節課程中落實到位,讓每一位學生形成自主學習和探究的學習習慣。
三、開展活動,發展思維
現今,大部分的科學課程教學都是在室內進行的,這與小學科學生活化的教育方針不符合,同時對于他們科學素養的提升和科學思維的發展起到抑制作用。因此,小學科學學科不應再局限在室內進行教學,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這對于提升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例如,在學習青島版《土壤中有什么》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課外活動,引導學生用肉眼觀察土壤中的物質,并且做好采集工作,之后根據課外活動中的情形開展科學教學工作,通過這樣的方式,讓他們充分與自然接觸,發展他們的科學思維,提升了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交流溝通,有效指導
教學是教與學的統一結合的過程,教師的教學效果好,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會有提升。通過教師和學生積極溝通,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通過教師的指導,幫助他們避免浪費時間,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科學課主要是以學生為主體,通過他們自主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習。教師雖然是這個過程中的旁觀者和協助者,但是也不要忽略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的指導要適時、適量、高效,介入過早,會讓他們失去自主探究的機會,介入太晚,會導致學生因為這個問題太難而失去解決的興趣。從指導分寸上說,要做到適量,能讓學生說的,教師不能提示他,學生能夠自己做出來的,教師絕不告訴他。例如,在講《溫度計的秘密》時,同一個實驗磨具需要反復操作,要求學生謹慎操作,克服因為操作失誤帶來的不必要誤差,從而得出數據,得出實驗結論。對于他們來說,將實驗做到完美確實有些困難,教師要先幫助學生找到學習的方向和目標,明確學習的目的,通過這樣的指導,讓他們少走彎路。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要在實驗室進行巡視,發現能力較差的學生或者小組,通過觀察,給出相關指導,幫助他們完成實現自我探究的過程,要求他們在實驗過程中要細心,對待每一個實驗步驟要做到準確,在指導過程中,要把握好指導的程度,通過合理的指導,就能提升他們的學習的自主性,從而提升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五、結語
小學階段是學生接觸和學習科學知識的初始階段和啟蒙階段,應該要引起教師的足夠重視,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教師要依據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和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教師在課堂中,通過不斷的實踐以及研究,找到更多,更有效的方式來提升科學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林愛星.關注學生探究過程提升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J].考試周刊,202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