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秀芬
關鍵詞:家園共育;幼兒健康;幼兒教育
研究顯示,家庭教育比幼兒教育機構更容易影響兒童的發展,因此,家園共育要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提高幼兒家長教育能力,聯合幼兒園教育,形成家園共育的大環境。幼兒教師要把工作的切入點放在孩子身上,讓家長關注孩子的進步與不足,通過與家長溝通孩子的表現與問題吸引家長主動參與到幼兒教育活動中來,并逐步影響家長對孩子的家庭教育行為。
一、家園共育中存在的問題
幼兒教育是很全面且很煩瑣的一項教育工程,幼兒教育的成功與否會影響到孩子未來的發展。根據前人的研究可知,0-6歲幼兒所接受到的教育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由此可知,做好幼兒教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幼兒教師和家長都應該正視和重視孩子的學前教育。
目前家園共育建設面臨著以下幾點問題:
(一)家長對家庭教育認知缺乏
有些家長會認為,孩子送到幼兒園就可以了,不需要進行家庭教育,孩子上幼兒園了,自己也就可以清閑了,教育孩子是老師的責任,做家長的只要安排好孩子的衣食住行就可以。對幼兒教育認知不是很清晰,甚至有些家長不了解自己的孩子需要什么,處于什么樣的水平。
(二)家長對幼兒教育存在認知差異
很多家長對于孩子的教育存在認知上的差異,只注重知識技能方面比如:孩子的學習情況和智力發展水平等,對孩子心理健康、性格健全、品德等方面的教育不太重視。
(三)家長對孩子的過度溺愛與保護
由于現在的孩子基本都是獨生子女,絕大部分家長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受自己受過的苦和累,把孩子需要學習的事情進行代辦,把孩子寵成了“小皇帝”“小公主”。上大班的孩子,多數已經能夠自己穿衣吃飯,生活上能自己照顧自己,可也有一部分的孩子,四五歲還是不能夠自理,衣服等人給穿,飯要有人喂才吃,養成這種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不利于孩子能力的培養與發展。
(四)家長認為幼兒教育沒有必要
家長認為孩子小,沒有教育的必要。有些家長認為,孩子還小,去幼兒園就是為了玩,也學不到什么東西,孩子健康開心就行。
(五)家長對家園共育認知存在偏差
許多家長以為,孩子上了幼兒園,教育孩子的事情就都是老師的了,由于生活或工作原因,也很少會參加幼兒園舉行的親子活動,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家園共育實施起來非常困難,家長和教師教給孩子的認知不同,容易產生分歧,不利于孩子的發展。
(六)家園共育缺乏有效合作
在教育方面,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存在分歧,就會導致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之前缺乏關聯與互動。比如幼兒園為了與家長合作教育,會定期舉行親自活動,許多家長收到幼兒園通知后也會去參加,但參加活動,也是抱著做任務的心態,并沒有了解活動對孩子的意義所在,也就無法和院校教師進行積極有效的交流。
二、幼兒教育的重要性
(一)幼兒教育的重要性
對于幼兒教育這個亙古不變的話題,有些家長會認為,孩子的學習是在上小學之后,孩子上幼兒園,不是為了學習,只是為了托管孩子或者是給孩子找一些小伙伴。也有家長認為,把孩子送進幼兒園后,就不需要對孩子進行什么家庭教育了。其實,這些想法都是不正確的。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很快,科技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隨著信息的泛濫,一些不良現象也會隨之而來。這對幼兒教育工作來講,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對幼兒教育要求也更加嚴格和全面,幼兒教師的工作任務也變得非常艱巨。同時,家長也要對幼兒教育有更深更全面的認知。
(二)幼兒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人格的健康教育,是需要從小引導的,心理的健康,需要在和諧溫馨的環境下才能養成。在幼兒園,教師的行為習慣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對幼兒進行著引導教育,在家庭中,幼兒會模仿家長的行為和習慣,幼兒由于年紀太小,還不能分辨好與壞,所有的行為習慣,都是受到所接觸的周圍環境中的人的影響。
要想保障幼兒健康,家長要和老師的教育保持一致。從以往現實中的例子我們可以發現,當教師教育與家庭教育不一致時,幼兒所接受到的教育是兩種,也會有矛盾,幼兒無法接受正確的方向,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具有兩面性,在學校是一種表現,在家又會是另外一種表現,很多家長都反應孩子有這樣的問題,因此說明,家園教育的一致性是非常重要的,老師和家長一定要重視這個問題。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但是健康不僅僅是身體層面的,還有思想方面的和心理方面!
由此可知,幼兒教育不僅僅是老師的事情,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家長的教育觀念與受教育水平也是影響幼兒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園教育一致的也是十分重要的?;诖耍M议L朋友們可以認識到這一點,積極配合幼兒園教育,與學校教育保持一致。
為了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學校和家長一定要攜起手來,共同努力。我們要教給孩子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如何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如何解決家園共育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前人研究資料發現,想要解決家園共育中存在的問題,教師也要做好家長的思想工作,在教育內容方面,兩者要保持一致,當孩子遇上問題的時候,幼兒教師或家長都應該及時給予示范和指導,避免代報代辦,提高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孩子不會系紐扣的問題,教師和家長不應該直接給孩子把扣子系好,而是先要安撫好孩子的焦躁情緒,然后把正確的方法交給孩子,并陪著孩子多聯系幾次,讓孩子學會如何系紐扣。這樣可以很好的鍛煉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可以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在家園共育教育工作過程中,類似的案例有很多,因此,家長要與學校老師不斷的溝通與總結經驗,以便于更好的共同探討更加有效的家園共育方式。從幼兒園方面來看,學校定期舉行家長會、建立班級聯系群、口頭溝通等,這些都是家園共育中“園”可以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而在“家”這方面,家長要積極配合學校的工作,一起總結生活中好的育兒方式方法,相互溝通,共同監督,努力讓教育效益最大化,這樣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一)了解家長需求,構建家園共育
研究顯示,學前教育階段的兒童,受家庭教育的影響遠遠高于幼兒教育機構,因此發揮家園共育中家庭教育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提高家長教育能力,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保持一致,建立一種合作、和諧、一致且互補的教育關系,形成家園共育的大環境,對幼兒的教育與成長起到同步、共育作用,建設高質量幼兒教育,全面實現家園共育教育。每個孩子的家庭背景都是不一樣的,有多少種家庭背景就會有多少種不同的家庭教育,因此開展家園共育在現代幼兒教育中尤為重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以后的發展前程。幼兒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家人的陪伴,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幼兒,所以創設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對幼兒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基石。
(二)發揮幼兒的紐帶作用,守護幼兒健康
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身邊每一位親人的陪伴與關愛,孩子需要我們更用心的照顧與關懷,愛是人與人之間的一條紐帶,也是構建社會文明的支柱。但我們也應該明白,愛要愛的理智,而不是無底線的溺愛。所以。家園溝通的建立,可以讓孩子在有愛的環境中健康成長,因此,家長要配合學校的教育,通過不同的方式方法向自己的孩子表示愛意,讓孩子感受到來自家長的關愛。
(三)轉變家長思維,被動了解變主動參與
很多家長為了孩子會花費大量的金錢去尋找好的學校、好的老師,報各種各樣的班去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但自己卻無法將感情融入進去。想要培養孩子的健康人格與思想道德,家長應該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用心地了解孩子需要什么,尊重孩子的意愿,才能得到孩子的信任,家長也能更加全面的了解孩子,才會給孩子更好的教育。
(四)整合教育資源,由“雙方互動”為“三方互動”
來幼兒園的孩子都是來自不同的家庭,到了新的環境后,心理上會有一定的壓力。現在的孩子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在家會被家里的一家人照顧,處于核心地位,但到了幼兒園,是一個老師帶十幾個孩子,幼兒還要考慮其他小朋友的意見與喜好,這樣幼兒心理就會有落差,這種現象也會導致幼兒在人際交往關系中無所適從,良好的幼兒教育環境可以使幼兒更好地融入到校園生活中,交更多的朋友,因此,幼兒園與家庭之間要相互聯系,建立良好的教育環境。
其實,家園共育是一個家庭與幼兒園共同接受教育的過程。家長的教育水平與知識能力也是需要有一個學習和時間的過程。將家庭教育資源進行整合,達成有效的家園共育,使家長的教育水平得到了一個學習的機會,同時幫助家長樹立教育信心,學習教育兒童的知識與經驗,對幼兒園來說,在家園教育資源整合中,有效的家園共育可以幫助教師積累教育內容與教育方法,同時,教育資源的整合,能建立有效的共育作用,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最大限度的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形成合力教育,促進幼兒的健康發展。
開展家園共育活動目的就是使幼兒得到健康發展,一切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為了這個目標,家長要理解老師,也要理解孩子,多參與幼兒園組織的親子活動,參與孩子的教育,多跟老師溝通,了解孩子的教育狀況。相信有了家長的共同參與,孩子一定會健康成長,以后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參考文獻:
[1]劉雨凝.以繪本為載體開展家園共育工作的實踐路徑[J].兒童與健康,2022(02):61-63.
[2]高瑩.試論家長在家園共育工作中的重要性[J].吉林教育,2021(33):25-26.
[3]管詩琪.家園共育 助力幼兒品德建設[J].幸福家庭,2021(22):11-12.
[4]李娜.“互聯網+”背景下幼兒園實施家園共育的策略[J].家長,2021(32):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