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課程思政”的研究與實踐成為高職院校思政教育討論的熱點。依據“三全育人”的要求,“專業思政”備受業界學者關注,但在文獻搜集中發現,關于“聲樂專業課程思政”的文章卻是寥寥幾篇,且多以教學探討為主,沒有深入系統的展現思政教育體系研究,希望通過本文的狀總結,引起更多業界學者的關注與研究。
關鍵詞:高職;聲樂;課程思政;綜述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1]2016年12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思想政治工作直接關系著教育大計,業界學者對思想政治教育問題也是砥志研思,以八十年代提出的“德育滲透”為原型、2010年以“課程思政”為主體研討,到2017年以來的專業課程思政,思想政治與專業學科逐步深度融合。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全國各院校持續對“課程思政”展開深入研究。作為禮樂之邦音樂藝術在璀璨的歷史長河之中,蘊含著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和時代的價值取向,通過音樂的形態承載著厚重的歷史使命,通過歌曲使學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油然而生,讓學生在“花前月下”得到思想的升華。
高職院校聲樂專業課程思政主要研究方向
通過中國期刊網搜索結果顯示,自2006年以來關于高職課程思政的文章共有4557條,從2017年相關研究文獻開始呈急速上升趨勢。2018年起,高校各專業課與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教學模式被廣泛熱議,專業思政越來越受到業界關注。有關高職專業課程思政的文獻,也從2018年的43篇增長到2021年的492篇。通過摘要和關鍵詞篩查得出,業界學者對“課程思政”的研究內容主要分為三個方向:對認知層面的研究、價值層面的研究和途徑與方法層面的實踐與探索研究。由此可見,有關高職課程思政的研究已有一定的深度與廣度。然而,通過具體分析發現“課程思政”的研究多以課程的教學實踐探究為主,研究載體多為文科類課程,如:英語、語文、心理學等,對于藝術類,特別是精細到聲樂專業的課程思政則極少論述,在此層面還存有極大的研究空間。
由于文獻收集能力有限,目前關于高職院校聲樂專業課程思政的文章,針對性較強的共篩查出5篇:高曉輝《高職聲樂課課程思政建設實踐探究》[J] 遼寧高職學報 2020年第12期。高曉輝副教授認為:在高職聲樂教學實踐中,學生演唱技能與民族國家意識、文化自信需共同培養。積極探討了在專業思政相融合的前提下,如何傳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紅色經典,并通過案例分享教學經驗。韋艷菲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程思政教學探索》[J] 教育觀察 2021年第24期。韋艷菲老師闡述了聲樂課程思政的意義所在,著重針對高職院校中,學前教育專業教學內容與思政教育脫節的情況,給予了策略性的研究方向。特別強調在教學中一定要注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調整,以及為人師表的示范作用。陽穎,易德良《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職聲樂課堂中紅色文化融入策略分析》 [J]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1年5月第5期。陽穎,易德良兩位老師從興趣、文化、研討、網絡、科技等多種途徑出發,研討了紅色文化與聲樂課堂融入的可行性。通過聲樂教學的優化設計,最大限度的彰顯紅色文化價值。于東霞《基于課程思政的高職聲樂教學改革探討》[J] 中國民族博覽 2021年9月第17期。于東霞首先提到了在專業思政中,聲樂教學存在的問題,隨后對聲樂專業思政提出了可行性的改革方式。程熙倢《淺析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思政理論滲透——以思政教育與聲樂課程互動教學為例》 [J] 教育觀察2020年11月第44期。程熙倢老師以聲樂課程思政為例,探析了兩者融入滲透的發展需求和原因、以及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簡要分析了原因,給予互動式教學的對策,以達到為幼兒園輸送高素質人才的最終目的。
二、高職院校專業思政的發展與展望
綜上所述,關于高職院校聲樂課程思政的研究內容,主要圍繞聲樂教學的策略與改革,高職聲樂課程思政這一主題的研究,無論在廣度還是深度上都有極大地拓展空間。其一:我們的研究廣度應該在個人教學改革的基礎上,延伸到整個教研室、系部甚至是整個學院的系統化設計,教學的改革需要更為系統全面的配套設施與保障,教師各自的單打獨斗過于單一,不易跟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飛速發展。身處一線的各科教育工作者,是專業思政教育發展與創新的落實者。作為職教師我們需要在頂層設計的引領下,不斷研究提高教學能力、不斷學習提高自我意識,逐步開拓自己的視野與空間,肩負起起歷史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其二:積極遵循黨組織推進職業教育領域“三全育人”的工作要求,遵循和挖掘專業特點,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專注“教書”與“育人”的結合。將課程思政融入到教案設計、課堂教學、作業反饋、活動策劃等一系列環節,進行潛移默化的滴灌式教育。在選曲和授課過程中,注重經典傳統音樂和愛國主義音樂的選取,最大限度的激發歌曲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依據崗位需求,努力實現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培養高度融合。其三:注重教師師德師風建設,樹立德藝雙馨的榜樣意識。聲樂課是一門技能型課程,教師需要厚愛自己的學生,注重傳承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養,提高學生道德素養與職業精神。同時,教師也應具備較強的專業技能,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吸引約束學生,使學生成為一名合格的藝術從業者。
參考文獻:
[1]教育部 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教高[2020]3號[A].
[2]秦華.閆妍.《人民日報》2016年12月09日01版.
[3]高曉輝.《高職聲樂課課程思政建設實踐探究》[J].遼寧高職學報,2020年第12期.
[4]韋艷菲.《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程思政教學探索》[J].教育觀察,2021年第24期.
[5]陽穎.易德良.《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職聲樂課堂中紅色文化融入策略分析》[J].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年5月第5期.
[6]于東霞.《基于課程思政的高職聲樂教學改革探討》[J].中國民族博覽,2021年9月第17期.
[7]程熙倢.《淺析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思政理論滲透——以思政教育與聲樂課程互動教學為例》[J].教育觀察,2020年11月第44期.
作者介紹:趙亞蕾(1989—),女,漢族,碩士,新疆應用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音樂與舞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