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歲的小萌最近變成了一個“談判專家”。小萌媽媽趙女士說:“女兒每天至少要跟我們兩口子交涉談判十幾次,比如,‘早起沒磨蹭的話,是不是可以帶一些折紙到學校‘晚上認真看書復習后,可以得到看10分鐘iPad的獎勵嗎等等。這孩子越來越會跟家長談條件了,說出的條件和愿望都是不過分、很容易實現的那種,讓我和她爸爸都想不出拒絕的理由,卻又有一種被這個小孩兒牽著鼻子走的感覺,經常不知道怎么接招。”
12355天津青少年心理咨詢熱線首席心理專家東玉林老師說,有的家長會認為,孩子做一點事情就跟家長談條件,是一種不好的表現,一定不能孩子說什么,家長就答應什么,要延遲滿足孩子的愿望。如果孩子提出的想法并不過分,并且是可以即時實現的,家長還堅持“延遲滿足”,那么就會產生親子矛盾。隨著孩子的成長,家長要客觀全面地看待孩子“談條件”的表現。如果孩子做事積極陽光,提出的獎勵條件明確又不過分,說明他正在努力做一個有準備的人,家長應該鼓勵這種“談條件”的行為。
此時家長不妨引導孩子先弄清楚自己提出的“條件”(也就是所謂的“獎勵”)是否合理,然后再做好規劃,明確如何做才能更順利地實現自己的目標。對孩子合理的“談條件”的行為,家長要保持認同加鼓勵的態度,同時告訴孩子“談條件”的尺度,家長不輕易承諾“大獎”,才能讓孩子在規劃做事時保持認真、冷靜的態度,也能即時感受到做事成功的樂趣。
(摘自《今晚報》 賈林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