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湖北鄂州白雉山,綠樹青草間不時傳來幾聲嘹亮的雞鳴,一群群五彩斑斕的白雉山雞或悠閑踱步,或低頭啄食。不同于普通的養雞場,白雉山已被一群平均年齡24歲的“新農人”建造成田園綜合體。楊旭就是這個團隊的主要成員之一。
楊旭本來的理想是學藝術,盡管家庭經濟條件不好,父母還是盡可能支持他學習美術。但考慮到高昂的學習費用,他高考后還是放棄了在專業美院就讀的機會,離開家鄉南下打工。2011年10月,得知父母想辦生豬養殖場,楊旭決定回家和父母一起創業。2013年,生豬年出欄數達2000頭。剛有起色時,一場突如其來的疫病導致半數以上的生豬病死,資金鏈、生產進度都受到嚴重影響。他連夜學習疫病解決方法,多次向農業專家求助,請他們到養殖場指導,疫病終于得到了控制。
2016年年底,當地政府發布關于畜禽養殖區域劃分的意見,以進一步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彼時,伴隨各級政府部門支持“美麗鄉村”建設政策升溫,楊旭漸漸發現,身邊的90后、00后越來越多,回鄉人才的學歷、專業技能等綜合素質也有了很大提升。“獨行快、眾行遠”。在他的邀請下,一支平均年齡24歲的新農人團隊誕生了。
項目初期,團隊在一次次試錯中,尋找產品銷售出路。有段時間,公山雞之間總是打架,嚴重時會發生傷亡。楊旭立馬上網搜索相關案例,了解到有專門為雞設計的眼鏡。楊旭馬上采購了一批給公雞戴上,大大減少了雞打架的概率。“給山雞戴眼鏡”的故事也成為當地廣為流傳的趣聞,鄉親們口口相傳,少了戲謔的成分,卻多了對年輕人善用新知識的佩服。
今年正月,一場暴雪壓垮了“白雉山田園客廳”的所有棚欄,1300多只雞散落在了山林間,團隊的心情“就像臘月的雪一樣寒冷”。最后,他們只找回200多只雞,損失共計30多萬元。但后來,團隊發現失散的雞在山林間下了許多蛋,于是他們定期上山撿“野雞蛋”,檢測后統一銷售,借助“野生自然”招牌的雞蛋反而帶來可觀的銷量。現在,爬山露營的客人常常能偶遇“野生”的白雉山雞,平添了幾分野趣。
靠著自己的韌勁和多方扶持,楊旭團隊從一次次困境中走了出來。目前,團隊流轉土地454畝,飼養錦雞4000余只,藥膳黑雞2000余只,年產出雞蛋70萬余枚。(摘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