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峰
摘 要:災難知識的基本內涵涉及災難意識、知識、能力、知識原理等,其內容主要是人類主體的意識對自然災害的反應,包含備災、減災和防災能力等。而災難認識則是人類培養認識災難能力的基礎,涉及災難理論、基本事實、原理;自然災害的規律,基本原理,以及減災防災的技術。通過對自然災害基本知識的掌握,能夠使學習者對自然災害的原因有很好的了解,甚至對災害進行正確預見,并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從而減少自然災害的損失。從基礎知識上,可以提高學習者的抗災、避險,以及正確的防災、逃生意識,讓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得到保護。在災難發生的時候,要加強對人民群眾的道德操守和道德規范的宣傳;加強防災意識,加強設備的保護,培養學生團結互助、自力更生的意識,減少災難損失。
關鍵詞:防震減災;教學措施;科普教育;預防災害
一、高中地理防災減災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高中地理教育存在著許多與防災減災方面教育脫節的問題。比如在防災減災方面,教師只重視理論知識的講解,忽略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學生對于災難的應對能力欠缺。同時,在教學資源上存在著資源不足、教學方法單一等問題;在災害發生原因、影響、自救等方面,缺少先進的教學方法,造成了內容的抽象化和學生體驗的缺失;沒有形象地說明災難的危害,對學生的警示作用也不夠。又比如說,在逃生技能的教學中,只通過發出警報和逃跑的方式進行,雖然對學生進行了一些逃生技巧和注意事項講解,但是由于缺少實際的演練,導致了教學效率低下[1]。
二、加強高中地理防災教育的重要性
我國是一個多震的大國,為使地震災害降至最小,應加強對地震知識的宣傳,以學校為地震知識宣傳陣地,通過加強高中地理防災教育,讓學生能帶動自己的人家,讓更多的市民增強防震減災意識。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減輕地震災害的方法。
(一)有利于切實將防震減災教育融入學校工作
通過加強高中地理防災教育,有利于切實將防震減災教育融入學校工作,完善地震災害防治工作的重點,只有在學校的工作規劃中,將防震減災作為素質教育和安全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將其納入學校的教育規劃中,學校的防震減災意識才會得到切實增強。在地震發生的時候,學校要做好師生的避震和緊急疏散預案,做好防震和宣傳教育工作。學校的建筑物要按照抗震設防要求進行加固,保證建筑物的安全性。同時,在學校的建筑物內設置應急避險場所、應急避難所等。一旦遇到強烈地震時,可以及時組織學生安全有序地撤離到應急避難場所或轉移到臨時搭建的帳篷里。
(二)有利于加大對地震災害的宣傳和教育力度
通過加強高中地理防災教育,有利于加大對地震災害的宣傳和教育力度。學校要結合教學實踐,開展主題班會、升旗周會、安全教育等活動;地理課,專題講座,知識競賽;黑板報,墻報,校園廣播;利用校園網,播放防震減災宣傳片,這些都有利于提高防震減災的知識水平。有些學校還可以與國際減災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實施紀念日,與唐山大地震相結合,也可在“5.12”周年紀念活動中組織宣傳。比如學校可以采取生活化教學的形式,宣傳一些現實中的例子。比如可以宣傳10歲的英國少女蒂莉在印尼大地震海嘯中根據海水快速退潮的情況判斷出這是海嘯的前兆,并通知家長和其他參觀者,讓100多位游客得以迅速逃生幸免于難的故事;也可以宣傳我國的類似案例。例如,福建漳州部分高中在一九九四年臺灣海峽7.3級大地震后,因平日里注重防震宣傳,使學生有了基本的地震常識。在這場地震中,人們并沒有驚慌,也沒有受到太大的破壞。而遠離震中的廣東汕頭,人們反而因為對抗震知識的匱乏而在地震中產生不必要的恐慌,導致發生了踐踏事件,甚至還有人從樓上跳下來,導致幾百人受傷,3人喪生。這些實例表明,通過加強對地震災害的宣傳教育中,能夠讓人們加深對地震災害的認識,掌握一定的抗震防患能力,對于正確處理突發地震災害,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
(三)有利于推動中小學校進行地震知識普及
通過加強高中地理防災教育,有利于推動中小學校進行地震知識普及。具體要結合學生的特點和學校的實際,因地制宜,靈活、多樣地進行地震知識的普及。學生對自然界里的一切都很好奇,但他們的認知能力卻是有限的,在自然地理課上,我們可以用生動、有趣的圖畫和簡單的語言來告訴他們“發生了什么?”以便在地震發生后,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能力進行自救。讓學生對這種自然現象有更好的理解。可由最基礎的概念:地震,地震波,震源;從震級、烈度等,到地震的成因,到當前的地震構造理論,培養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的眼光去看待自然現象。在中小學校開展地震知識的科普教育,要充分考慮到中小學生身心發展、認知能力、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等特點,也要考慮學校的實際情況。比如,有的學校是新建的校園或者剛建好的教學樓,抗震性能較差;有的學校是在老舊的教學樓里上課等情況。這些都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選擇和安排教學的內容和方法。
三、提高高中地理防災教育的對策
(一)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在高中地理課上,教師要著重講解災害發生的原因、過程和影響,講解震源、烈度、中國地震帶等專業名詞,為今后的地理教學打下堅實基礎。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還要讓同學們掌握災情的規律性和必然性,掌握災情的狀況,開展防災教育。開展針對學生的保護環境、保護地球、節約資源等方面的教育。實施案例教學,通過對災害案例的分析、研究和總結,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具體到案例中,以提高學生的直覺能力,提升課堂教學效果。與此同時,讓學生只從書本上接受地震知識是不夠的,還可以在校外組織開展地震科普活動,開展第二課堂教學,組織校園地震宣傳,設立地震科普展廳等。另外,還可以定期進行地震科普講座,由具有一定專業背景的教師組成興趣小組,聘請專家、地震局工作人員擔任課后輔導,讓學生在了解地震知識的基礎上,加強對科學的認識,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科學精神。
(二)豐富教學手段
教學手段對于教學成效的優劣意義重大。而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也使教學方法得到了極大提高。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充分運用包括多媒體技術在內的現代教育方法,實現文字、圖像、聲音的融合,進而提高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和多樣性。在防災減災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多媒體技術,營造聲像同步的教學場景;采取立體教學手段,如播放逃生演習的錄像,讓學生學習災害的自救、逃生的正確方法,提升學生在關鍵時候的自救能力。吸引學生參與;讓學生直觀地體會災害的影響、破壞性,正確理解災害的原理,增強學生對防災減災學習的重視度,提高教學效率。另外,由于在地震中許多人員傷亡是因恐慌所致,所以震前演習能增強民眾應對災難的信心。教師也可以采用模擬地震的形式,在教學環節開展震前演習,讓學生了解并規劃人員撤離路徑及疏散區(如開闊的安全區域),并進行有組織的疏散演習。為了練習快速防震戰術,原則是:在最近的地方找個安全的地方藏身,等待時機。方法是:在模擬地震的時候,迅速沿著炕邊或內墻的根部蹲下,面朝下,雙臂交叉于胸口;把左臂和右臂放在一起,把眼睛和嘴巴合在一起,用鼻子呼吸,這樣,即使墻壁倒塌了,也能靠著墻壁和家具的支持。這樣既能防止撞擊,也能防止室內的窒息。事實上,很多大地震的幸存者,都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在室內通過箱子、柜子等家具進行隔斷,減輕了梁柱和頂板墜落的沖擊力,逃過一劫。
(三)充實學生的課外活動
很多類似地震的自然災害教學內容比較枯燥,而且在現今的師生所在地區不常見,因此如果教學缺乏合理設計,那么師生的“教學”體驗都不大理想。為此,《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修訂稿)》指出:根據學生地理核心素養培育和形成過程的要求與特點,科學設計地理教學過程,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在自然、社會、生活等情境中開展豐富多樣的地理實踐活動;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術,營造直觀、實時、生動的地理教學環境。這需要教師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思考教與學的方式,調動并關注學生在地理活動教學中的能動表現。緊扣教學目標,契合教學內容,有合作有探究,活動多樣且便于學生課堂上操作完成,想、畫、演、看,動腦動口又動手,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課堂參與度。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開展課堂活動教學,將地理學學科核心素養貫穿于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學效果較好。比如,可以通過舉辦主題班會、知識競賽等形式來拓展學生的知識和動手能力。同時,采取校園廣播、網絡等方式開展安全教育,組織逃生、救援演練,增強學生逃生技能和應急反應能力。另外,還可組織同學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和災難經驗介紹活動。在防災減災教育中,學習體驗是重要的一環,具體可以針對當地的地理知識進行具體教學。比如可以組織同學到滑坡現場、沙塵暴破壞現場進行觀察、調查,活動前要讓學生了解滑坡、沙塵暴的基本情況,觀察后撰寫調查報告、體驗感受,再結合自己所學的知識,制訂相應的防治和環保對策。同時,組織學生到社區和社會進行災害預防教育,增強學生的災害防范意識和學生的自救意識[2],教導學生在遇到地震時不隨意亂跑或私自外出,避免被倒塌的東西傷到,避免因為秩序混亂和恐慌的氛圍而在狹窄的出口、走廊造成摔傷、踩傷等次生意外。
(四)以學科融合理念提升學生防災能力素養
2014年出臺的《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加強學科間的相互配合,發揮綜合育人功能,不斷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新時期的教育教學旨在培養具備極強問題分析解決能力的綜合型人才。教師首先必須樹立學科融合理念,充分認識跨學科綜合育人功能,明確災害教育目標,端正災害教育態度,把工作重心從應試教育轉移到關注學生發展、提高學生生存能力上來。其次,要完善專業知識學習,提升自身災害素養。目前,教師的災害知識來源分散、災害知識體系不健全,這將會成為災害教學的首要障礙。教師必須意識到扎實的專業知識基礎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通過學科融合全面、深入地理解災害教學內容,完善自身的災害知識體系和防災能力,從而提高自身災害素養。最后,加強信息技術學習,促進災害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入融合。有些自然災害與學生生活的時空距離遙遠,學生通過間接經驗學習很難理解其演變過程和破壞程度,因此需要借助信息技術進行可視化呈現,使學生能夠直觀理解防災知識、加深印象以及強化知識記憶。學校也要重視跨學科式防災演練,平衡不同群體的災害意識差異。經調查得知,處在重視災害教學環境、經常進行防災演練的高一學生比重視學考備考、防災演練機會被嚴重壓縮的高二學生防災意識水平要高。另外,大多數學生沒有經歷過自然災害,但是防災演練機會能夠在很大程度彌補直接經驗的缺失。這體現了防災演練在災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學校實施學科融合輔助災害教育,應從借助多學科思維方法提高防災演練效率和質量上著手,讓學生能夠真正理解和應對自然災害,縮小不同群體之間的災害意識差異。比如,有條件的學校在防災演練中增加游泳項目,提高學生遭遇洪澇災害的生存幾率;演練結束后進行防災減災主題征文比賽,發表演練感想,提高學生的災后反思意識;借助物理、化學知識幫助學生充分理解救生衣、滅火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提高學生的災害應對能力等。通過一系列跨學科方法的優化組合,使防災演練得以高效有序地進行,讓所有學生在實踐中都能得到收獲和成長[3]。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在高中地理防災減災的課程中,把災難倫理學的德育與課程結合起來,加強學生對災難的認識,同步加強災難倫理學的德育工作。這樣既有利于呼應災難倫理學的生命第一原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原則、關注受災群眾的原則,還可以加強學生的品德修養。另外在教育過程中,教師也要注重提高自己的能力,做到言傳身教,必要時需要以自己的行動來引導學生關心災民,熱愛社會。
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加強地理防災教育,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防災減災措施,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災害發生的原理,掌握災害發生的特點及規律,從而更好地防御災害,以便在危險的環境中生存。通過案例,可以看出在地理教學中滲透防災減災教育,形式可以更多樣,內容可以更豐富,效果值得期待。當然,除了課堂教學,還可以邀請專業人員來校組織一些防震演練活動,或參加防災減災教育相關的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增強學生防震避災的應急能力,從而提高整個社會防災抗災的應變能力,尤其是在工業化和社會高速發展、環境污染日益嚴峻、自然災害頻發的今天,災害教育更是勢在必行。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要采取合適的教學手段,強化防災減災的宣傳,加深學生對災難的認識,增強學生的防災減災意識。如是,在災難發生時,就可以在保護自己的同時為保證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龍海云,李杰飛,岳新宇,等.我國幼兒園地震安全教育研究及思考:寫在5·12汶川大地震七周年之際[J].城市與減災,2015(3):20-25.
[2]張章.地震教育應從娃娃抓起[J].好家長,2013(12):21.
[3]黃瓊.科技館地震教育活動開發[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