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明慧 武永峰
摘 要:創新型生態城市是生態城市和創新城市的協調統一。徐州經濟運行穩定,歷史背景深厚,交通便利,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為創新型生態城市的建設提供了良好基礎。要利用好新一輪科技革命和政策利好,接受新的挑戰。為進一步推進徐州創新型城市發展,從生態環境、生態經濟、生態社會、生態人居四個方面入手,構建健康生態體系,完善評估保障機制,推動生態文化建設,增強產業創新能力,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創新;生態城市;徐州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新時代背景下徐州創新型生態城市建設研究”(2018SJA1016)、江蘇省建設科技指導項目“徐州市創新型城市建設的發展路徑研究”(2017ZD027)研究成果。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中明確指出要提高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建設和諧宜居、富有特色、充滿活力的現代城市。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和適宜居住的環境。創新是生態城市目標能夠實現的前提,創新型城市的建設是生態城市建設系統中重要的一環。生態城市和創新型城市的建設并不是孤立的,二者的目標是統一的,只是側重點不同。創新的本質和目的是提升城市的競爭力,保持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而生態城市本身就是可持續的內在要求,創新型城市與生態城市的最終要求是一致的。
一、徐州創新型生態城市建設背景
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迅猛發展,不斷引發產業變革,科技創新正成為引領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引擎,為徐州推動生態城市發展提供重要技術支撐。同時,國家強調高質量發展,將生態文明建設擺在重要戰略位置,強化生態保護與修復,協同治理環境與生態保護修復實現了聯動。
(一)經濟運行穩定
徐州經濟運行穩定。2020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7319.77億元,比上年增長3.4%;農林牧漁業、新興產業、高端產業、建筑業、外貿進出口等各產業穩定增長;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66元,比上年增長4.8%。
(二)資源豐富
徐州歷史人文背景深厚。徐州是漢文化的發祥地,位于蘇魯豫皖交匯處,是1986年國務院批準的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多種地方文化的匯聚地。其城、鎮、村的建筑與景觀融合了東、西、南、北各個地方的文化優勢,形成了典型的蘇北風貌,具備歷史人文資源優勢。徐州自然資源富集,煤、鐵、鈦、石灰石、大理石、石英石等多種礦產儲量大,同時農副產品品種眾多,特色鮮明。
(三)全國重要交通樞紐
徐州已經初步形成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管道“五通匯流”的立體化交通格局,成為國家級公路主樞紐、我國東部地區路網性大型鐵路樞紐、國家級內河水運樞紐、國內一級航空干線大型民航空港;是全國高鐵通達省會最多城市、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城市、物流樞紐布局承載城市和淮海經濟區首個建有地鐵的城市,已初步邁進“暢達全國、通達全球”的新階段。
(四)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2010年,徐州啟動了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創建工作,2016年正式被國家命名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環境治理力度逐年加大,2020年全市林木覆蓋率為30.54%;空氣質量明顯改善,市區環境空氣質量達到二級以上的天數為261天,市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為71.3%;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四種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全面完成國家下達任務;生態遙感監測結果顯示,生態環境狀況指數在52.76~62.42之間。全市生態環境整體評價等級為良,植被覆蓋度較高,生物多樣性較豐富,適合人類生存。
二、徐州創新型生態城市建設內容
(一)生態環境
在生態環境方面,加強飲用水水源管理,保證飲用水水源的水質達標率,優化水資源配置和開發利用;加強河流水質監測,加強工業污水、生活污水排放污染治理,減少水質污染。加大工業廢氣、生活廢氣排放污染治理,積極研發高效環保技術,提高燃料利用效率,降低耗能,減少污染物排放。實施長效噪聲管理和監督機制,完善噪聲治理設施的安裝和有效運行,重點強化對居住區、學校、辦公區等各類區域周邊環境的噪聲控制。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積極推進生活垃圾焚燒、轉運站、填埋場、處理與處置項目,實現固體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置;積極采用低廢、無廢工藝,提高固體廢物的資源綜合利用率和處理能力,實現全過程監控、管理和處置。
(二)生態經濟
實施綠色能源戰略,鼓勵企業采用先進技術與設備,發展可再生能源;對重點能源消耗行業、傳統產業進行技術改造,加快建立循環經濟綠色技術支撐體系,降低產品綜合能耗。根據資源條件和環境承載力確定產業發展方向,持續優化產業布局,合理調整產業規模和結構,持續壯大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以綠色能源產品為突破口,延伸產業價值鏈,培育若干骨干產業,轉變綠色發展模式,推動區域經濟、生態、社會協同增長。
(三)生態社會
完善城市基礎配套設施建設與改造,合理規劃鐵路、地鐵、公交等公共交通體系,打造綠色生態交通新格局;制定市民優先選擇綠色出行的鼓勵措施,減少車輛使用數量和頻率,減少車輛尾氣排放。
加強創新型低碳人才培養及聚集,重視生態教育投入,強化生態教育體系構建,深化政府、高校和企業合作,培養具有生態意識的創新型技術和管理人才;以重大項目為紐帶,定期進行國內外、省內外人才交流,吸引低碳經濟技術人才資源集聚。
(四)生態人居
在生態人居方面,因地制宜,實現歷史文化傳承,彰顯歷史風貌特色,不斷深化生態文化內涵建設,提高全民生態文化素質水平,逐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體現自然歷史人文的生態文化品牌。智慧科技引導民生,以云計算、大數據為支撐搭建數字服務平臺,建設以數字引領科技、智能服務民生的智慧城市,進一步提升宜居舒適度和能源利用效率;倡導綠色生態化生活方式,推動快捷便利綠色全過程服務;建立綠色信息網絡通道,減少資源消耗,加快推動生活方式綠色化。7B0DB964-AA87-4C67-B050-1420BD672743
三、徐州創新型生態城市建設對策
(一)構建健康生態體系
其一,以人為本,推動生態空間調整。以人為本,在充分調查公眾意愿的前提下進行城市區域規劃,界定城市發展區域,細化空間分類分區,兼顧均衡發展和效率優先,對城市空間結構進行整合優化,立足區域協同發展擴展軸向空間,優化生態空間質量。
其二,加快推進生態修復。加快推進采煤塌陷地、水體生態修復工作,提前做好規劃統籌,對生態要素進行評估,分類確定修復區域等級,按周期、有計劃、持續推進修復實施,實現以自然生態保護區域由點到面,逐步加大周邊區域生態輻射力度。
其三,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制定揚塵污染管理規范,加強各行業的揚塵污染治理;推動公交、環衛、貨運、旅游及公務車輛新能源動力替換;減少社會生活噪聲污染,增加噪聲污染區域限定措施,加大措施獎懲力度,從源頭上控制噪聲;大力推動區域能源結構調整,提倡綠色低碳能源生產、使用,減少資源浪費、大氣污染;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強化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措施。
(二)完善評估機制與保障體系
1.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政策法制體系
以城市建設現狀為基礎,制定促進生態城市建設相關的優惠獎勵政策,引導經濟生態化發展。在國家、省、市相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及生態城市建設的長遠性與復雜性,完善與之相適應的法律,以法律規范明確政府及各職能部門在生態城市建設中的地位及職責,強化生態城市建設中的法治化管理力度,形成“嚴格執法、有法必依、違法必究”的良好法治氛圍,為生態城市的建設營造穩定的社會環境;通過保障制度制定生態治理考核指標,明確生態保護責任,分級分工負責生態建設目標實施,層層遞進推動生態建設。
2.建立多元生態治理機制
加強民間力量在生態城市建設的參與,引入民間環保組織、環保志愿者和其他社會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及城市生態建設,逐步完善社會資本引入環保領域機制,提高環境污染治理的效率,構建多元參與環境治理格局,不斷提升生態環境科學監管、精準施策水平。
成立生態城市建設管理機構領導小組,直接統籌規劃生態城市建設實施,細化生態城市建設管理、治理責任,將建設目標及任務與具體責任人掛接,增強生態保護的實效;充分發揮政企聯合效應,調動企業參與環境保護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推進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建立統一的環境監管信息平臺,完善“市—縣—鎮—社區”分級網格化管理;加強輿論監督,通過媒體、網絡等多樣化方式積極進行正確的社會輿論引導;加強社會公眾的監督,鼓勵支持企業、團體組織、群眾參與生態城市建設監督管理。
(三)推動生態文化建設
高度重視綠色發展理念在城市規劃、建設中的融入,全面貫徹生態文明建設重要策略,堅持倡導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逐步轉變傳統生活方式,減少浪費,減少資源消耗,促使公眾樹立正確科學的生活、生產消費價值觀。注重全民、全過程生態教育宣傳力度,利用網絡、廣播、電視、圖書、報刊等大眾媒體,實現高頻率、高覆蓋率宣傳;結合實際情況,加強正向輿論引導作用,加大行政管理力度。
另外,加強義務教育階段的生態文化輸入,將文化、基礎學科知識與自然生態相融合,通過多樣化的形式,如生態環保特色課程、戶外競賽、講座、培訓等,分階段分層次提高生態意識。對大學生實施專業生態文化教育,以理論、實踐方式不斷加強引導科學生態價值觀的樹立;利用大學、科研院校的人力、資源強化生態技術開發,加速生態成果的轉化、推廣,促進生態產業的發展。針對政府工作人員,從上至下貫徹綠色生態意識,深化生態城市建設的時代內涵。
(四)以產業生態化增強城市創新能力
持續推動結構性改革,通過結構優化促使整體經濟轉型升級,積極構建現代技術及其產業體系,以技術創新引領,推動新一代節能環保產業、信息技術產業和新能源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轉變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發展方向,加快實現生態環境改善。
全面推行“生態+”發展新模式,推動傳統產業的綠色轉型升級,構建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創新生態經濟模式,促進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相統一,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動能,為生態建設提供新支撐。
堅持創新驅動、高端引領、生態優先,企業通過改進技術改善管理來降低對環境的破壞程度,有效推進政府、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的深入合作,不斷地開發既能滿足經濟效益又節能環保的先進技術,加強企業人才隊伍建設;對低碳循環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資源進行協調,優化配置,不斷提升生態環境科學監管、精準施策水平,著力提高生態環境治理能力。
徐州市正處于城鎮化和工業化快速推進的階段,戰略性新興產業仍處于培育期。作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即將建設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徐州要創新城市發展模式、解決不斷增長的經濟發展需要與資源消耗、環境承載力之間的矛盾。新時代背景下,徐州市創新型生態城市建設應堅持人、社會與自然和諧共生,不斷優化區域生態空間,推動生態修復,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構建健康生態體系;因地制宜,從政策、法律規定制定上強化創新型生態城市建設法治化管理力度,建立民間環保組織、環保志愿者和其他社會公眾多元參與環境治理的格局;培育全民生態意識,加強基礎教育階段、高等教育階段的生態文化的教育,樹立正確生態價值觀;深入貫徹綠色發展觀在生態城市建設中的融入,堅持創新驅動,構建綠色治理體系,全面推動“生態+”產業模式,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實現區域環境、經濟、社會、人居的生態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曉瑋.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河北創新型生態城市建設評價研究[D].天津:河北工業大學,2017.
[2]孟偉慶,李洪遠,鞠美庭.創新型城市與生態城市的比較分析[J].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2008(10):47-51.
[3]國務院印發《“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EB/OL].(2016-12-05)[2021-12-20].http://www.gov.cn/xinwen/2016-12/05/content_5143464.htm.
[4]徐州市統計局.2020年徐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2021-03-23)[2021-12-20].http://tj.xz.gov.cn/xwzx/001004/20210323/3faca3ed-3a25-4bfb-8cec-36e60e1e0bb5.html.
[5]黃承梁.以供給側改革推動生態文明建設[EB/OL].(2016-03-17)[2021-12-20].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0317/c40531-28207019.html.
[6]石寶軍,劉曉瑋.經濟視域下創新型生態城市建設研究:以河北省為例[J].衡水學院學報,2018(1):31-37.
[7]張宗蘭,高維峰.科技人文融合與綠色共生:新型生態城市視域下的雄安生態文化創新理路[J].生態經濟,2019(6):219-223.
[8]田靜,田海濤.基于綠色低碳經濟的新型城市規劃研究[J].環境工程,2020(10):259.
作者簡介:
袁明慧,碩士,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教育教學管理、建設項目信息化管理。
武永峰,碩士,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教育教學管理、建設工程管理。7B0DB964-AA87-4C67-B050-1420BD672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