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皖京 李海洋 張雅雯
摘 要:當代藝術類院校校園規劃完整,區域明晰,但對校園公共空間的利用及延展、空間尺度把握略顯單一。以西安美術學院雁塔校區明湖公共空間區域為探究著力點,深入場域并對其進行公共藝術裝置設計及陳列,通過不斷摸索與反思,總結歸納當代藝術類院校公共空間的更新策略,并努力嘗試推陳出新。
關鍵詞:藝術類院校;校園;公共空間
時至今日,隨著“十四五”規劃的深入推進,“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這一重要規劃亦逐漸走入當代藝術類高校。無論是校園圖書館、美術館還是體育館,甚至是校園公共空間,皆有更新之空間。
一、藝術類院校公共空間布局及存在的弊端
(一)空間布局概述
當代藝術類院校數量繁多,種類齊全,校園整體空間布局合理,擁有至少一至兩棟代表性建筑,較能體現院校整體的精神風貌,同時亦能融入地方性特有元素。大多數藝術類院校場所劃分明晰,教師辦公區、學生學習區、家屬生活區等區域涇渭分明,依靠校園中獨有的人造類景觀(例如人工湖、假山群、雕塑、校園綠地等)作為校園公共空間設置連接整體校區,形成多維度且統一的院校氛圍。
校園公共空間是校園景觀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承載了院校百年發展的歷史記憶,是師生課余閑暇時的休憩之地,也是師生創作作品的展示平臺。當代藝術類院校公共空間大多呈散點狀分布在校園各處,依山傍水或毗鄰道路,伴隨著學校的發展與變化,逐漸展現出多元化、立體化、生態化、創意化等空間分布特征。
(二)現存弊端
放眼當下藝術類院校校園整體規劃,雖對公共空間區域有所設計,但整體利用率、空間的可持續性發展及后期關注度卻呈下降趨勢。
空間阻隔現象。校園中教職工的私家車侵占步行空間現象嚴重,這直接阻礙了學生步行至校園公共空間,弱化了學生與校園公共空間的聯系,從而催生出校園環境中的“功能失效性”空間[1]。久而久之,校園公共空間長期處于閉塞狀態,模糊了其空間存在的價值性,并再次加深師生對校園公共空間“道路難行,擇路繞行”的刻板印象,形成潛意識中的惡性循環。
單一利用現象。部分藝術類院校校園構建初期,對公共空間及其周邊場所規劃緊湊,整體環境動靜結合,相得益彰,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場所功能性單一、空間缺乏更新、場地利用率較低等問題初現端倪,從而導致校園公共空間稍顯沉悶。
二、西安美術學院校園公共空間剖析
(一)典型校園公共空間——明湖
明湖,坐落于西安美術學院(以下簡稱“西美”)雁塔校區,作為典型的校園公共空間,地理位置優越,視野開闊且環境優美,極富西美“弘美厚德,借古開今”之校訓特色。明湖位于校園中偏西的核心景觀區域,四周被操場、宿舍樓、教學樓、家屬樓區圍繞,湖上分布著錯落有致的假山及石群,若隱若現的錦鯉成群穿梭于碧色的湖池之中。登上高處,俯瞰全景,明湖恍若一幅五行八卦圖,湖陰面為水,陽面為花草樹木及雕像與拴馬樁。恰如《易傳·系辭上傳》所描述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的核心即為陰陽平衡,明湖作為公共空間場域的對立統一,整體又締造出“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悠遠靜謐之感[2]。
(二)校園公共空間合理利用
明湖作為西美雁塔校區占地面積最大的戶外公共空間及核心景觀區域,空間應用性及延展性涵蓋層面較為寬廣。基于原有的景觀節點與藝術裝置(例如拴馬樁陣列、石磨盤、雕塑、木制廊橋等),思考如何讓原生態景觀型校園公共空間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并且融入沉浸式、立體式及多極化共享型空間特色元素,本文通過如下幾例規劃意向匯總,進行逐一重點闡述。
融入多極化藝術裝置,增添明湖空間之意趣。日常是生活孕育優美意識的溫床[3]。回歸日常,亦能發掘生活之美。本次設計規劃伊始,旨在喚起高校師生回歸校園公共空間的向往,依據現有的公共空間景觀分區,通過在空曠區域添加一至兩件公共藝術裝置,重塑校園景觀風貌。以明湖公共空間區域為設計研究基底,意在中心景觀區域之上構架一個巨型立體主題圓環,圓環結節處鑲嵌鋁合金垂網簾自然垂下,在關鍵進出口處形成自然的缺口以供師生出入。主題圓環覆蓋面積廣,在應用時不可避免地會經過自然植被、人文類景觀、湖畔建筑、停車場入口及變電箱等,鋁合金垂網簾所構成的界限屏障在這些“障礙物”中若隱若現,如同科幻電影情節中結界一般。同時,在主題圓環上設置能夠噴射水霧的功能裝置系統,水霧隨著風向改變進行自動切換。主題圓環的支撐點是此類公共藝術裝置的關鍵點,在投放過程中如遇校園中珍稀樹種,既可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亦可使其與主題圓環相融合,形成自然與人工智能相契合的多極化公共藝術空間,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金屬所傳遞的冰冷之感。以明湖為公共空間景觀軸心,在其四周區域路邊放置鋼制公共座椅,與主題圓環及其裝置支撐點交相呼應,豐富明湖公共區域的藝術表現形式與駐足觀賞性,為師生提供了觀景休憩區。主題圓環以及休憩區域的公共座椅選用硬質鋼材,鋁合金垂網簾則選用軟性鋼材,不同材質的物體通過交融、共生,營造出對立感與統一感的場所氛圍,最終組成一套趨于完整且多極共享的公共藝術裝置(圖1)。
提取明湖盈動之元素,活化空間場域聯動性。場所是交流的基礎,它決定了交流的質量[4]。明湖作為西安美術學院雁塔校區占地面積最大的公共空間場所,其中蘊含院校所特有的布局特色與規劃理念。故方案選取辨識度高、極具空間活力的明湖盈動元素,對于湖上成群的天鵝、蒼鷺以及微風吹拂下所形成的水波紋,通過提取元素,進行重塑整合,最終形成公共藝術裝置。此件公共藝術裝置集觀覽性、功能性、象征性三大特性于一體,屬于西美明湖的藝術衍生品,選用玻璃材質,既可較大程度上還原水紋的基礎形態特征,同時在放置陳列時亦能顯露出原有草坪的基底色,展陳效果不會過于喧賓奪主,并且填補了原有場地的空白區域。師生在游湖賞景之時,不僅可以領略校園生態化景觀體系與立體式公共藝術裝置兼容并蓄的藝術結合,亦可在觀賞之余駐足休息片刻(圖2)。73AA3564-244F-4259-BDF2-5A63E320D57C
三、校園公共空間更新策略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藝術類院校校園規劃不斷更新,對校園公共空間場所的功能需求與結構劃分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單一、空曠的校園公共空間環境特征在藝術類校園發展中已不具備普適性;因地制宜、具有常態更新化且多維度視閾下的校園公共空間展陳理念,日漸步入當代藝術類院校校園。
(一)增強藝術院校底蘊,打造更新公共空間
藝術類院校學科類型豐富,涵蓋面廣,近年來院校招生人數與畢業人數趨于穩定。故每逢畢業季來臨之時,校園公共空間亦與校美術館及校展覽館同樣具備展陳功能,例如大型公共裝置藝術品、多功能展示設計等畢業設計作品,甚至是學生結課作業匯看展、教師課題成果匯報展及學校各類藝術創作展覽皆可投放于校園各處公共空間。這樣一方面緩解了學校室內場館的投放壓力,另一方面,極大程度上激活了校園公共空間的利用率與場域活化度,通過寓情于景式的良性化場地布局,增強校園文化底蘊。
在創新規劃實踐中,必須圍繞需求做好功能分區布局,進行科學設計,完成“實用”與“審美”的高度統一,以自然而豐富的空間構成帶給人們全新的體驗方式和情感交流,讓規劃營造空間,讓空間唯美規劃[5]。
(二)結合多種公共藝術裝置,豐盈院校公共空間
絕大多數藝術類院校校園藝術氣息濃郁,戶外空間布局張弛有度,擁有其院校所特有的場所氛圍感與節奏感。保留現有場域合理規劃的同時,通過多種公共藝術類裝置裝點校園,所擺放的公共藝術裝置可呈現多樣豐富性,既能突出作品原有的藝術風格,同時又能與現存校園公共空間融合交織,碰撞出新的火花。公共藝術作品可誠邀高校師生根據公共空間場地風貌進行規劃設計,以學期學年或四時四季為限定展陳時間,不斷進行更新;將空間布局自主權交還于師生,一定程度上喚起師生對校園公共空間打造的創作欲望,持續提高空間利用度及曝光度,逐步形成良性循環。
誠如日本建筑師隈研吾所言:“這個注重信息交流的時代,是‘場所再次獲得意義的時代。這是因為人類具有的以‘場所為媒介,與自身周圍的世界進行交流的本能。”[6]回歸校園公共空間場域利用,亦是如此。
(三)規避冗雜道路屏障,重塑通暢公共空間
針對藝術類院校校園中教職工私家車(包括轎車、電動車、摩托車、自行車等代步工具)雜亂停放,導致校園公共空間出入口及道路閉塞的現狀,可通過以下更改措施進行疏導與還原。
首先,積極同校保衛處及相關部門進行商榷,對違停車輛進行疏散,與車主進行必要性溝通,平日保持對校園公共空間的持續關注度,盡可能確保校園公共空間道路的完整性。同時,在校園公共空間出入口及景觀節點處設置必要的標語警示,對過路車輛起到提示作用,扭轉院校師生及教職工家屬對公共空間道路狀況的初始印象,形成全新的意識形態。其次,通過多種形式呼吁在校師生、職工家屬等校內人員對校園各處公共空間形成自發性保護意識,如遇校外車輛違停、亂停等現象,可進行耐心勸導并進行友好幫助。明晰校園道路及公共空間場域進出口,還原場地所應有的展陳功能與美育功能。
四、回顧與展望
縱觀當代藝術類院校校區規劃與發展,對校內公共空間的設計與重塑日趨完備,逐漸形成獨具院校特色且共享沉浸式的公共空間藝術氛圍。但在利用與更新的同時,亦會顯露出些許問題。本文通過對西安美術學院雁塔校區明湖公共空間的布置規劃,重點探究校園公共空間、院校師生、校園整體道路概況這三類因素之間相互協合、相互遞進的層次關系,并設計出一至兩件適于院校公共空間展陳的公共藝術裝置,繼而歸納總括其設計應用模式。貫徹落實“十四五”規劃,亦希望藝術類院校公共空間進一步提升場所利用率,并不斷推陳出新,展現新時代藝術類高校風華。
參考文獻:
[1]劉洋.非重點高校小尺度公共空間設計研究:基于可持續功能性視角[J].美與時代(城市版),2020(6):65-66.
[2]靳之林.綿綿瓜瓞:與中國本源哲學的誕生[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3.
[3]原研哉.設計中的設計[M].朱鍔,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142.
[4][6]隈研吾.場所原論:建筑如何與場所契合[M].李晉琦,譯.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29,29.
[5]郭玉龍,張昉,廖春橋.藝術院校校園規劃設計方案創新研究[J].中華建設,2017(10):122-124.
作者簡介:
楊皖京,西安美術學院建筑環境藝術系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李海洋,西安美術學院建筑環境藝術系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張雅雯,西安美術學院建筑環境藝術系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設計。73AA3564-244F-4259-BDF2-5A63E320D57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