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京梅
摘? ? 要:側柏是我國特有的林業資源之一,具有極強的生命力,且樹齡較長,應用范圍較廣,經濟價值及生態價值較高。隨著環境污染不斷加劇,山東省為改善當地綠化情況,滿足市場對側柏的需求,不斷優化側柏育苗技術及撫育管理技術。文章分析了側柏育苗及撫育管理技術,為提高側柏種植質量與育苗成活率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關鍵詞:側柏;育苗技術;撫育管理;應用
文章編號:1005-2690(2022)08-0112-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791.38? ? ? ?文獻標志碼:B
側柏別名柏樹、扁柏、香柏等,屬于常綠喬木,樹冠呈廣卵形,枝葉較為扁平,舒展性生長。側柏的葉片較小、呈鱗狀,緊貼小枝且呈交叉對生排列。側柏為雌雄同株,花單性,果實呈球狀,當年成熟[1]。側柏作為我國特產,除青海、新疆等地以外,在我國廣泛分布,是常見的庭院綠化樹種之一,壽命較長。側柏在天然林區種植時,生長速度較為緩慢,但在土層較厚的區域長勢良好,生長速度極快。
側柏作為木材可供給建筑、造船及家具等領域,其質量較好且易加工,應用范圍廣泛,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側柏的葉片、枝干可作為香料的原料;葉片與枝干可入藥,具有止血、利尿、健胃、散瘀等功效;種子具有安神滋補功效,可以榨油,營養價值極高。
側柏喜光,幼年耐陰且適應性較強,在干旱、貧瘠、中性、酸性以及輕鹽堿等類型的土壤中均可生長。側柏耐寒力中等、抗風能力較弱、萌芽性較強、耐陽光直射,具有淺根性特點,可在平地或懸崖上生長。側柏是溫帶樹種,當生長環境排水優渥、土壤肥沃時,可呈現良好的生長狀態。在貧瘠干旱的山地,側柏生長速度極為緩慢且植株較為瘦弱。
1 側柏育苗技術概述
山東省是我國東部地區沿海省份,地形大多以山地為主,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光照充足,光照時數年均為2 290~2 890 h,十分適合側柏生長。側柏作為生命力較強的綠化植物,常被政府應用于環境治理及綠化工程項目中。側柏的人造林撫育工作主要針對幼林至成林的撫育管理,可起到提高林木質量與生產力、平衡周圍生態環境的作用。
1.1 采集種子
開展育苗工作前,種植人員需篩選側柏種子,選擇長勢較好、顆粒飽滿的種子。種植人員通常選用長勢健壯、樹齡在20年以上的健康母株作為種植樹,保證側柏種子的質量及幼苗發芽率。在采摘種子的過程中,應堅持科學采摘的原則,科學把控采摘時間。待果球呈現黃褐色且果皮出現裂口時采收,并將采收果球暴曬2~3 d。果球果皮完全開裂后,可以通過拍打的方式去除種子,通過風吹或水浸等方法提高種子純度,并在晾干后放入麻袋中,擱置在陰涼干燥處保存。
1.2 選擇土壤
雖然側柏的適應能力極強,生長速度較快,但是側柏的幼苗生長量較小,對生長土壤的要求極高。一般優先選擇土壤肥沃、地勢較好、排灌較好的沙壤土,保證育苗地灌溉條件良好。盡量避免選擇黏重地或低洼地,若必須在黏重地土壤中建造苗場,應對土壤進行有效改良,例如適當向土壤中加入細沙,提高種植土壤的通透性及排水性。
側柏育苗的種植地不應建立在迎風口,盡量避免選用同一塊種植地開展育苗工作。需格外注意種植地的上茬作物,避免上茬作物為瓜果蔬菜以及薯類作物,降低側柏苗期病蟲害的感染率。正式播種前,應對種植地進行深耕處理,耕地深度應為25 cm,要充分打破土壤犁底層,使土壤更加適合側柏幼苗根系生長發育[2]。耕地工作大多在秋季進行,若耕地時間選擇為春季,應適當縮小耕地深度。
育苗人員需綜合分析土壤性質,全面了解土壤情況,結合秋季土壤深翻,將2 800~5 200 kg/667 m2的有機腐熟肥料均勻播撒在側柏苗床上,并將土壤整平耙細。側柏育苗通常會采用平床育苗的方式進行種植。近年來,隨著育苗工作的不斷革新與完善,科學育苗工作人員逐漸發現,傳統育苗方式會提高側柏在苗期感染病蟲害的風險。因此,在種植過程中,種植人員多采用高床育苗或高壟育苗等種植方式,并在育苗過程中確保床面的平整性,避免出現窩水現象。
1.3 播種前的有效處理
側柏種子的種皮較厚,播種前應先對種子進行有效處理。側柏種子常出現空粒情況,播種前應精心挑選種子,提高種子整齊度。將挑選過的種子置于清水中浸泡,一段時間后,將種子放入0.3%~0.5%硫酸銅溶液中浸泡1~2 h,或放入0.5%的高錳酸鉀溶液中浸泡2 h。完成消毒后,需將種子放入40 ℃的溫水中浸泡24 h。結束浸泡后,種植人員應及時將其放置于背風向陽處,定期翻動并用溫水噴灑,大約持續5 d后,當85%的種子出現裂口時,即可開展播種工作。
1.4 催芽處理
為了保障種子能夠迅速發芽,在正式播種前,育苗人員應對種子進行催芽處理。催芽方法主要包括混雪埋藏法、混砂催芽法以及溫水浸種法。每種方法各有優勢,混雪埋藏法適用于冬季積雪多且雪厚穩定的地區,播前7 d撤出覆蓋物,完成種子雜物清理工作后進行播種工作。混砂催芽法的催芽周期較短,將種子與細沙以2∶1的比例混合并攪拌均勻,確保混合物能夠被握成團,隨后將其放置于木箱房中存儲。存儲過程中應保持溫濕度適宜,并定期翻動種子,實時觀察種子的開口情況。溫水浸種催芽法周期最短,需要用45 ℃的溫水浸泡種子,在背風朝陽的席上攤曬種子,并每天使用溫水沖洗種子,待5~6 d后種子出現裂口即可播種。
1.5 播種工作
為保證幼苗健康強壯,育苗人員應適當延長苗木生長期。側柏最佳播種時間為每年3—4月,為使側柏順利越冬,通常會通過1年的生長時期順利達到木質化或半木質化水平。開展播種工作前,種植人員應仔細整理播種區域,適當向土壤中摻雜草木灰或細沙,改變土壤營養結構,將土地表面耕至平整后,對苗床進行徹底的水源灌溉。69CC1333-7529-403B-A846-C8E9968F7CF8
播種時應科學確定壟底寬度、壟面寬度及高度,保證其單雙行都可以播種,同時,要確保播種壟溝深淺一致,播種均勻。此外,還應根據實際播種量對苗床進行適當施肥,有效把控施肥量。播種工作順利完成后,種植人員需在種子表面覆蓋一層約2 cm的薄土,并輕微鎮壓,使種子與土壤充分接觸,幫助種子在土壤內生根發芽。
1.6 管理工作
結束播種工作后,種植人員需對苗床適當處理。種植人員可在苗床上方覆蓋遮陽網,大幅降低太陽光直射對幼苗造成的傷害,同時,需確保土壤的濕潤度,為幼苗的生長提供充足養分。播種10~15 d后,側柏種子逐漸進入萌發階段,播種28 d左右,側柏進入出苗旺盛期,發芽率可達80%以上。
在此過程中,種植人員應科學把控灌溉量,確保側柏種子順利出土。若幼苗出土前,土壤濕度較高,則應控制灌溉量,防止土壤出現板結現象,影響幼苗順利出土。在側柏進入生長階段后,為加速側柏幼苗的根系發育,種植人員可以適當加大灌溉量。側柏出苗旺盛期,為避免幼苗種植密度過大,導致生長發育受到影響,應科學確定間苗密度,通常幼苗生長約5 cm時進行間苗,科學合理間苗能確保側柏生長過程中水分與養分供應充足[3]。
在幼苗生長過程中,需根據土壤實際狀況,調整灌溉頻率,但每次灌溉都需澆灌透徹。在此前提下,為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育苗人員應積極采用噴灌或滴灌方式。進入雨季后,育苗人員應根據實際情況,降低對側柏幼苗的灌溉頻率,全面做好苗床的排澇工作,避免苗床內出現積水現象。
當幼苗生長至一定高度后,育苗人員需展開病蟲害防治工作。主要工作內容是對多菌靈溶液進行適當的濃度調配,并對幼苗進行噴灑,在苗期有效抑制病蟲害的發生,降低側柏患病概率。此外,育苗人員需做好除草工作,及時清除苗床內雜草,結合人工除草與化學除草方式,避免雜草與幼苗爭奪養分。播種后到出苗前,育苗人員可以對苗床噴灑30%的除草醚乳油。當幼苗出土大約25 d,育苗人員可以進行二次噴灑,有效控制雜草生長。與此同時,育苗人員應定期觀察幼苗生長情況,發現問題后及時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
2 側柏育苗及撫育管理
2.1 修枝除草
側柏生長過程中極易出現側枝,為保障側柏的冠高比例,種植人員造林后需定期修剪側柏,通常3年修剪1次,并且種植人員還需保證幼苗的種植生長密度在合理范圍內。土壤是人造林木生長的主要養分載體,土壤理化性質是林木生長過程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適當松土、培土會對土壤原有的理化結構造成一定影響。種植人員需充分掌握這一特性,通過改變土壤結構,促進側柏根系的生長,保護土壤內部微生物的多樣性,改善土壤質量[4]。
在側柏撫育過程中,雜草繁殖速度極快,會汲取土壤中的大量養分,對側柏的生長造成不利影響。因此,為保證側柏始終處于優質的生長環境中,定期開展除草工作極其重要。除草工作一般分為兩種方式,一種為松土除草,另一種為化學除草。其中,化學除草主要是在幼苗移栽前對其噴灑草甘膦除草劑,這類除草劑對禾本科雜草有十分顯著的效果。
除此之外,種植人員可以在苗區均勻施灑撲草凈與細土的混合物,切實提升除草效果。松土除草工作應根據種植地土壤的實際情況進行判斷。當種植地濕度較高、較為松軟時,工作人員應先開展除草工作,并對土壤進行低頻率的疏松;當種植地土壤硬度較高且已經板結時,工作人員應提高土壤疏松及除草工作的開展頻率,保障新種植的林木健康茁壯生長。山間坡地土質較為疏松、地勢不牢固,雜草會對林木根系起到加固作用,有效降低水土流失概率,促進林木根系穩定生長。
松土除草時間需根據側柏的生長時期以及撫育情況判定,同時,還需綜合考量氣候條件、土壤性質以及生長時期。一般情況下,新種植的人造林木撫育管理時間大約需要3年,特殊情況的苗木,則需根據生長情況適當延長撫育期。松土除草的頻率可根據雜草的生長習性進行調整。雜草大多在夏季肆虐生長,可以推斷出夏季的氣溫及土壤性質更適合雜草生長。因此,種植人員可以根據雜草的生長習性,采用定位、分區等方式開展除草工作,竭力做到高效除草,保障苗木生長環境[5]。
2.2 撫育管理措施
政府啟動人工造林項目后,種植人員需對苗木進行科學的撫育工作,具體方式包括撫育間伐、科學間伐、修建簡易人行棧道、平茬以及割灌等。其中,撫育間伐工作是通過科學砍伐多余的人造林木,有效把控人造林木的種植密度。林下間作可以促進人造林生長,科學間伐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保護土壤內微生物物種的多樣性。
在對人造林木進行撫育的過程中,工作人員可根據種植地的實際情況,修建簡易人行棧道,確保林區撫育工作有效開展。林木的整形修枝通常采用人工修剪的方法,且大多數情況下會采用平切的方式去除林木的枯病枝干與死亡枝干。工作人員需保證修剪后的切口平整,無茬口。割灌是撫育措施之一,是指灌木林的生長嚴重影響到側柏生長所需的水分與養分后,科學割除妨礙苗木健康生長的灌木林。
2.3 病蟲害防治
移栽側柏幼苗后,種植人員應展開撫育管理工作。為確保側柏幼苗健康生長,種植人員應竭力做好防旱、防澇以及補種等工作。與此同時,還需定期松土除草,防治病蟲害,加大日常監督檢疫力度。對于已經出現的病蟲害,種植人員應及時上報,爭取在病蟲害的最佳防控時期展開防治工作,縮小病蟲害的為害范圍,降低為害程度。
病蟲害會對側柏造成毀滅性傷害,其防治工作難度較大。林木病蟲害的發生具有極高的隨機性,在發生前并無明顯預兆。在防治側柏病蟲害的過程中,種植人員應堅持“防治為主,結合預防”的種植原則,充分掌握病蟲害的發病特點,通過查找相關資料,對其展開有效防治。例如,林業工作人員可以在林中安置黃色燈帶對害蟲進行誘殺,有效降低害蟲數量[6]。加大對林區的檢查力度,及時清除感染病蟲害的樹苗,防止其為害范圍不斷擴大。種植人員需根據側柏生長的不同時期、病蟲害的不同特點等,制訂相應的防治措施,充分掌握側柏的生長習性,對其進行科學化治理。69CC1333-7529-403B-A846-C8E9968F7CF8
葉枯病是側柏的主要病害之一,應采取科學適度的修枝及間伐措施,為側柏生長創造良好的條件。可選用多種藥物對土壤進行消毒處理,例如0.5%的代森鋅、0.5%的高錳酸鉀、0.25%~0.5%的福美雙、0.5%的明礬等,此外,福爾馬林、漂白粉也是較好的消毒藥物。在眾多消毒處理方法中,將代森鋅與五氯硝基苯相結合的處理方法最佳。將二者用5 g/m2的規格制作為混合型藥物土壤,播種前將一部分藥物土壤鋪設于苗床上,另一部分用于播種后覆土,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2.4 林木管理
人工造林與其他農業、林業等工程相同,都需要開展全面、詳細、科學且系統的林間管理工作,有效確保林木健康茁壯生長。在側柏育苗的撫育工作中,主要通過修剪枝葉提高光照程度。針對種植間距較近、林木間形成蔭蔽的情況,則需修剪蔭蔽部分,降低其造成的不利影響。此外,還需適當修剪萌發力較強的樹枝和發生病蟲害的樹枝。為避免樹冠過重影響生長,當樹冠長度達到樹身1/3時,種植人員需定期修剪樹冠。
除此之外,種植人員在對其進行撫育過程中,需采取科學間伐的管理模式,避免因樹木生長密度過大,導致空氣流通及光照強度受到影響。針對這一情況,種植人員需適當砍伐品相較差的劣等樹木,有效避免由于樹木生長密度過大,導致空氣流通及光照強度受到影響的情況,優化整體林業布局。
3 結束語
隨著綠化工程的不斷完善,側柏成為我國價值較高、應用較廣的特色林業資源之一。現階段,隨著山東省植樹造林綠化事業的不斷發展,市場對側柏苗木的需求量逐漸增高,為有效強化當地綠化實施效果,應不斷研究側柏育苗及撫育管理技術,提高苗木的成活率,確保造林的有效性,為山東省綠化造林工作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武昱鑫,張永娥,賈國棟,等.基于多種同位素模型的側柏林生態系統蒸散組分定量拆分[J].應用生態學報,2021,
32(6):1971-1979.
[2]周軍.側柏育苗、造林及撫育管理分析[J].農家參謀,2021(21):163-164.
[3]劉繼文.甘肅會寧縣側柏育苗造林技術[J].廣東蠶業,2021,55(10):110-111.
[4]白亞星,石麗霞.側柏育苗及撫育管理技術探討[J].種子科技,2021,39(17):107-108.
[5]夏永生.側柏育苗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與信息,2021(9):98-99.
[6]秦亮亮.側柏育苗技術淺談[J].種子科技,2021,39(6):97-98.
(編輯:王雨荷)69CC1333-7529-403B-A846-C8E9968F7CF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