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諾

游戲《黃泉之路》自帶老電影的“膠片磨損”效果
一系列關于武士道的作品,不僅是對黑澤明的“善意致敬”,也提供了對日本武士階層的“民族主義”的反思。
5月初,黑白畫面的橫版卷軸游戲《黃泉之路》(Trek to Yomi)正式發售。游戲雖略顯小眾,通關時長也不過5小時左右,但憑著對黑澤明劍戟片的高度復刻獲得不少關注,目前在IGN上評分是7。
游戲開場就有“膠片磨損”式的老電影放映效果,瞬間把黑白時代劍戟片的復古感拉滿。游戲以日本飄零亂世為背景,講述了主角弘樹(Hiroki)繼承師父遺志,守護村莊和親友,并對抗匪徒的孤膽英雄故事。
《黃泉之路》并非孤例,“武士”及其相關的“武士道”“劍道”等元素,是電子游戲里的????!豆砦湔摺贰度释酢贰稑s耀戰魂》《只狼》以及《對馬島之魂》等,都是游戲佳作。一系列關于武士道的創作,不僅是對黑澤明電影的“善意致敬”,同時也提供了對武士階層的“民族主義”的反思。
今天我們習慣以“武士片”(Samurai Film)來指代各類武士題材的電影。這個說法源自1950至1970年代的西方電影界。日本語境內沒有“武士片”這一稱謂,常常使用“劍戟片”或“時代劇”概念。

《羅生門》,從終極意義上看,人類或許無法相互理解和溝通
“劍戟片”誕生于1920年代關東大地震后,最初仿照好萊塢西部片,一般以武士、浪人做主角,冷兵器肉搏逼真,一改日本傳統能劇、歌舞伎劇中象征性的打斗表演。
這類電影在二戰前迎來了第一個黃金期,50年代開始走向全球。這一時期,日本從戰爭創傷中恢復并走向繁榮,電影市場隨著中產人口的增長一同擴大,同時駐日美軍也結束了文化管制,日本的文化創作獲得了自由。
這個時期,日本武士電影可分兩大類:通過對武士英雄氣概和俠義氣節的表現,歌頌和贊揚武士精神;或是通過對武士階級或武士道自身局限性的拷問,反思日本國民性。
黑澤明是武士電影界的第一座高峰?!读_生門》(1950年)在威尼斯電影節上榮獲金獅獎,標志著黑澤明電影享譽世界。他繼而創作了一大批武士題材的電影,如《七武士》(1953年)、《戰國英豪》(1958年)、《用心棒》(1961年)、《椿三十郎》(1962年)和《亂》(1985年)。
其中《七武士》榮獲奧斯卡獎,它講述戰國時期一個小村莊用一天三頓大米的報酬聘請七位武士對抗山賊的故事。影片在表現武士與山賊的決斗中,運用了大量的剪輯和拍攝手段,展現了日本搏擊技藝的精湛,向世界宣告了黑澤明的寫實主義風格動作片的問世。
黑澤明以莎士比亞的劇作《麥克白》和《李爾王》為藍本,分別拍攝了《蜘蛛巢城》與《亂》。
黑澤明鏡頭下的武士,絕非那種死守武士道精神的忠仆,也非頂天立地的英雄,而是有著多面性格的復雜人物。在劇本創作上,黑澤明沒有囿于日本本土風格,而是用融合的方式讓東西方都喜聞樂見,比如以莎士比亞的劇作《麥克白》和《李爾王》為藍本,分別拍攝了《蜘蛛巢城》與《亂》;借鑒好萊塢西部片的模式,拍攝了電影《用心棒》《椿三十郎》。
他直接影響了萊昂內的“大鏢客”系列,推動其創作出“通心粉西部片”。在黑澤明的鏡頭下,三船敏郎、仲代達矢等演員也成為銀幕上為人熟知的“男神”。
黑澤明電影引領了日本武士電影的第二個黃金時期。不久后家庭電視機的普及,大大擠壓了電影市場,也推動了其更新換代。
日本電影的“新浪潮”中,導演們借鑒好萊塢,開始走大片策略,期望實現票房回報。這一時期有勝新太郎的電影《座頭市物語》系列、三隅研次的電影《帶子雄狼》系列、內田吐夢的電影《宮本武藏》系列、小林正樹的電影《奪命劍》、岡本喜八的電影《大菩薩嶺》《侍》等。
進入80年代,武士電影漸顯頹勢,觀眾們審美疲勞,很多武士電影導演已經涉足別的類型。此時,深作欣二忽然從黑幫片轉向武士片,拍出了《赤穗城斷絕》《魔界轉生》等一系列場面壯觀奢侈、陣容豪華的大制作電影。
深作欣二的劍戟片,曾深受全世界影迷的喜愛。吳宇森和昆汀·塔倫蒂諾都是其擁躉,塔倫蒂諾還拍出電影《殺死比爾》(2003年)向深作致敬。
90年代以后,日本大電影制片廠體系崩潰、演員終身制瓦解,加上經濟危機,日本電影產業整體下滑,大眾文化本身也呈現出一種碎片化發展的態勢。傳統的武士電影在邊緣化的同時也更加多元,涌現出更多新銳導演和新作品。

《亂》,黑澤明給莎士比亞寫下奇妙的注腳,人世間的殘酷滾滾而來

《黃昏清兵衛》,一個階級的末路,蕭條中仍有暖意
296CB8C4-4593-4101-AC63-57D16AAF0567山田洋次的《黃昏的清兵衛》在2003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2004年和2006年,他又拍出《隱劍鬼爪》《武士的一分》兩部影片,開創了“山田洋次的時代劇”風潮。山田洋次的武士三部曲,平和沖淡,溫情脈脈,反轉了黑澤明武士電影以來的濃烈張揚,開創了武士電影的新局面。
美日合拍的《最后的武士》(2003年)則是好萊塢視角下的東方故事,以誤入幕末風云的美國人視角,反映了古老武士道的寧靜美好和現代化的殘忍粗暴,刻畫了西方凝視下的武士道和日本傳統世界。該片在票房成功的同時,也遭受了涉嫌文化霸權主義的批評。
在真實的歷史之中,武士和武士道是什么樣呢?
武士并非伴隨著日本歷史的始終。這一群體是隨著日本中央權力的下移和土地制度的演變而產生的。日本在8世紀模仿唐代建立以天皇為首的中央集權“律令制”國家,基礎是國家控制土地授予農民,“班田制”是農民上交糧食并承擔其他義務,同時其他貴族和地方豪強也被賜予土地建立各自的私人莊園。
由于農民在國家土地上的負擔大于私人土地,于是大量人口逃亡到莊園土地上。11世紀時班田制已被日益破壞,莊園制逐漸興起,封建中央集權逐漸衰落。武士最初就是各莊園主自衛用的武裝力量,說粗糙點也就是看護家產的家丁。
武士逐漸崛起,在天皇和貴族的內斗中權勢不斷擴大,由從屬地位一躍為中央政權的實際控制者。自12世紀至19世紀,日本就形成了天皇虛位、由出身武士的將軍帶領幕府進行統治的局面。
將軍是武士的最高首領,其下則層層分封,獲得固定的土地或祿米。嚴格來說,武士是脫離具體生產專司作戰的群體,實際上日本人多地少,大量武士也不得不兼職謀生,如務農經商教書等,混居融合于市民農夫之中。
武士精神歷史悠久,經過漫長的醞釀,在江戶時代吸收了中國傳入的儒家朱子學思想,系統的武士道形成了。奉公效忠意識是江戶武士道的核心:孝乃忠的基礎,忠是孝的升華;尚武是讓武士掌握侍奉主君的技能和手段,必要時殺身成仁,以個人生命效忠主公。
這種忠誠也并非沒來由的愚忠,而是建立在互惠的基礎上,家臣對主君奉公,是以封地或祿米作為物質交換的,且忠誠往往是高度具體的,針對直接供養自己的主公而非抽象的國家或天皇。強烈的奉公效忠、自我克制、盡職盡責等意識,鑄成武士堅強的性格。隨著武士道精神向農民、町人的擴散滲透,日本普通百姓甚至是整個民族精神都深受影響。
而武士道為西方所知,則是在其從歷史退場之后。
明治維新觸發了國內戰爭,推翻了幕府統治,確立了天皇政體,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現代化進程,并從階級上消滅和改造了武士群體。
山田洋次的武士三部曲,平和沖淡,溫情脈脈,反轉了黑澤明武士電影以來的濃烈張揚。

《對馬島之魂》游戲畫面,一人一馬踏浪而行
移民美國的日本基督徒新渡戶稻造在19、20世紀之交寫下了《武士道》,雖然書中的描述并不全面準確,但確實塑造了武士在世界的形象:“武士道,如同它的象征櫻花一樣,是日本土地上固有的花朵……作為封建制度之子的武士道的光輝,在其生母的制度業已死亡之后卻還活著,現在還在照耀著我們的道德之路?!?/p>
讓人遺憾的是,武士和武士道精神在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后,被利用來組織動員國民對外侵略,把克制、對主公有限忠誠的觀念,改造成了對天皇和國家無比狂熱的軍國主義思想,給日本和世界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并最終和法西斯政權一同覆亡。這是武士和武士道精神難以抹去的污點。
就像2020年暑期發售的游戲《對馬島之魂》,在悠揚的尺八(竹制傳統樂器)之聲中,滿目的芒草碧連天,一人一馬,頭戴斗笠,身披蓑衣,腰挎長刀,踏浪而行。武士境井仁在對馬島上抵抗蒙古入侵,在強大殘忍的敵人面前放棄了畢生所學的武士之道,從堂堂正正只講仁義的迂腐武士,蛻變為守護家園無所不用其極的恐怖戰鬼,內核也是對武士道精神的辯證反思。296CB8C4-4593-4101-AC63-57D16AAF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