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穎
摘 要: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傳統文化,在其誕生之初便以其獨特的魅力屹立于世界東方,成為世界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因此,在史料記載中不得不遵循一定的原則,這些為后世研究以及考察做了充分的史料證據。因此,對史料及典籍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尤其是對當代素質教育新課改逐漸深化進行的社會教育現狀。我國教育部對文化發展以及文言文的學習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階段對文言文的學習及作用與目的是意義非凡的。
關鍵詞: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策略
文言文是我國古代文人墨客在情感表達、記錄歷史、溝通交流中采用的一種文體。然而在現代社會,文言文的使用頻率大大降低,所以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會覺得晦澀難懂。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該采用有效的方式開展文言文教學,使課堂生動起來,讓學生對文言文教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一、文言文教學的重要性
文言文是我國考古、科研、文學等領域的重要研究對象和研究工具,可以從多個角度反映出古代人民的具體生活情況及當時的政治情況和經濟情況。文言文作為古代人們傳達情感和思想的工具,其中的人物往往具有突出的性格特點、豐富的情感以及鮮明的人生態度。文言文教學是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過程,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領悟能力以及語文鑒賞能力。這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生活大有助益。
二、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策略
(一)鼓勵學生預習,結合語境講解知識
要有效開展文言文教學,教師在教學時就要注重結合語境講解知識,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要做到以上要求,教師在教學前就要鼓勵學生預習課文,讓學生對文章內容形成大致了解,學生也能在預習的過程中發現自己不懂的地方,對這些難以 理解的地方進行標注。這樣學生在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時,能夠更加具有目標性和針對性地思考和學習。一般來說,預習的時候最少要閱讀三遍文章。初次閱讀,找出文中陌生的字詞,并弄懂字詞讀音;再次閱讀,結合文章注釋了解文章大意;最后一次閱讀,梳理文章結構。這種有效的預習能夠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在教師進行重點知識講解時,學生也能更好地結合語境理解知識,加深對文章的感悟。
以教學《陳太丘與友期行》為例,本文是一篇敘事性的文言文,講述了陳寔任太丘長時,與友人相約同行的故事。為了讓學生在學習時能夠更快地進入學習狀態,教師讓學生在課前進行預習,在預習的過程中弄懂文中通假字的讀音,并弄懂故事大意,這樣在進行課文教學時,學生就能更好地結合故事內容進行知識理解,教學效率也能得到顯著提升。
(二)轉變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動力
初中文言文教學除了讓學生接觸和了解傳統文化知識,更多的是培養學生的古文閱讀和賞析能力,增強學生的文學素養,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就要轉變傳統的應試教育思想,創新教學模式,在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和文學鑒賞水平。
例如,在教學《三顧茅廬》時,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三國時期的資料,讓學生對三國時期的歷史文化了解得更加全面,同時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詳細了解了三國的知識后,便能夠理解劉備求賢若渴的心情。在講解完課文內容后,教師請學生思考:劉備前面兩次誠心誠意拜訪諸葛亮,都失敗了,第三次拜訪才終于得以成功。大家覺得劉備最終拜訪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學生通過思考之后回答教師,因為劉備待人真誠,對諸葛亮敬重有加。教師繼續請學生說出文中哪些地方表現出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學生可以思考得出,通過張飛與劉備二人不同態度的對比可以看出。通過對文章的學習,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文章的表現手法以及對人物性格特點的塑造,學生的文學鑒賞水平也能夠得到更好的提升。
(三)降低理解難度,增強學生學習自信
要有效開展初中文言文教學,教師還要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心理,捕捉學生的心態變化,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利用學生熟悉的元素來創設具體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場景中順利理解所學知識,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
例如,在教學《桃花源記》時,為了讓學生順利理解文章知識,降低學生理解難度,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前就要給學生講解陶淵明所處時代的歷史背景和陶淵明個人的生平,讓學生明確作者創作這篇文章的意圖,以及作者內心對大同世界的向往和美好愿景。學生在了解的基礎上,思維得到充分發散,在腦海中想象出作者筆下描繪的美好世外桃源,教師在學生進入學習狀態后,順勢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對桃花源內外景色的描寫有何不同?通過分析作者對世外桃源的描寫,思考一下作者當時處在怎樣的社會背景之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挖掘文章的內涵和作者在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學習效率提升,學習自信也能得到有效增強。
(四)總結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要有效開展文言文教學,教師還要善于為學生總結各種學習方法,讓學生掌握實用的文言文學習技能,平時能夠獨立思考和學習各種文言文知識,增強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在進行文言文語句的翻譯時,教師可以教給學生“五步法”。首先,遵循“句不離段”原則,結合上下文來理解句意。其次,判斷句式。一般來說,文言文句式主要有被動句、比較句、判斷句等,學生要根據平時學過的 知識來判斷該句子為哪種句式。緊接著,分析句子結構,對句子省略的成分進行補充。另外,找準句中關鍵詞,對關鍵詞進行精準翻譯。最后,通過句意對生疏詞語的意思進行推測。通過“五步法”可提升學生的翻譯效率,增強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能力,學生在遇到陌生的句子時,也能利用實用的方法準確翻譯句子的意思。
三、結束語
面臨當下教育體制的變革,素質教育與新課改的深刻進行,與此同時我們也在強調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言文教學是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近些年來,總書記大力強調復興并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而文言文正是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唯有將初中文言文學習好、繼承好,才能為將來更好的發展提供基礎。對此,提高初中學生的文言文學習水平和課堂實踐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實踐戰略意義。
參考文獻:
[1]陳鵬. 淺談初中文言文的課堂教學[J]. 文理導航.
[2]藍秋燕. 初中文言文課堂有效性的教學策略探究[J]. 柳州師專學報,2011,26(4).21C96A00-9883-4E7B-8B98-EF57E4C72B5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