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維方式決定著語言的表達習慣,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必然會造成漢英行文習慣的不同。本文探討了中西思維方式的特點及其差異,并分析了兩種思維方式的差異對漢英語言表達習慣的影響。
關鍵詞:思維方式;思維差異;表達習慣
中西方由于地理位置、哲學背景、文化傳統的影響,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思維模式,而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思維要靠語言才能體現。因此,思維方式的不同,造就了英漢兩種語言表達的多樣性。
一、綜合型思維與分析型思維
中國傳統哲學強調的是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一種整體觀,這種整體觀就是綜合性思維的體現。中國人在認識具體事物時,通過關注的是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而不重視對事物的結構、屬性、層級的分析。而西方人慣于運用分析性思維方式,把宇宙發成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明確區分主體與客體、人與自然、精神與物質、思維與存在、想象與本質,并把兩者分離、對立起來,分別對這兩個二元世界做深入的分析研究。
這兩種思維方式的不同,對漢英的行文習慣產生一定的影響。如在時間表達法上,中國人喜歡用“年/月/日/時/分/秒”,而西方人喜歡用”minute→hours→date→month→year”;在表示地點上,中國人喜歡用從大到小的表達方法——“國家→省→城市→街道”,而西方人卻相反,他們慣于用“street→city →province or state→country”。在人名表達上,中國人也慣于整體的思維觀,由姓-輩分-名,而西方人則相反。
二、具象思維與抽象思維
以中華民族為代表的東方文化以具象思維為其特征之一,漢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漢字起源于原始的圖畫,經過演變,逐步把圖畫變成象形文字,從現在的漢字可以看到象形的痕跡,如“月”字像一彎明月的形狀,而“山”字像山峰并立的形狀。由于西方文化“尚思”的傳統,主體抽象的思維,使得西方民族的文字不像漢字那樣直觀形象,而是抽象的符號。這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使得中國人更傾向于用具體名詞,而西方人更多地用抽象名詞,這樣也導致了英語表達的抽象化,而漢語常用比較具體的方式來表達抽象的意義。例如:
(1)I have an that we’re headed towards a shore.
我能感覺到我們正在向海岸沖去。
(2)Now we’re working together, and I’m asking you for , I expect.
但現在我們在同一條戰線,所以我請求你。
(3)My mom waited for my arrival with a.
媽媽等著我來,急得象。
從以上三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對于相同的含義,英語習慣于用抽象的詞,而漢語慣于用具體的詞,例(1)中漢語用動詞使英語中抽象概念具體化例;(2)中漢語用形容詞代替了英語中抽象的名詞;例(3)中漢語用形象性詞語使英語中抽象意義具體化。所有這些都體現了漢英行文習慣的不同,也是不同思維方式在行文習慣上的體現。
三、本體型思維與客體型思維
自古以來,中國文化以人文為中心,以人生為本位,最富人文意識,最重人文精神,這就形成了漢民族本體型的思維方式,即以人為中心來觀察、分析、研究事物。而客體型思維是在觀察、分析、研究事物時把客觀的物質世界作為中心的一種思維方式。西方文化以物本為主體,以自然為本位,比較偏重于對自然客體的觀察和研究,逐漸形成了客體型的思維方式。
本體型和客體型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反應在語言上,就形成了漢語較注重主體思維,這種思維模式以“萬物皆備于我”作主導,往往從自我出發來敘述客觀事物,或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為或狀態,因而常用人稱。而西方人的客體型思維導致了非人稱,即物稱表達法成為英語常見的一種文風,這種表達法往往使敘述顯得客觀、公正,結構趨于嚴密、緊湊,語氣較為委婉、間接。例如。
這種運動首先在興起。
(2)killed the sound of my footsteps.
走在厚厚的雪地上,一點腳步聲也沒有。
四、順向思維與逆向思維
中國人喜歡順向思維,而西方人更傾向于逆向思維。也就是說,中國人習慣于按照時間、空間的先后順序來觀察事物、考慮問題,而西方人恰恰相反。這兩種思維方式的不同,也體現在漢英兩種語言的行文習慣上來。例如,漢英兩種語言在表述地點和時間的先后順序上的不同,英語總習慣于把地址從小到大排列,而漢語卻相反。如:中國河南省信陽市大慶路25號,英語則是:No.25 Da Qing Road, Xinyang, Henan Province, China. 英語的日期也是如此:At ten minutes past 2 am on the 16 of September, 1996, I was born in a small village in Shijiazhuang city, Hebei province. 一九九六年九月十六日凌晨兩點十分,我出生于河北省石家莊市的一個小村莊。
綜上所述,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進而造成了英漢兩種語言表達習慣的不同,我們在進行英漢互譯時,必須按照譯入語民族的思維特點,調整句子結構,靈活組織語篇,以符合譯入語的表達習慣,讓交流溝通更加順暢。
參考文獻:
[1] 韓家權、柏敬澤. 翻譯思維方法論[M]. 大連:大連出版社, 2003.
[2] 李端華. 英漢語言文化對比研究[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6.
[3] 連淑能. 英漢對比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4] 連淑能. 論中西思維方式[J]. 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2 (2):40-46.
[5] 劉宓慶. 新編當代翻譯理論[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5.
[6] 劉宓慶. 翻譯與語言哲學[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1.
[7] 許均. 翻譯思考錄[M].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
作者資料:琚獻利(1983.11),女,漢族,河南省新鄉人,空軍工程大學航空機務士官學校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