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志宏
摘? 要:數字技術給農業農村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促進了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發展以及農村公共服務的創新供給。本文立足鎮江本地現狀,簡要分析了鎮江農村數字化建設現狀,并就目前鎮江在實施農村數字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希冀探究鎮江實現農村數字化發展的可行路徑。
關鍵詞:鎮江;農村數字化;現狀;問題;建議
近年來,江蘇省連續實施多輪農業信息化工程,加快推進智能農業、農村電商和物聯網技術融入等鄉村信息化建設,全省農業信息化覆蓋率64.3%,農產品網上銷售額近年來都以每年25%以上增速發展,數字化技術在農村生產、生活和社會管理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在面對突發起來的疫情,數字化在應對危機化解、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和快速恢復經濟上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1 鎮江農村數字化建設現狀
鎮江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全市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水平不斷提升,截止2019年底,全市規模設施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總面積達7.78萬畝,涉及大田種植、蔬菜水果種植、畜禽養殖、花卉苗木、水產養殖等多產業,貫穿農業生產加工銷售各環節, 農業信息化覆蓋率達66.6%,列全省第五。
1.1 鎮江市鄉村概況
鎮江市為江蘇省轄地級市,人口規模和城市規模都不足其他市區,據統計,鎮江全市總面積3848km2,人口311萬人。至2018年底,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87元,比往年增長8.6%,農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8463元,增長7.8%。人均GDP收入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條件持續改善。同比往年,城鎮化比率持續增長,農村居民現住房人均建筑面積也得到擴建,鄉村環境建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1.2 鎮江市農村經濟主要指標運行情況
由《2020年鎮江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全市擁有高標準農田158.8萬畝,比上年增加4.3萬畝。農業機械化水平達到96%,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70.3%。全市擁有高效設施種植業面積54.40萬畝,比上年增加2.9萬畝。年末農機總動力達152.89萬千瓦,增長0.3%。年末擁有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6家、省級家庭農場14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3570家。全市共有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3個、“兩品一標”產品206個、有機農產品43個。長江禁捕退捕、長江干流岸線清理整治、兩岸造林綠化等任務全面完成。
2 鎮江農村地區數字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我國農業農村數字化尚處于初步探索之中,鎮江利用蘇南經濟發展優勢,其農村地區數字化建設位居全國前列,但仍呈現處數字化應用水平不高,網絡基礎設施等硬件設施建設水平、經營主體的數字化應用、農民的數字技能等均存在不能滿足數字化轉型的要求等問題。
2.1 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有待提高,網絡服務供給需進一步優化配比
鎮江市部分農村地區人口密度小、地形復雜,由于網絡基礎設施搭建成本高、搭建難度大等問題,限制了網絡進一步向這些自然村和農戶的延伸。同時,農村網絡帶寬不夠、信號不穩定等問題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鎮江偏遠農村地區遠程醫療、在線教育、數字娛樂、移動出行等方面的應用程度。同時。由于農村網絡設施鋪設成本較高,部分農村地區固定寬帶實際價格要高于城鎮地區,加之大量青壯年農民外出務工,留守老人、兒童的互聯網使用頻率較低且用途單一,固定寬帶消費套餐單次使用成本較高,制約了農村地區家庭固定寬帶接入的積極性。
2.2 農村經營主體數字化應用水平不足限制了數字紅利的獲取
從服務業與制造業數字化發展的現實情況來看,農業農村生產領域的數字化轉型可能會長期面臨更為嚴峻的“集成應用困境”的考驗。我國農業農村絕大多數生產領域的數字化轉型仍停留在基礎建設、單向應用層面,同時,由于存在農業產品附加值相對較低、大量農業物聯網設備難以維護等實際問題,農業農村生產領域數字化轉型進展緩慢。因此,如何更為合理地處理農業農村數字化轉型短期建設與長期收益之間的矛盾,突破農業農村數字化轉型困局,依然亟待探索。
2.3 農民數字技能不足制約了其分享紅利和就業增收
在當前我國城鄉絕大多數居民群體均可實現互聯網接入的背景下,農民數字技能的匱乏是制約農村互聯網普及應用、分享數字經濟紅利的核心因素。根據中國家庭追蹤調查2014年、2016年、2018年三期共計62064個有效樣本的分析,我國城鄉間互聯網應用鴻溝呈現緩慢彌合的趨勢,但城鄉居民互聯網應用率方面依然存在較大差距。基于中國家庭追蹤調查2018年數據樣本的分析發現,農村居民使用互聯網的比例仍比城鎮居民低18個百分點以上,農村居民在社交娛樂、工作學習、商業消費方面的數字技能掌握比例均顯著落后于城鎮居民。同期,這種技能缺失引致的城鄉整體收入增長的差距達到24.6%。隨著未來越來越多的企業用網絡化、智能化替代人工環節,如果農民缺乏相應的數字技能,那么他們不僅難以參與新經濟活動并從中獲益,而且在未來有可能會被不斷變革的勞動力市場排斥在外。
3 鎮江實現農村數字化發展建議
3.1 加快推進農村“新基建”
補齊農村和貧困地區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是推進鎮江農業農村數字化轉型的基礎。建議繼續大力推行“寬帶中國”行動計劃,著力實現農村通信網絡的全方位升級擴容。利用鎮江地理優勢,加快5G、千兆光纖、衛星4G等網絡基礎設施在農村地區布設,滿足農民生活、農業生產日益增長的數字消費需求。建設更為穩定高速的農村教育專網、醫療專網,實現所有學校、鄉鎮衛生院的互聯網穩定快速接入,試點推進部分縣級醫院“5G+遠程醫療”工程,試點推進為鄉村醫生配備智能手機與專屬應用的“互聯網+鄉村醫生”工程。
利用多媒體技術,建設覆蓋全部行政村的“鄉村數字圖書室”,開通在線學習、網上微課堂等技術讓農村孩子享受更多更高質量的教育資源。根據農村居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用網特征與需求特點,開發更具個性化與針對性的消費套餐,提升用網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互聯網新型基礎設施的效用。DDE473A7-5AC7-4A00-8581-5D76966ABFC8
3.2 加快推動農村電商的發展
農村電商是推進農業數字化的重要途徑。推進農村電商發展再上新臺階,需要深化政府引導、政企協作的發展模式。鼓勵地方政府購買第三方服務,倡導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重點依托互聯網平臺企業、農業企業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的技術、人才、平臺優勢,加速農村商品、服務的線上化。鼓勵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數字化應用。推動“直播帶貨”“體驗電商”等新一代電商業務模式在農村地區落地,以創新模式帶動農村非實物產品與服務發展。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快遞企業等的倉儲保鮮冷鏈物流建設支持力度。引導社會資本參加縣、鄉(鎮)、村郵政站點、物流集散網點的數字化改造,構建以縣級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縣鄉級倉儲物流配送中心、村級電商服務站為基礎的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體系,打通農村電商物流“首末一公里”。
3.3 推動互聯網從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全面擴張
當前“互聯網+”主要集中于消費領域,近幾年在農產品銷售層面有長足進步,但農業的數字化轉型需要在生產領域有更大的變革。立足“科技型、生態型、外向型”農業發展的定位要求,充分發揮鎮江市丘陵和長江資源優勢,農業院所需積極配合發展農業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項目。引進智能科技的深入,充分發揮駐鎮農業科研院所的相對優勢,借鑒科研院所的智慧推進科技示范、科普教育、農產品加工,借鑒國內外農業管理的先進經驗,促進鎮江市農業發展。同時發展政府的引導作用,逐漸形成地區品牌,發展龍頭產業,延長產業鏈,避免產品單一化。注重對原生態產品進行深加工,提高作物附加值。完善市場風險預測機制,幫助農戶盡可能地規避市場風險。
3.4 充分利用鎮江市現有的農研院所,構建現代化農業基地
現代農業產業是通過現代科技、現代裝備、現代管理3方面組織的產業體系。用基地建設作為載體,構成小農戶大基地、小業主大園區的發展大格局。將土地、資金、人才儲備、科學技術、信息技術等生產要素聚集起來,使資源配置效率達到“1+1>2”的效果。鎮江市可以利用江蘇科技大學的蠶研所、鎮江市農科院等科研院所幫助農戶改善生產、經營、管理模式,使得農業原有的粗放經營狀況得到良好的改變,提升土地生產率,創造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科學化轉變農業經營方式,推進農業現代化。因此,農業院所水平的提升是發展現代農業、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的迫切需要。充分挖掘鎮江市資源潛力,按照區域化布局、規?;a、創造良好農產品的要求,提高農業結構完整性,努力打造優質的農業發展基地,做大做強優質糧油、優質肉奶、高效園藝、特色水產、生態林業等各種龍頭產業。
參考文獻:
[1]劉進華,吳燕華,陳軍,李愛東.鄉村振興背景下鎮江市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南方農業,2019(26):112-114.
[2] 周迎、劉錚.鎮江國家級數字化農業建設試點項目成效初顯[EB/OL].? 揚子晚報網.https://www.yangtse.com/content/980700.html(2020-08-08).
[3] 殷浩棟、霍鵬、汪三貴農業農村數字化轉型:現實表征、影響機理與推進策略[J].改革,2020(12):50-56DDE473A7-5AC7-4A00-8581-5D76966ABFC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