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娜爾
摘? 要:綠色是內蒙古的底色和價值,生態是內蒙古的責任和潛力。要全面推進綠色發展,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為了保護我地區不在受風沙破壞,遏制沙化面積擴展、沙化程度惡化,降低水體富營養化程度,對沙化土地進行治理是非常必要的。如何提高造林治沙效率成為現代社會發展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文章主要針對造林治沙措施的配置應用展開探討。
關鍵詞:造林治沙;環境保護;配置應用
近些年來我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但與此同時自然環境破壞也日益加重,尤其是荒漠化問題越來越突出,工業、牧業生產活動都對自然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導致人們的生活環境發生較大的改變[1]。因此環境保護成為社會發展關注的重要問題,做好造林治沙措施就顯得尤為重要。造林治沙工程在環境保護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此過程中需要注意其配置和應用,改善土地荒漠化現象,從而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
一、造林治沙措施的重要性
草原生態是牧區產業發展的基礎。一個時期以來,牧區草原生態系統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趨勢,其中既有氣候變化的原因,也有人為不合理利用的原因。長期以來,草原利用超過其承載能力,人、草、畜矛盾突出,草場沙化、退化日益加劇。草原生態環境的惡化給牧區產業的綜合發展構成較大壓力。新巴爾虎右旗地處中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帶,降水少,年變率大,土壤較瘠薄,脆弱的生態環境加之草原利用方式粗放,致使草原退化、沙化、鹽漬化,出現草原生產能力下降、土地荒漠化等生態問題。荒漠化程度的增加,若不及時干預,很可能會導致沙漠化的情況出現。造林治沙的應用,可以避免土壤的裸露,并起到防風固沙的效果。通過植樹造林、植苗造林、播種造林等措施可以建立防風帶,避免荒漠化趨勢的加重,并且還可以改善土質,增加森林覆蓋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農牧民收入,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二、造林治沙的配置方法
1.植樹、植苗品字形配置
品字形配置是植樹造林中的常用方法,其主要是在種植樹苗時,將新后排樹苗與之前排樹苗錯開,從而劃分出一個品字形的區域,所栽種的樹苗則分布在品字形的三個口中,這一方法在實際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在大部分造林治沙工程中都可使用。其優點在種植后從那個方向看都是一條線,對防風固沙取到非常好的效果,也可以使用當地適宜生長的不同樹種進行混載,并且能夠為栽種的樹苗創造適宜的環境,避免生長速度較快的樹苗遮擋住陽光,同時該配置方法也可以避免樹木生長過程中樹枝相互纏繞的情況[2]。
2.播種造林條狀配置
該方法多適用于沙化趨勢比較明顯的地區,采用條狀人工混播當地事宜生長的草種及林中,播種行距0.3-0.2m(根據沙化趨勢情況定),每畝3-6公斤種子(根據沙化趨勢情況定),混播比例(根據沙化趨勢情況定),播種、覆土一次成型,播種時間6月至7月,播種造林多數采用灌木造林。其優點灌木根系發達有很好的固沙作用灌木灌幅大有很好的防風作用,種子成熟落地后最萌生能力強,投資少回報大。
3.沙障內十字形、×形播種配置
在嚴重沙化土地、沙丘、半固定沙地內選擇迎風地段埋設沙障,沙障采用蘆葦沙障,在沙丘迎風坡方向開溝網格線,蘆葦切成長度為50厘米,將蘆葦均勻擺放在網格溝中間位置于中線上,沙層內20厘米,出露高度30厘米,形成緊密型結構,并用鐵锨將材料兩側的沙踩實,將中間的沙向材料帶下處理,使網方格提前形成碟形凹槽,有利于沙障內地面穩定。沙障內十字形、×形人工混播林草種子,其優點沙障有效固定沙子,保護幼苗及種子埋深,保證種子成活率,蘆葦沙障等幼苗長大后自然腐爛并對幼苗提供養分,十字形、×形播種的灌木林對流動沙地、半固定沙地有效固定作用[3]。
三、造林治沙技術的應用
1.林木灌木灌草混交技術
造林治沙時常用樹種混交技術進行栽植播種,按照適地適樹、適草原則,根據立地條件,采用適宜本地區生長的樹種、草種進行喬木混交、喬灌混交、灌木混交、喬灌草混交,此配置技術主要防治病蟲害等天然災害,也能充分利用空間和營養面積,優化的樹種的搭配,可較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間,有利于在不同時間和不同層次范圍利用光照、水分和養分,能較好地發揮防護效益。
2.樹苗深植技術
沙丘是土壤荒漠化中的常見問題,在沙丘的防治工程中,多采取樹苗深植技術,這主要是由于沙丘地帶存在流動沙丘,而該技術可以有效改善土壤干旱、風蝕等問題,其主要是通過深植讓樹苗的根系可以進入到深層土壤,不僅可以獲得更多的水分與營養,還可以牢牢扎穩,避免樹木傾倒的情況發生,降低后續補栽工作量。同時樹木深植之后的穩定性能夠提高,也可以減少保障措施,節約經濟成本,提高生態效益。但是在實際應用中需要注意的是,需要選擇根系生長能力好且生長速度快的樹種,比如沙柳、檸條等植物,符合深植技術的要求。
3.播種深度技術
沙化土地播種造林時種子被埋深度要把握在2-3cm之間,播種太深或被流動沙地深埋后因溫度、水分、氧氣不夠而導致種子供氧不足,無法萌發。播種深度太淺種子水分被風吹干無法萌發或被風吹出地表被飛禽吃掉,在沙地中把握好播種深度及時間,在雨季來臨后種子第一時間吸收水分,呼吸作用加劇,種皮變軟,胚根首先生長,從種孔中突破種皮,向下生長形成主根,當胚根長到一定程度后,胚軸和胚芽也開始生長,突破種皮,鉆出土壤,形成莖和葉,逐漸形成一株完整的幼苗。
4.一體化種植技術
一體化種植技術是指包括樹苗深植、樹苗澆灌、薄膜覆蓋、生物防治病蟲害以及套籠防護措施等六個環節的種植技術,在應用該技術中,可以采取帶土種植的技術,有助于提高樹苗成活率,促進樹苗的健康成長。在種植過程中,還需要根據當地的水文氣候條件,選擇是否進行薄膜覆蓋處理。一體化種植技術能夠提高樹苗的成活率,盡可能減少后續返工,提高造林治沙工程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在沙區多選擇耐旱植物,例如檸條、楊柴等作物。
結束語
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因此需要加強環境保護力度。造林治沙工程是現代環境保護中的重要內容,其主要是通過植樹造林的方式來逆轉土壤荒漠化,從而達到防風固沙的效果,同時還具備一定的經濟效益。因此在造林治沙過程中,需要充分掌握科學的配置與應用方法,從而確保造林治沙措施的有序開展,提高環境保護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殷喆.防沙治沙造林配置方式及技術研究[J]. 黑龍江環境通報,2021,34(4):34-35.
[2]于春洺,鄭鑫,林卓強,等. 嫩江沙地造林治沙措施的配置應用[J]. 農家科技(下旬刊),2018(12):164.
[3]于鵬飛,段銳磊,潘文杰,等. 造林治沙措施的配置應用分析[J]. 農業與技術,2018,38(1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