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寶花
摘? 要:我們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經濟與社會的和諧,通俗地講,就是要‘兩座山’: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兩山論”辯證統一的生態方法論,不僅深刻的揭示出了“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辯證統一關系,更是科學的破解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兩難悖論”,同時也是對我們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一次重要的理論提升。本文以庫布其沙漠為例,研究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思想的指導下,庫布其沙漠產生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關鍵字:兩山論;生態思想;庫布其沙漠;
一、經濟效益
發展循環經濟,要把政府的主導作用、企業的主體作用與市場的基礎性調節作用有機結合起來;發展綠色經濟,要推動形成節約能源資料,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和增長方式;科技創新能力仍然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阿喀琉斯之踵”,想突破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就要發揮技術創新對拉動發展的乘數效應,要加強國際領域交流與合作。庫布其沙漠正是在“政府+企業”、“綠色+循環”、“技術+引進”的帶動下實現了經濟效益,具體來講:
林地價值。政府采取稅收減免、財政補貼、科技支撐計劃等措施,積極扶持企業從事防沙治沙事業,在各級政府的協調下,企業租用了農牧民的沙漠化土地,開展了規模化的防沙治沙。通過治理實踐,沙漠地區的生態環境得到改善,一部分沙化士地已成為經濟作物的種植地并產生可觀的經濟效益。
甘草增產價值。庫布齊沙漠種植著大量甘草,它的根莖葉均具有旱生特征,對干旱地區的防風固沙,綠化荒漠、維護生態平衡等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它還是既可放牧又可刈割的豆科優質牧草,其根莖內含有固氮的根瘤菌,對培肥土壤有良好的作用。
技術價值。億利資源集團設立了育林基金,成立了林工隊,開始致力于庫布其沙漠的治理,先后引進了多項世界先進的荒漠化防治技術和清潔能源技術,建立了產學研聯盟,逐步完善了庫布其沙漠地區科技創新體系。
旅游增值價值。庫布其沙漠七星湖人文景觀區一年接待中外高端游客達到20萬人次,此外還有菩提濟度寺、朔方郡古城遺址等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黃河草原、摩林河溫泉、響沙灣、夜鳴沙等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區也為旅游市場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
二、生態效益
生態問題依然是高懸在國人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我們要不斷增強環境吸引力,提高要素集聚能力,努力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的軟硬環境。我們要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前提下,通過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加大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主動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條件、努力改善生態環境的質量,不斷提高生態生產力。庫布其沙漠實施因地制宜的防風固沙綜合措施,實現了生態效益的最大化,具體表現在:
流沙面積得到有效控制。通過防沙治沙項目的實施,該地區生態環境發生巨大變化,運用“網格固沙”法,人工種植與補播、飛播相結合的辦法種植了沙柳、沙棗、紅柳等作物,示范區內植被覆蓋率已達到65% -70%。
防護林帶及沙障的防風效益顯著。設置的喬木及高灌木防護林帶可以有效降低風速,對區域腹地起到了保護作用,而鋪設的各種材料的機械外隆障能夠控制流沙、增加地表粗糙度,具有較好防風固沙效果。
沙障造林植被恢復度高。通過設置各種防風固沙措施,有效降低風速防治沙丘移動,在沙障中起到了保護作用,有利于促進在固定、半固定沙丘上先鋒植物的生長。
土壤改良效益明顯。防護林的設置使外側土壤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了細沙含量,有利于有助于保持水土;土壤有機質含量的提高有利于林下植被覆蓋率的增加、減少水分的蒸發從而提高土壤肥力,進一步增加林下植被的多樣性。
三、社會效益
民生是人民幸福的基礎,是社會和諧的根本之所在。“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這共同的價值取向,深刻的揭示出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即“努力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庫布其沙漠堅持以人為本,社會效益有口皆碑,突出表現在:
改善當地居民生活環境。由于實施了“生態扶民、生態富民、生態惠民”工程,沙區的生態環境和老百姓的人居環境得到了改善,當地的交通條件和基礎環境大為改觀,沙漠學校的建立促進了基礎教育的發展,治沙企業的發展提高了沙區的知名度,為招商引資創造了良好條件。
帶動當地就業,提高農牧民收入。在防治荒漠化進程中,沙漠地區十幾萬農牧民走出了沙漠,走上了集約化經營,集約化生產的道路,他們是生態綠化的最大受益者。他們有的以沙漠土地入股,成為企業的股東,有的直接參與了企業的生態工程,成為企業的工人,并通過專業技能培訓成為旅游服務人員和集約化種植能手。沙產業基地為當地農牧民提供就業崗位和就業收入,當地農牧民人均年純收人大幅增加,各企業與當地農牧民結成了緊密的利益共同體。
四、研究價值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具有重大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新的進步關鍵在于發展不能再走老路,資源消耗型和生態破壞型的發展道路在我國是行不通的,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勢必帶來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建,后時增長的紅利將被生態環境的污染和資源的浪費而損失殆盡。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決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庫布其地區生態環境資源豐富又相對貧困,在積極的改革創新下,探索出了一條生態脫貧的新路子,讓貧困地區的土地、勞動力、資產、自然風光等要素活了起來,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實現了自然的保護與自然的增值。經濟發展不應是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應是舍棄經濟發展的緣木求魚,而是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要堅持和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刻認識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堅決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的做法,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改善的增長點、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8.
[2]楊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思想研究[M].北京:紅旗出版社,2016.
[3]王文彪.庫布其沙漠固沙造林[M].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