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普惠金融領域,保險保障作用未能充分發揮,導致保險保障不足,存在“涉及不廣”、“涉及不深”、“涉及不到”和“涉及不準”四種缺口。這些缺口,是普惠金融領域保險供給側結構性不合理的問題,是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具體表現。縮小或填補缺口,擴大保障覆蓋面,為重點服務對象提供充足的保障,應從發揮政府指導作用、深化供給機制改革、借助信息科學技術、加大保險教育力度、強化銀保協同合作五個方面去考慮。
關鍵詞:保險保障;缺口;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這一概念由聯合國在2005年提出,是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最近5年來,全球有52個國家和地區發展了普惠金融。
當前,小微企業和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貧困人群和殘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體是我國普惠金融重點服務對象。普惠金融工作的主要內容:一是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二是解決涉及農民、農業、農村的“三農”問題;三是解決城鎮低收入人群、貧困人群和殘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體的生活保障等問題。
在普惠金融發展中,銀行和保險公司是主力軍。保險公司發揮保險保障功能,起了很大的作用。即使如此,仍然存在著這樣一種觀點,即在普惠金融中保險保障作用未能充分發揮,還存在缺口。本文就此展開,闡述保險保障缺口的含義及其本質,分析保險保障缺口的類型和主要成因,思考縮小或填補保險保障缺口的方法。
一、保險保障缺口的含義及其本質
在普惠金融領域,不同的保險公司,不同的行政區域,險種名目不同,保險保障內容不同,不同保險公司的重點服務對象,其保險保障程度難以橫向比較。例如,在服務“三農”這個問題上,不管是以前的精準扶貧還是當前的鄉村振興戰略,政府財政、民政、扶貧、水利、農業農村等部門,都可能擁有一定的扶持資金預算。如果各家保險公司各顯神通,上述部門的扶持資金散落到各家保險公司,那么提交給政府的保險方案也五花八門。
可見,在普惠金融領域,保險供給側體系化未形成,沒有規范化制度支撐,缺乏統一衡量標準,保險覆蓋區域化,保險保障碎片化,經營行為公司化,市場競爭關系化,狀況是各顯神通,五花八門,比較凌亂,保險保障有的領域涉及不廣,有的領域涉及不深,有的領域涉及不到,有的領域涉及不準,總體上保險保障不足,存在功能性缺口,難以用數字表示。這就是保險保障缺口,它是相對于普惠金融而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已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隨著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金融供給與需求之間不平衡不適應的矛盾日益凸顯。保險保障缺口,是普惠金融領域保險供給側結構性不合理的問題,是我國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具體表現。優化普惠金融的保險供給,縮小或彌補保險保障缺口,滿足重點服務對象日益增長的保險保障需求,讓重點服務對象分享到我國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成果,改善或提高重點服務對象對美好生活的獲得感、幸福感,是促進社會公平、社會和諧以及實現社會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二、保險保障缺口的類型和主要成因
在普惠金融中,由于保險供給側體系化尚未形成,缺乏統一衡量標準,保險保障缺口的大小、深淺程度,難以用具體數據來衡量。分析保險保障缺口的成因,保險保障缺口主要有四種類型。
(一)“涉及不廣”的缺口
圍繞著“因災、因病、因學”致貧的問題,保險公司自身或者以“保險+財政”方式推出的扶貧專屬產品名目繁多,諸如“扶貧保”、“惠貧保”、“脫貧保”、“防貧保”等,不勝枚舉。保險保障有一攬子的,也有單項的,覆蓋區域有一個縣的,有一個市的,也有一個省的,甚至跨省面向全國的。總的來看,都是公司自身行為,整個市場比較凌亂。保險保障只覆蓋一個區域,或者保險保障只涉及一個專項,哪家保險公司與政府相關部門商洽好了,其它保險公司就無法介入,難以形成保險行業行為,不利于彰顯保險行業優勢,在推廣上達不到保險大數法則所需要的面和量。這種缺口,是“涉及不廣”的缺口。
(二)“涉及不深”的缺口
為解決農業農村發展“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國家不斷推進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設。2016年5月6日,國家農業信貸擔保聯盟有限責任公司成立,目前全國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網絡體系已建成。同時,銀保監會也積極推動拓寬農村抵質押品范圍,以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抵押、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等貸款業務正在試點。隨著國家政策變化和金融供給側改革不斷深入,“三農”信貸領域增信舉措不斷創新,加上面臨著降低貧困農戶融資成本的監管壓力,保險公司的涉農小額貸款保證保險等業務處境尷尬。從普惠金融深層次的角度來看,保險保障難以適應金融供給側改革需要,與普惠金融的融合度不夠,明顯存在缺口。這種缺口,是“涉及不深”的缺口。
(三)“涉及不到”的缺口
保險公司認為小微企業風險高,不管是企業財產保險,還是小額貸款保證保險,都不積極或不愿意承保。在一些保險公司的財產保險承保規則里,曾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資產在三千萬元以下的企業,一般不承保。這種缺口,是“涉及不到”的缺口。主要是保險公司依據自身風險偏好、出于自身經營目的、在承保時有所取舍所致。當然,也有來自監管方面的原因。小額貸款保證保險、抵押物財產保險、貸款人身保險等,會被貸款方認為是強行搭配、加大融資成本,被監管部門叫停。在農業保險領域,由于自然災害風險高,風險分散機制不完善,加之農業保險人才匱乏,很多保險公司不敢涉足。在養老保障領域,保險期限長,繳費能力須持續,沒有政府的扶持,保險公司積極性不高,涉及重點服務對象尤其是社會保障兜底一批的養老保險產品幾乎沒有。
(四)“涉及不準”的缺口
保險公司開辦的醫療保險,包括有財政補貼的補充醫療保險,多數是以企業職工或城鎮居民為保險對象,并非針對普惠金融的重點服務對象,不屬于普惠型的保險產品,甚至是投資理財型的產品。針對重點服務對象的醫療保險,以前主要是精準扶貧領域的專屬保險產品,包括保險公司與政府相關部門聯合開辦的普惠型醫療保險。問題是,由于調查研究不深入,或者缺乏經驗數據支撐,有的保險免賠范圍較廣,有的保險剔除社保報銷部分后賠付起點較高,體現不到普惠的本意,不受市場歡迎。這種缺口,是“涉及不準”的缺口。
三、縮小或填補保險保障缺口的思考
保險保障缺口,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難以用具體的數據來衡量,也不便于規定在短期內填補完成。目前乃至今后一個時期,保險業所做工作,只能說是縮小或填補缺口。本文認為,縮小或填補保險保障缺口,應從以下五個方面考慮。
(一)“保險+政府”,發揮政府指導作用,建立完善保險供給體系
當前,解決保險供給凌亂的問題,建立和完善保險供給體系,使保險保障有章有序,進一步擴大保險保障覆蓋面,僅依靠保險行業的力量是不夠的,應該從國家層面最頂層設計開始,發揮國家相關部門(包括銀保監會)或工作領導小組的組織、協調、指導的作用,推動和促進政府相關部門的橫向聯合,使政府相關部門的資源得到整合,同時帶動保險行業資源的整合,提升政府的整體效能,發揮保險行業的優勢。具體做法,可以由國家相關部門(包括銀保監會)聯合成立的工作領導小組主導,委托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牽頭,征求保險公司意見,制定并頒布規范的保險制度。這一種思路,在構建我國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的相關論述中已有體現。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院長金維剛認為,在第三支柱個人養老保險中,國家還沒有明確整個制度基本的模式和框架,也沒有出臺一個正式的關于政策的文件,只有商業保險一個行業推動收效不大,應該作為政府構建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政府主導建立這樣一個制度,而不是靠一個行業建立這樣一個制度。
(二)“保險+創新”,深化供給機制改革,先行先試新的供給模式
按照上述思路,可以加快創新步伐,深化供給機制改革,在一些領域先行先試新的供給模式。在農業保險領域,據《關于加快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財金〔2019〕102號),財政部會同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銀保監會、國家林草局等部門成立農業保險工作小組,整合四個部門以及保險公司的涉農數據和信息,完善保險條款和費率擬訂機制,發布農業保險純風險損失費率,研究制定主要農作物、主要牲畜、重要“菜藍子”品種和森林草原保險示范性條款,為保險機構產品開發、費率調整提供技術支持。在醫療保險領域,也可以參照此做法。由國家財政、民政、扶貧、農村農業、社會保障、銀保監會等部門聯合成立的工作領導小組主導,委托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牽頭,征求保險公司的意見,出臺若干個全國統一名稱的扶貧專屬產品,包括基礎險種和附加險種,各保險公司在執行時可以依據不同地區、不同標的、不同需求,選擇不同的險種和費率。我國2003年起試點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和農民自愿參與的醫療保險制度。如果在此基礎上準許保險公司加入,重新塑造“政府+農民+保險”的模式,那么也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三)“保險+科技”,借助信息科學技術,提升鄉鎮保險服務水平
總的來看,保險在鄉鎮的服務網絡建設滯后。據2018年10月銀保監會發布的《中國普惠金融發展情況報告》,截至2017年末,我國銀行業網點鄉鎮覆蓋率達到95.99%。保險公司要加大投放,除了通過銀保代理等方式、利用銀行機構網點覆蓋的優勢、方便重點服務對象在銀行機構網點線下投保以外,借助信息科學技術等手段,進一步完善鄉鎮保險服務網絡,克服保險機構網點在鄉鎮覆蓋的不足。一是搭建線上服務網絡,簡化網絡應用程序,并通過手機APP客戶端,方便重點服務對象在網上投保。二是仿照銀行機具服務的方式,探索推出保險機具服務,或者借用銀行機具的便利,將保險產品植入銀行機具中銷售。三是是整合涵蓋行業的相關數據和涉及政府部門的相關數據,搭建信息共享的數據服務平臺,為保險保障決策提供數據支撐。
(四)“保險+教育”,加大保險教育力度,增強社會各界保險意識
目前,我國的普惠金融教育宣傳仍存在較大短板。特別是,對保險在普惠金融中的作用認識不一,甚至被當做強行搭配銷售,要求廢棄以減輕融資負擔。因此,保險公司要加強普惠金融的教育宣傳工作,宣講普惠金融的目的和意義,普及保險保障知識,提高保險保障意識,通過成功的典型案例,或者以取得的重大成就,大力宣傳保險在普惠金融中的作用。做好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完善消費者的投訴處理機制,保護重點服務對象合法的權益。凡是涉及到由重點服務對象支出的保險,一定要堅持自愿投保原則,做好責任免除等重要事項的告知,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維護黨和政府的形象。通過扎實有效的宣傳教育工作,讓更多的地區、部門、機構、行業和重點服務對象廣泛地參加到普惠金融工作中來,擴大保險保障在普惠金融中的覆蓋面,從根本上縮小或填補保險保障在普惠金融各個領域的缺口。
(五)“保險+銀行”,強化銀保協同合作,發揮兩大主力軍的作用
在小微企業領域和“三農”貸款領域,銀行是“輸血”,保險公司是為銀行“輸血”提供風險保障,盡管彼此作用形式不同,但兩者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解決重點服務對象融資難的問題。銀行的貸款,并不是沒門檻或者降低條件,一樣要考慮小微企業、農戶或涉農企業的信用風險。保險公司承保小微企業、農戶或涉農企業的財產保險、小額貸款保證保險等業務,從而增加這些重點服務對象的融資信用,消除銀行的顧慮,增強銀行的信心。這樣,銀行借貸資金安全,保險公司保費增長。共同的目標,共贏的結果,保險業與銀行業應強化合作,步調上進一步協同。兩者通過協同有機結合,實現信息共享,發揮各自優勢,風險管理相得益彰,全面掌握小微企業的風險狀況,采取有效的管控措施,把各自承擔的風險降到最低,由“不愿貸”、“不敢貸”轉為“愿貸”、“敢貸”,由“不愿保”、“不敢保”轉為“愿保”、“敢保”,積極拓寬承保面。
在普惠金融領域,作為主力軍之一,保險公司應履行企業公民的社會責任,縮小或填補保險保障缺口,進一步擴大保險保障覆蓋面,為重點服務對象提供充足的保險保障,促進社會公平和社會和諧,推進我國社會現代化建設。
參考文獻
[1]金維剛.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存在明顯缺陷需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C/OL]金融2019-03-21.
作者簡介:廖興佳,男,籍貫廣東廉江,本科學歷,高級經濟師,廣州高層次金融人才,現供職于中國大地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廣東分公司。